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浏河鎮實施古鎮改造 1.33億元還原古鎮風貌

浏河鎮實施古鎮改造 1.33億元還原古鎮風貌

日期:2016/12/13 22:55: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古鎮保護工程分期進行,目前實施的一期改造范圍以橹漕河為中心向兩側延伸,以濱河街北側與天妃宮為中心的傳統三角區域,界限范圍6.9公頃,主要改造古鎮街區的雨污系統、改造現有的架空管線,實現三線入地、對沿街房屋外立面修繕、對橹漕河進行河道疏浚,駁岸修繕;對區域范圍內的橋梁進行加固修復,形成特色;適當增加景觀小品、街區亮化等基礎配套設施。

  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不久,一個極具古典韻味的江南小鎮將在浏河重現。記者日前獲悉,有幾百年歷史的浏河古鎮改造工程已於近期全面啟動。有關部門將投入1.33億元對古鎮實施一期工程改造,2013年3月30日可基本竣工。

  五類對象,被重點保護

  存有兩三百幢明清古民居,保留一套完整的古街巷和小橋流水……當天上午,下著小雨,走進浏河古鎮,便走進了一片氤氲、古樸、詩畫的脈脈溫情中。這座小鎮,承載了無數的印記。然而,談及古鎮,更多人將其定格在昔日的傳統與人文之中,少有城市的現代感。而這正是古鎮改造的出發點和要達到的最終效果。

  近些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古民居空置,原先的一些古建築都因年久失修、旅游設施不夠完善等損毀嚴重,保護好這座有著厚重文化歷史底蘊的古鎮迫在眉睫。為此,浏河鎮多次邀請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東南大學、省住建廳、上海城市規劃設計院、蘇州市規劃局、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等部門專家、教授圍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整體性、可讀性、可持續性四項原則,反復進行論證和規劃,並編制了《浏河歷史文化古鎮保護規劃》及時向社會公示。

  《浏河歷史文化古鎮保護規劃》確定的范圍為:以老浏河和橹漕河及沿河民居為核心的“丁”字型區域,總面積16.9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6.9公頃。該規劃確定的重要保護對象有五類:一是包括中心街、河西街、河沿街、廟前街、萬茂弄古鎮街巷,以及老浏河、橹漕河等河道的空間格局與環境風貌;二是成片古舊建築;三是天妃宮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是古橋、古樹名木、古井、河埠頭及古門樓等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五是傳統藝術、民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與古鎮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鎮改造,“動了真格”

  “本期工程分為市政和建築兩部分,市政工程開工日期為2012年10月21日,計劃竣工日期為2013年1月20日。建築工程已於2012年10月20日開工,計劃竣工日期為2013年3月30日。”據浏河鎮有關領導介紹,整個古鎮保護工程項目分期進行,目前實施的一期改造范圍以橹漕河為中心向兩側延伸,以濱河街北側與天妃宮為中心的傳統三角區域,界限范圍6.9公頃,主要改造中心北街、河西街、新華東街等古鎮街區的雨污系統,實現雨污分流;改造現有的架空管線,實現三線入地;對沿街房屋進行外立面修繕,凸顯古建築風格;對橹漕河進行河道疏浚,駁岸修繕,改善水質;對區域范圍內的橋梁進行加固修復,形成特色;適當增加景觀小品、街區亮化等基礎配套設施。

  太倉市濱江新城發展有限公司有關人員在現場告訴記者,浏河古鎮區確定的功能定位是:以江尾海頭的特殊地理位置為依托,努力打好“鄭和”品牌,發展江海旅游,使其成為兼具海洋文化和江南水鄉風韻的文化古鎮;把古鎮歷史文化遺存與改善人居環境、構建和諧社區相結合,修繕歷史文化建築,為古鎮居民提供有傳統特色的公共服務設施,恢復開放的空間,改善古鎮景觀環境,並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合理開發利用歷史文化遺存,積極發展古鎮旅游。

  “古鎮改造,這次動真格的了。”這是記者在古鎮采訪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今年10月份啟動以來,臨街老房子已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有條不紊地修繕著。同時,對民居內的線網進行整理、排危,將供電、電視、通信等“蜘蛛網”式布線安全整合,再經地下管道入院入宅,使民居街巷看上去“古味十足”。正在中心北街上忙著給施工人員遞茶水的吳琴霞阿姨對記者說,她家有200多平方米的房屋,在這次改造中,不但立面增添了“仿古”韻味,屋頂還更換了6根大梁,而這一切都是免費的,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溫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