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世遺”之後的變化與傳承
日期:2016/12/14 10:03:06   編輯:古建築保護“一二百年的房子了,都是危房,再不修古城就破壞了,政府能出一多半錢來幫著修,是為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啊。”趙洪范說。
15年前,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開創了中國以整座古城列入“世遺”的先河。15年來,古城人以樸素的感情守護家園,守衛城的靈魂。
趙洪范的家位於古城西大街100號院內,典型的單坡硬山式建築,其中南房、東房和跨院的北房正在維修中。由於年久失修,屋面瓦壟松動缺失,牆體酥鹼嚴重,室內牆面抹灰出現了空鼓,有的檐椽已經斷裂。
“我們出三分之一的維修費,政府補助三分之二。”健朗的老人邊說邊從一個袋子裡掏出了有關民居修繕的所有文件。
就在前不久,《平遙古城民居保護修繕及環境治理導則》在北京通過評審,裡面針對古城內473處傳統民居院落的保護修繕與管理做出了完整規劃,並引入了政府管理和財政及NGO組織的資金支持,以激發民眾保護“世遺”的積極性。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6.4公裡長的古城牆,完好地圍護著一個研究中國文化、社會、經濟、宗教發展歷史的“活樣本”。這座2700多年的“龜城”內縱橫交錯著100多條大街小巷、20余座古寺廟、近4000戶古民居,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范例。
事實上,人們保護古城的步伐從未停止過。從1997年開始,平遙古城就開始了漫長的搬遷過程。目前,古城內近百個機關單位實現外遷,古城居民也從5萬人減少到3.5萬人,未來仍有約1.5萬人需要遷出,以更好地保護古城風貌。
然而,看似只有一牆之隔,遷出去卻遠比想象中困難。城裡的生意、城外頗高的房價等會使人們多停留一段時間。
“屋子裡太潮濕了,而且古城裡沒有大超市、學校和醫院,白天不能進車,冬天還得燒鍋爐。”雖然44歲的高貴紅有心搬遷出去,但城外一平方米3000多元的房價還是讓她望而生畏。
高貴紅在古城一家客棧裡做服務員,家裡沒有地,兩個孩子正在讀書,為了能讓日子過得舒服些,她除了白天工作外,晚上又在古城裡找了份兼職。
好在黃土高原上的小城,已經登上了世界的大舞台。2011年,美國《紐約時報》評選出全球最值得旅游的41個地方,平遙因“老傳統”被完整保留而榜上有名。
目前,旅游業已成為平遙縣帶動就業的一大富民產業。去年,全縣以文化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總產值達到37.72億元,占GDP的46%,直接或間接從事旅游產業的人員達10萬余人,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全年接待游客130萬人,門票收入1.45億元。
隨著旅游的開發,平遙古城也變得越來越時尚、年輕。酒吧、按摩店、快餐店等商業氣息的加重曾引起國內外人士的質疑和擔憂。
“平遙本身就是晉商故裡,商業是平遙深厚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關鍵是要把握好一個度。”平遙縣旅游局副局長劉建昌說,古城百姓從商業經營中得到一些利益,除了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外,對修繕、保護自己的民居及居所環境都有很大好處。
“當然,古城保護是一切活動的出發點,我們對商業活動是有約束和嚴格管理的。”劉建昌說。
改變始終在繼續,但經歷過2000多年風雨的古城,經得起熱鬧,耐得住寂寞。
中秋佳節漸近,平遙古城的大街上已經出現了各式的手工月餅。白面為皮兒,紅糖、白糖、芝麻、花生、核桃仁等為餡兒,手工做的月餅是當地人中秋夜必備的“貢品”。
“我們叫它"大團圓"、"小團圓",等到中秋夜,家家戶戶把月餅連同蘋果、橘子、石榴等時令瓜果擺在院子中間,再對著圓圓的月亮燒香、磕頭,祈求一家人平平安安、團團圓圓。”77歲的老人孫計青說。
15年,在古城人人都感到“變化很大”的時光中,中國傳統文化在這裡仍一直延續著,一如古城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