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
日期:2016/12/13 21:13:19   編輯:古建築紀錄十幾位國家級“非遺”傳承大師在現場進行絕活展示,吸引大批參觀者駐足欣賞。新華社發(趙冰 攝)
北京6月6日電 記者薛麗 首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開幕。京交會文化板塊的非遺展區,聚集了十幾位國家級非遺傳承大師在現場制作、演示。在本屆京交會中,文化板塊中的非遺展區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眼球。
本次京交會非遺展區由華夏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組織,該中心負責人表示:“京交會不僅是首都服務貿易的平台,更是華北地區乃至北方最重要的交易會之一。作為文化板塊當中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展區內豐富的非遺項目、古老的傳承歷史、精湛的傳統技藝是中華文明的凝聚,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所在,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生產性保護是非遺保護的重要手段。我們將借助京交會的平台努力讓優秀的非遺項目得到更多的關注,由非遺企業的發展推動非遺傳承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人民生產生活相關的各種文化形式和表現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深深植根於民間,融入於人民的生產生活中,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創造力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是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結晶,是傳統文化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文化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據統計,我國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87萬項,其中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共1028項,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共31項,包括:京劇、昆曲、古琴藝術、篆刻、書法、端午節等。這些絢麗多姿和異彩紛呈的文化遺產既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也是我們重要的人文資源。
作為本屆京交會非遺展區聚集了十余位我國國家級非遺傳承大師。他們在現場制作、演示非遺產品的起源和發展,並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進行深入講解。走進文化板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絲綢之路文化戰略工程的藍圖,不由使人們對這一融合古今中外文化瑰寶的新生充滿憧憬。板塊中全世界唯一一支來自全國袖珍殘疾人的藝術團帶來的精彩中皮影藝術表演吸引了中外參展商的關注。展區還陳列出傳統的景德鎮陶瓷工藝品、定窯瓷器、中國傳統手工香、皇家用品等非遺精品以及燈籠、硯台、剪紙、紅木家具、草編等原生態手工工藝品。在燕京八絕中的琺琅工藝和花絲鑲嵌手藝給出精彩表演的同時,醬香型茅台白酒以及青花瓷酒業的展示也將酒文化體現的淋漓盡致。醫療、保健、養生等文化一致得到好評。
文化產業是服務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黨和國家偉大的發展戰略,又是我國經濟能否超越,能否實現走出去的重心。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京交會是推出北京“創新”精神的大舞台,非遺展區增加了交易會的魅力與吸引力,參加交易的非遺企業也將得到新的機遇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