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走進古建築 穿行古風中

走進古建築 穿行古風中

日期:2016/12/14 20:40:53      編輯:古建築紀錄
       歷經滄桑的文物古建築因其所具有的獨特造型和風格,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矚目,它們記載了歷史的足跡,凝聚了人類的智慧,見證了社會發展的脈絡。
      中國的城市建築正急劇發展,日新月異的變化使人們感慨與興奮,同時,城市舊的記憶也在悄悄消亡……它們就是一部歷史,銘刻著人類的足跡,承載著太多的風雨。
      讓我們一起走進古建築,走進歷史的記憶,穿行於古風之中。
      當今時代,城市的建設注重現代建築的個性化風格的設計與建造,也越來越重視對文物古建築的保護和修復。時光的侵蝕和洗禮,使一些文物古建築已破舊不堪,有的甚至已被徹底摧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文物古建築的逐步重視,對文物古建築的保護和修復已經提到了一個比較重要的高度。由於古建築自身的特點,木架結構,耐火等級低,消防通道狹窄,缺少消防水源……這些都是有關部門面臨的難點和需要協調的技術難點,

之一: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是紀念諸葛亮的祠堂,也是三國歷史的形象再現,步入其間,就好象進入了時間隧道,你感覺是在逆流而上,一陣陣古風迎面吹來。似乎聽到了金戈鐵馬刀槍鳴,沙場鏖戰聲。
      整個祠堂大部分為木質結構,耐火極限較低,要完全達到同樣耐火等級的現代建築的防火間距、防火分區、安全疏散通道等方面的要求是很難的。
      武侯祠負責消防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古建築在防火改造過程中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要提高建築的耐火系數。由於文物古建築的特殊要求,其建築結構一般是不允許改變的,以保護其古色古香的風韻。 武侯祠的有關部門針對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 在文物保護范圍內、經過專門機構的檢測能繼續使用的,如果其耐火極限、防火間距等符合現行消防技術規范可不對其結構作防火處理;反之,則應采用對其結構進行防火保護或處理來提高其耐火等級。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文物古建築保護范圍之外的建築結構選用耐火極限較高的現代建築材料來替代。在不影響古建築價值的情況下,采用混凝土澆灌方式建築。


之二:文殊院

       進入禅院,記者浮躁的心情立刻平靜下來,在佛香袅袅的氛圍中,心靈也變得空靈悠遠,時而有悠揚的鐘聲從遠處傳來,與你的心靈產生些許共鳴,心靈和纖細的鐘聲一起顫動。
       成都文殊院以及昭覺寺都是煙火旺盛的重點防火單位,為了增強古建築的耐火系數,管理部門在耐火等級低的古建築之間,建造了一些仿古建築,增加了寺廟的耐火等級。因為仿古建築本身就是現代建築,按照現代的防火標准建造,耐火系數要高得多,形成了防火隔離帶,增加了防火安全系數。
       防火分隔與安全疏散通道要統一協調,文殊院在進行防火分隔時,是以防火牆為主,而不是簡單采取防火卷簾進行分隔。一方面是因為需要連續空間,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因防火卷簾在發生火災而下落後,造成人員疏散出口關閉,不利於人們逃生。
       一位安保負責人告訴記者,有的古建築沒有一顆鐵釘,如果為了古建築的消防安全而增設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或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等裝置,勢必在進行保護的同時卻又加以破壞。那麼其文物價值將大打折扣,所做的工作也適得其反,因此不宜增設消防系統。但仿古建築例外,仿古建築它本身不是古建築,而是屬於現代建築,按照現代建築的防火要求和規范進行設計建造,完全符合現代防火要求。仿古建築夾雜在文物古建築之間,自然形成了防火隔離帶。起到了防火的作用,同時,還不影響古建築的價值。
       文殊院提高了對煙氣的控制能力。根據建築的實際情況,設立了防煙分區。文殊院古建築內部結構須大量保留,所以盡量采用自然排煙方式,在有的部位(如寶殿)按照現有消防技術規范,增設機械排煙系統。


之三:阆中古城

        步入阆中古城,真的象是進入了古代的民間,回到了時間的上游,那街,那房,那樓閣,那袅袅上升的青煙。來回穿梭的人群讓整個古城活起來了。從嘉陵江上吹來的風,使古城生動起來。
        四川阆中古城,整個古城區保存完好,基本上是保留了原來的功能特色,現在還是以居住為主。只是在主干道設有商鋪。
       文物古建築大都要遇到消防通道疏散問題,一般情況下,古建築的規模都比現代建築要小。自然,安全疏散通道也很狹窄,甚至不能順利通行消防車。不過,沒有改變用途的文物古建築往往不存在疏散的問題,如阆中古城的消防通道就能夠滿足消防安全的需要。
       阆中興化樓的木質樓梯堪稱一絕,但卻完全不符合現行規范要求,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要求興化樓加一部樓梯,安全疏散通道必須與文物古建築本身的特點和價值相聯系,進行性能化的設計。他們采取限制登樓觀光的人數,來保證安全通道的暢通。阆中古城管理處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要合理布置消防設施,在滿足功能需求,追求實效性的同時,不能喧賓奪主,過多的影響文物古建築的結構和整體風格。消防設施的增設應與建築的整體風格相和諧,要盡量做到不影響建築的內部結構。他告訴記者,為了加強古城的火災自救能力,古城區的住戶,每家都配備了家用滅火器。在古城的每一個地段都有一個消防負責人,在牆上的消防警示牌上有負責人的姓名,電話等聯系方式。切實做到責任到人。
      阆中古城管理處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確保古城的消防安全,管理處要求在古城的所有住戶都設置滅火器。在六個大院還增設了消防水源,有的樓梯進行了改造,木質變成水泥的,不影響大院的整體風格,也和周圍的樹木花草相協調,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古建築的耐火系數。

之四:黃龍溪

      古鎮黃龍溪離成都大約60公裡,依山傍水,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來此觀光旅游,黃龍溪在變,古樸的居住區發展為浮華的商業區。時世滄桑,可古樸的建築沒有變,悄然東流的錦江沒有變。
      黃龍溪古城的功能幾乎完全改變了。僅保留建築的外貌,原來的居住為主變成現在的以經營飯店為主。這樣,就必須增加或者拓寬樓梯,以增加安全疏散通道。有的特殊古建築,如黃龍溪的古廟,由於其結構的因素或文物保護的有關要求,無法增設樓梯,為保證疏散,因地制宜,根據古建築的功能用途的特點,設置了直爬梯等輔助疏散設施,同時嚴格控制室內的裝修材料,提高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等防護等級來提高建築的防范系數,確保人員的安全。
      黃龍溪管委會針對古鎮的多數建築都被改造成飯店和賓館的事實,要求各家商鋪設立防火分區。防火分區的設置要結合古建築使用功能,合理進行防火分隔,根據改造後所需增設的現代化使用功能的需求和火災危險性,以及改造中消防設施的情況來確定防火分區的面積。為了飯店的安全,黃龍溪管委會還要求各臨街飯店必須加大排煙的能力。

之五:琴台路

        帶著一身風塵,我們來到古風古韻的琴台路,這是仿古一條街,用現代的建築材料和技術,按照現代的建築防火設計要求,現代的建築質量要求建立起來的。說到底,琴台路不是古建築,它完全是現代建築。只是在風格樣式上,才采取仿古的形式。再現了古琴台的風貌和文化底蘊。不過,琴台路的商業氣息太濃。在古風古韻中流露出無法遮掩的現代化商業氣息。
        不管怎麼樣,這說明現代人對古建築的感情,表明人們對古建築流露出來的喜愛。
        琴台路成為了成都的一個標志性的街道,外地人到成都,多數是要到琴台路上逛一逛,看一看,成為游成都的必經之地。
        在琴台路吸引大量游客的現實誘惑下,和武侯祠一牆之隔的錦裡也向游人開放了。
        這些建築都是按照現代建築的防火要求設計和建設的。在管理上也是參照了現代建築的防火標准和要求。
        一些古建築的結構、疏散與現行規范存在先天不足的,就更需要增設消防設施來彌補,其中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是增設消防設施的首選。在武侯祠的部分古建築的防火處理上,結合建築構造和裝修的特點,合理布置了自動噴水滅火系統的噴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的探測器等消防設施。
        通過對文物古建築的耐火系數、安全疏散、防火分區、防煙分區、裝修材料、增設消防設施等各方面的綜合安全系數的科學評估,來考慮和確定古建築在修復、改造過程中要達到消防安全所應具備的條件,並且充分地利用新產品、新技術,使文物古建築在現代社會中能安全、合理的得到使用,並繼續發揮其功能和作用,使更多的人從中體會到古代的文化情趣和人文內涵。讓古建築的藝術光輝繼續照亮和服務現代人。
讓古風穿透千年,輕浮現代人的發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