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氣候變化觀察員手記:大圩古鎮的低碳生活

氣候變化觀察員手記:大圩古鎮的低碳生活

日期:2016/12/13 21:13:11      編輯:古建築紀錄
    目前,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盡管我們是發展中國家,但目前在國際氣候談判中,越來越被動。其實,我們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於宣傳不夠,外界始終認為我們沒有關注氣候變化。“做得多,說的少”,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個很尴尬的局面,這也是我們這次活動的一個目的,即通過我們的文字、圖片,向外界還原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所做的工作。

    低碳生活源於西方,但是西方並不能引領低碳生活模式,真正的低碳生活模式在中國,在桂林,在我們的身邊。今天所觀察到的原生態的生活模式證明了這一點。無論是建築,還是生活中的能源消費量,古鎮居民都是低碳的。但是,這些並沒有被世界所認識,所了解。這也再一次回到這次活動的主題,發現真相。廣西興坪古鎮,一個普通的家庭,每個月約要消費50度電,除了電,還要用天然氣、木材,以前是月度差別電價,現在統一為6毛。近年,冬季平均氣溫比前幾年要低,全球氣候是變暖還是變冷,這個爭議恐怕還將延續下去。

    廣西大圩古鎮采用差別電價,不同的時間段電價在4到5毛浮動,一般來講,如果是用水電的話,價格會偏低。停電時會用木材(來源於工地廢料,不砍伐)、蜂窩煤,每個月一個家庭大約需要50度電,對電的消費是剛性增長的,尤其在農村,還有很大增長空間。當地老人覺得這幾年夏季氣溫比較高,這個趨勢恐怕也是各地普遍面臨的。

    今天在大圩和興坪的采訪發現,舊的建築物具有明顯的隔熱效果,在古建築中,沒有安裝空調,夏季屋內也很涼快,這是典型的低碳建築。與今天的高樓大夏相比,這種原生態,適應當地氣候、地理環境的建築物,是未來發展低碳建築的一個基本理念。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