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徽州古民居的氣候特色

徽州古民居的氣候特色

日期:2016/12/14 19:17:52      編輯:古建築結構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湯顯祖老先生的這一詩句恰恰契合了徽州真實而豐富的自然與文化風光,准確而傳神地描摹出了徽州給人所帶來的深刻的視覺沖擊和強烈的心靈震撼。他其實是在說:到了徽州無須再做夢,因為徽州的夢太多了,處處都是自然造化與人類智慧合力構築的美妙夢境。

  徽州有夢裡的風景。“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這句流傳甚廣的話似乎道盡了黃山的與眾不同。但我覺得這還不足以彰顯黃山的無與倫比。黃山是山的集成、山的極致。放眼望去,其雲之奇幻、峰之險峻、瀑之雄闊、松之崛勁,無不為詩為畫,為曲為賦,成就了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的傳世佳作?又豈止是黃山呢?齊雲山、牯牛降、新安江、太平湖……當我們徜徉於徽州幽邃澄淨的茂林秀峰、清透高遠的碧水藍天、明媚清冽的陽光空氣之間,飽覽了雲霞籠罩下的粉牆黛瓦和粉黛懷抱裡的曲徑深巷、徑巷縱橫中的精宅巧院、宅院肩脊上的雕梁畫棟、梁棟銜含間的佳聯妙匾,又怎麼不感歎徽州舉目皆為畫裡的天地、畫裡的山水、畫裡的田園、畫裡的鄉村呢?

  徽州有夢裡的家園。讓我們聽一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專家在審議大山深處西遞、宏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所作的鑒定:它們保持了驚人的鄉村住宅區域風貌,而這種風貌在過去的歲月裡已大量消失或改變,其街道形式、建築和裝飾以及房屋與廣泛的水系相結合,是人類古老文明的見證,是人與自然結合的光輝典范。又豈止是西遞與宏村?在徽州,這樣的地方隨處可見。它們的村落規劃和景觀設計無不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或依山而座,扼山麓、山塢、山隘之咽喉;或傍水而居,抱河曲、津渡、汊流之要沖。有呈牛角型的,如西坑;有呈之字型的,如梅林;有呈雲團型的,如潛口;有呈船型的,如西遞;有呈牛型的,如宏村;有呈帶狀的,如高砂;有呈龍狀的,如江村;有呈弓狀的,如太白司;形態各異,氣象萬千,透徹地體現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乃至崇拜,充分地兼顧了人之於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需求,其人居理念和審美意識的科學性達到了前人所沒有達到過、今人也只能慚愧汗顏的高峰。

  古徽州地處安徽省的最南部,所轄區域包括歙縣、黟縣、績溪、休寧、祁門和婺源等6縣。徽州文化因其獨具特色、博大精深,而與藏文化、敦煌文化並稱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隨著域內的黃山和西遞、宏村先後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又使得徽州成為中國唯一的一地擁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徽州古民居是以徽商資本為經濟基礎,以宗法觀念為社會基礎,在徽文化熏陶下造就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村落,它是這些遺產中最為亮麗的部分,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一個獨特的流派,是建築藝術園地中一朵絢麗的奇葩,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古徽州“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使徽州民居特色獨具、自成流派,一方面吸納外邊世界的建築精華,一方面又恪守古徽州的建築鄉俗,而將精華與鄉俗有機嫁接,相得益彰,因地制宜地創造出一種嶄新樣式的徽派古民居——粉牆黛瓦馬頭牆,天井門罩樓上廳。以木質結構為主、講究精雕細刻的古徽派建築遍布安徽省黃山市,是徽文化的集中體現之一,更是古徽州真實歷史遺存的直接體現。它和其他歷史文物一樣不可再生,反映的是宋元明清、甚至更早歷史時期徽州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及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工藝技巧、藝術風格、風俗習慣等。高牆封閉,馬頭翹角,黑瓦白牆,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大都采用磚雕、木雕、石雕工藝,如磚雕的門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個建築精湛無比、精美絕倫。徽州古民居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巧妙利用氣候條件營造宜居環境。

  天井,這個類似房中開天窗的建築設計,是徽州古民居的重要特點之一。每座民居擁有天井的數量多少,依據民居的結構和大小而定,黟縣宏村的承志堂就擁有9個天井,徽州古民居中擁有天井數量最多的是歙縣棠樾的保艾堂,多達36個。天井的由來是因為徽州地處深山僻壤,為安全、保暖考慮,古民居都建成高牆深宅無外窗的封閉樣式。為了解決通風采光和心情壓抑等問題,崇尚“天人合一”的徽州人便發明了通天通地的天井。而天井上方承接雨水的水瀽設計,使得四面屋頂坡面雨水從水瀽流入屋內天井水池中,所謂“四水歸堂”,滿足了徽州人“肥水不外流,財氣不外洩”的風水心理。

  馬頭牆,這錯落有致的山牆造型,因其形似馬頭而得名。它的另一個名字叫封火牆。它不僅只是徽州古民居的重要特點之一,而且幾乎成為徽州古民居的形象標志,以至於人們把有無馬頭牆與是否徽民居之間畫上了判別等號。之所以稱其為封火牆,是因為它高聳於民居的兩側,可以起到封殺鄰裡火災染指的作用,這對於使用木料較多的徽州民居而言防范火災是不可小觑的。

  徽州地處北緯30度附近的山區,年降雨量在1500-2000毫米,一年中有近一半的時間是雨天,且多斜風斜雨,為防止雨水打入室內,於是各家各戶的大門門框均向外延伸,形成了獨特的門罩風格。

  徽州古民居的樓上廳堂一般都高大寬敞,這個特點在明代民居裡尤為突出。這是因為徽州山區人多地少,為了節約土地,盡量擴大居住空間,建樓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妙舉;山區樹木茂密,空氣濕度大,山泉眾多,人們的活動中心只得移至樓上,致使樓上空間需要寬敞。

  木扇、“空調”是徽州古民居的怡然所在,也是徽州人追求宜居環境的人文況味代表作。扇面形的木扇懸掛在黟縣西遞村履福堂的後廳,扇面上雕刻有“清風徐來”四個楷書大字,綠光閃爍,渾然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拽動繩索,木扇擺動,於是清風徐來。這是當年民居主人逍遙自在、悠閒消暑的佳境。“空調”設在青雲軒的廳堂上,掀開石雕護蓋,便有氤氲涼氣濕漉漉地從圓形地井中冒出,並彌漫整個空間。這是當年民居主人特地設計的土空調,地井中的水清澈碧綠,冬暖夏涼,除了調節室內溫濕度外,還能起到土冰箱的作用,生熟果蔬、佳肴置於特制的圓筐內垂掛於井中,即可保鮮又可防馊,堪稱一井多用。

  徽州古民居一般均為坐北朝南,但歙縣棠樾的保艾堂例外,則是坐南朝北,這是因為民居主人信奉道教,室內所有房間均按八卦避凶就吉方位設置。於是室內地面防潮就成為影響人居環境質量的關鍵。當時采取的辦法是:一層石灰,一層細沙,一層倒置密布的空酒缸,上面再加一層沙,最後才鋪上地幔磚。如此地面設計,既解決了返潮問題,又解決了吸水問題,時至今日房間內依然保持干燥無潮的狀況。

  徽州古民居保護得非常好,尤其是明清的民居有的尚有人居住。據了解,徽州當今散落在山山水水之中明、清歷史時期古民居、古祠堂及其他建築尚存八千幢左右。走進徽州古村落,凝視古巷斑駁蜿蜒幽深、老牆對崎拔地而起之景象,似乎你被帶進歷史深處,“不知今夕是何年”,再隨意推開一戶人家深厚大門,傾聽原汁原味的陳年往事,與淳樸原居民在一起吃上一頓當地家常便飯,城市的喧囂雜念頃刻間便會被山清水秀的原生態所消解,體味一番老屋人家“天人合一”的平和生活,似有當地農居人家堂中楹聯所書“素位而行無不自得,居易以俟樂在其中”的“世外桃園”之境界。

  雨中的古民居是它最美麗的時刻。綿綿細雨,或是驟雨初歇,古民居仿佛恢復了往日的記憶,一下子蘇醒了過來,鮮明的色彩頓時暴露無遺,房前屋後彌漫著一股清新的泥土芳香,只覺得,這是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一次情感上的淋漓宣洩。聽著隱約遠去的徽音,定會有一種恍若隔世之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