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記者三線行十年看變化 一個古鎮的旅游“裂變”

記者三線行十年看變化 一個古鎮的旅游“裂變”

日期:2016/12/14 10:02:48      編輯:古建築保護
    江山市廿八都鎮爐峰小區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馬頭牆徽派建築,給這塊“文化飛地”增添了幾分韻味。

  11月19日,在這個小區內,記者見到了85歲的金遇水。一見面,他就說:“過去一戶住房分四處,一處灶間、一處儲藏間,另兩處是房間。這些住所都是從鄰居或生產隊裡拼湊來的,東一間西一間,生活很不方便。現在一家人住樓上樓下,感覺大不一樣了……”

  正說著,鄰居鄭金美也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湊過來說:“是啊,是啊,我原來住老汽車站,兄弟幾家擠在一塊,有時凳子移過去一點就碰到了,還要相爭,現在我住了90多平方米的新樓房,自由得很咧。”

  據鎮干部徐新介紹,這些住戶都是廿八都古鎮開始大規模保護改造後安置的,首期100多戶村民搬到這個小區。

  當地近幾年的旅游開發建設,不僅讓許多農戶住上了新房,改善了物質生活條件,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村民從商、經商的市場意識。

  一個古鎮開發保護的旅游項目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質的變化。據悉,地處仙霞嶺高山深谷之中的廿八都鎮,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因其地勢險要,素有“浙西南鎖鑰”之稱,是浙閩贛三省交界地,是由閩入浙第一鎮,歷史上曾幾度繁榮與衰退。

  為更好地開發和保護古鎮,江山市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大動作。2008年4月,總投資達2億元的“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項目”動工建設。從此,沉睡千年的古鎮重新煥發出了生機與活力,村民生活開始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老村支書楊增明對此有著切身的感受。他說,鎮中心三個村約有500多戶村民。五年前,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現在近萬元。據2011年統計,有200多戶家庭在古鎮從事與旅游相關的生產經營,有的賣土特產,有的賣小商品,有的開酒店,生意好的酒店一年要賺上百萬。

  現在,鎮上農家樂有38家,賓館20多家。旅游業不僅給鎮上的居民帶來了豐厚的收益,也增加了周邊地區村民的經濟收入。

  有一位姓徐的村民原來在村裡做保潔員,是一位吃低保的殘疾人。旅游開發後,他種上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山藥,年收入三四萬元。他放棄了低保,走上了生產經營的新路子。

  “這種情況在當地並不少,有的村民只要種種地,賣茶葉賣菜,一年收入就不少。”老楊說:“這些年,旅游業給當地百姓帶來的又一個變化是思想開放了,思路開闊了。加上政府政策好,還出現了許多販銷大戶。去年,廿八都鎮僅板栗銷售額就達三四百萬元,成為衢州地區第一大板栗集散地。”

  一個旅游業開發保護項目產生的經濟“裂變”,讓古鎮居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