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規劃變化與易學文化城鄉建設
日期:2016/12/14 22:38:43   編輯:古代建築與風水本學者是生長在一個水鄉貧苦家庭,從小喜愛學習相學、易學、風水研究等理論和實踐,並寫過不少論文。以往的寫作主要著重於玄空風水學論集,選擇樓盤的重要性,陽宅風水的秘決,四柱旺度與陽宅風水,易卦預測,旺山旺向與理氣配合等等。學者認為再寫以上的論文,感覺簡單及重復論術了,所以今次我寫上我生長的地方的真實故事,論述我生長的地方變化,把過去的水鄉,現在的城鎮,展望未來的城市,和我的心德體會,讓讀者得到了解和作為參考。
一、過去的水鄉生活文化
在50年代中期我出生的地方,是一條好山好水、鳥語花香、青山綠水、碧水藍天的村莊,以務農為生。我地區是以桑基魚塘的經濟作物生產為道,養植蠶絲、淡水魚、生豬、家禽等。種植桑樹、二類糧食、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
1、生活制度
在50、60年代,我地區是以大集體所有制的方式,所有物資歸屬於大集體所有,實行統一分配,按需分配,一村一灶。排隊領飯,當時稱為大鍋飯。在60年代中後期至70年代初,也是以大集體所有制的方式。但有些改變是以評級記分制,按評分級別分配,領糧回家,一家一灶,不再排隊領飯,需領取年月糧薄、布票、煤油票、肥皂票、農具證等,到當地供銷社換領。出門要請假,過縣要證明,早請示,晚匯報。我本想把我的經歷寫下去,但想到過去的辛酸,不覺淚水直流而下,筆者不想再寫下去了。
2、落後生產情況
我在這裡寫一寫簡單的生產情況,當時我地區全部以人工作業,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每人每天早上都到生產隊址看看黑板,今年安排自己的工作是什麼(簡稱排工表)。在夏天,不管溫度有多高,如果排工表上安排你去賣蠶繭,你就要准備好干糧,因為要挑著一擔約一百斤的蠶繭,到鎮的收購站出售。路程幾十裡路,歷時約十小時左右,汗流浃背,可幸的是,當時到處的河湧水都可以飲用。到冬天,排工表上你要到魚塘刮魚,不管溫度有多低,那怕是3-5度,也要下水刮魚,雙腳像一對大紅蘿卜一樣,雙手像機器手一樣沒有知覺,上牙打下牙,下牙撞上牙。又有什麼辦法呢?到了冬天,每年還有一個大任務,就是修築水利工程,揪一部分人力改並魚塘,一部分人去修築河堤(稱為擔土方)。當時我們擔土方時是這樣的,1人挖泥,5人挑,等於1個管5個。每擔泥約120斤左右,走上斜坡。在遠處看來,好像螞蟻搬家一樣,左上右下,可想而知,生產落後,當然產量不高,按照現在的三高農業,產量高出百倍。
3、論述當時風水
在50~70年代,人人基本平等,生活基本一致。易學界的朋友,你們可想想,在風水角度來說,數據真的那麼重要嗎?筆者認為,數據是作為一種參考(參數)。最重要的是大氣候,大環境為基數(理氣)。如果基本面不好,更好的數據,哪怕是旺山旺向,全盤合十,也是粗茶淡飯,何來富有。過去的縣級干部,都不如現在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標准。因為參數有翻版,理氣無重復。當時很小高樓大廈。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是平房一間,沒有孤陰殺,也沒有孤陽殺,更沒有龍虎雙欺殺。門戶二十四小時打開,無人偷東西,因為家裡沒有東西可偷。極少火災,因為全村幾百人口只有一個爐灶。沒有反光殺,因為當時沒有玻璃。沒有斬腰殺,因為當時沒有高架橋。沒有因為風水不好而造成破財,因為家裡無財可破。沒有因為某些風水不好而造成損失,因為當時每人每天都正在損失。你們想想,當時難道沒有好風水的地方嗎?沒有旺山旺向嗎?沒有全盤合十嗎?沒有連珠三般卦嗎?筆者認為百分之百有。為什麼當時不富有呢?學者認為當時大氣候、大環境,基本面不好,所以基數是最重要的。所謂,山青水秀難找吃,呀,難找吃。好山好水,瘦上瘦。人口稀少難聚氣,寬闊土地難藏風。當時我國經濟還未亮劍,何來好風水呢。
二、現代城鎮發展與環境
在易經上提到易者多變也。在什麼時間會發生變化呢?往往到了極點的時候,就會發生變化(為太極)。所為熱極生風,窮極富翁。在風水學上,平衡和感覺舒適是最好風水的。我在以上的論文中寫過這裡好風水,但你住不到,買不成。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每一個人的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都不同。
1、開放初期
在1978年,我區實施改革開放試點,改變以往的政治、文化、生產、制度等模式。實行包產到戶,多勞多得,不勞動者不得食。自耕自種,調六留四。六成上調國家,四成自由買賣。這樣一來,產值以倍數增長。到1980年,再放一放。縣級主要領導下鄉,動員群眾,要求部分農民放下鋤頭、鐮刀,開辦工廠。指導說,農業只能溫飽,工業才能強國。信息一傳出,小小工廠開始成立。家家戶戶都成為小工廠的加工點。日間種田,晚上做小加工。這樣一來,窮極開始富翁。到了90年代,把原來的小小工廠變成中型的半機械化工廠。由原來的瀝青棚廠房,變成星鐵棚廠房。工廠擴大了,工人用多了。於是,廣西的農民工往東走,江西的農民工往西走,四川、湖南、湖北的農民工往南下(稱為南下大軍)。
2、開放中期
到了二千年代,又變了一變。把原來的星鐵棚廠房,變成鋼筋混凝土結構廠房,住宅也不例外。由原來半機械化變成全機械化工廠。我鎮成了家具重鎮,材料之都等國家稱號。產業提升,銷售全國各地,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好了,要發展,有麻煩。小發展,小麻煩;大發展,大麻煩。不發展,更麻煩的道理。人口急增,我鎮常住人口約十萬人。暫住人口超過二十萬人。流動人口約十多萬人。加起來,幾十萬人口。日常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急增,空氣質量受到污染。河湧受到污染,成為臭河湧。環保部門頭痛了。前往工廠檢查,環保質量都達到標准。當然,檢查一間工廠能達標,但那麼多的工廠加起來就很難達標了。污染嚴重,醫院看病人數急增。我鎮由原來兩間小醫院,到現在大小醫院診所十多間,藥房比米鋪還多。在90年代,大力發展工業,需要土地,所以把大部分魚塘回填辦工廠。甚至連河湧支流也回填了。我們的水鄉不見了,河湧死水一潭。變成一條大臭湧、大污水渠,真麻煩!我鎮在去年大力整治水利工程,動用一億多元人民幣整治河湧,把河湧沿途幾十公裡的污水出口處,引入、修造一條大污水渠,把污水排到污水處理廠處理的民心工程。本人認為這樣的工程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為什麼呢?因為河水不能流動是不行的。河水不單單要流動,還要大流動,才能把河湧的污泥排出。這樣做法,我知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我鎮西邊是西江河,北邊是北江河,兩條主河道的水差約兩米左右,加上江河每天都有人在采挖河沙,造成河底深了,水位低了,而且河湧的淤泥一天比一天高,形成反差。河湧水流不出大江,自然變成死水。筆者認為,最好的方法是,把原來的河湧淤泥疏通,將河湧分段,把水排出,清去淤泥。不是像現在這樣挖去湧底的硬泥,為疏通,這樣的做法,是起了相反效果的。因為淤泥還存在,而湧底又深了,河湧水更難排出。為什麼我們不向過去學習呢?過去我們是以循環再用的方式,當時,發達國家學者到我縣參觀學習,稱贊我縣的生態環境好。現在我區有很多果樹、綠化樹、花草樹木等,需要大量的淤泥來種植,為什麼不循環再用呢?然後把水閘的閘門降低,讓江水與河水能夠對流,才能治本。
3、論述現時風水
在改革開放期間,一業興,百業旺。在易學界也不例外。風水師多了很多,有正宗正派的,也有半路出家的,還有半桶水的。最可怕的是,不懂裝懂,為了掙錢,不擇手段,實行裝神弄鬼。亂批、猛砍,加恐嚇,來騙取他人錢財,達到目的。把千年之文化蒙上污點。學者在上面講過,理氣的重要性。下面簡單論述一下有多重要。現在的環境嚴重污染,對風水學來說,是一個大忌。但現在的整體生活水平為什麼有那麼高呢?學者認為,在一命二運三風水的理論下,我們可以在命運方面下點功夫,才能配合風水結構。有政策、有風水,好政策好風水。在基本面好、大環境好、命運結合好,為好。在基本面好、大環境好、命運、風水結合好,為好上加好。
三、展望未來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時間短、效益高。在未來的時間裡,我國的大中小城市都進入現代化管理,科學化管理。這樣是否沒有問題呢?問題是永遠存在的,學者希望在管理方面,要全面發展,為群眾發展。不要只管,小理。現在大搞民心工程。這個工程搞得好,希望繼續搞,搞好一點,搞大一點。所為民安國強,國強民安。群眾說一句,勝過一萬句的道理。講到易學界,學者,我們首先學好道德觀,研究好人生價值觀,看好自己的風水,才和別人看風水。
以上僅供學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