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宜賓明代白塔修繕後變矮變化引起了部分宜賓市民的質疑

宜賓明代白塔修繕後變矮變化引起了部分宜賓市民的質疑

日期:2016/12/15 1:18: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今年元旦節,宜賓著名的標志性建築——明代白塔經修繕後重新開放,但有細心的市民發現,白塔的塔頂變了模樣,甚至連塔身都矮了一截,市民們因此質疑此次維修並非“修舊如舊”,而是毀壞了白塔原有的歷史風貌。

  對此,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白塔山風景區管理處表示,修繕工程嚴格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設計方案施工,最大程度地恢復了白塔的本來面目。

  耗資數十萬:

  修繕後白塔矮了一截?

  宜賓市中心城區對岸的長江邊上,有一座建成於明穆宗隆慶三年(1569年)名為東雁塔的文風塔,距今已有近450年歷史。因東雁塔通身呈白色,宜賓當地人歷來俗稱其為白塔。由於年久失修,白塔塔身附著的植物根系深入塔身,撐開大小縫隙危及白塔安全,也危及游人游客安全。去年11月,白塔進行封閉維修,今年元旦期間露出修繕後的面貌。據景區管理處負責人介紹,整個工程花費數十萬元。

  修復後的宜賓白塔不僅去掉了雜草植物、補刷了白色的塔身保護層,讓白塔看起來更加堅固、精神,而且進行了全面亮化,夜間變得光彩熠熠,燈火通明。“現在的東山白塔,才真正成為宜賓一景。”宜賓市民盧子告訴記者。

  但也有市民通過前後照片對比發現:白塔維修前共有11層外加一圈圍在塔頂的鐵圍欄;而修好後的白塔變成了9層外加一個黑色的塔頂和一根避雷針。白塔頂部樣式發生了變化,還較之前矮了一截,這個變化引起了部分宜賓市民的質疑。

  管理處回應:

  現在的樣子最接近歷史

  據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上世紀70年代末,白塔頂部曾被火燒毀,當地村民自發用水泥和磚頭對白塔進行了修繕,還建了個觀景平台,時間一長就變成了灰黑色。至於再往前或白塔初建成時是什麼頂子,已基本無證可考。

  景區管理處委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石窟研究設計所,於2014年六月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對白塔進行了現狀調查,塔體測繪等工作,編制維修設計方案。經勘測發現白塔殘損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塔表面風化、污損、脫落、塔身長草和部分砌體開裂;二是1979年維修人為造成對塔價值的損害,新增的水泥平台對塔外觀影響很大,改變了白塔固有的形態。管理處表示,對白塔的維修完全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設計方案嚴格施工,不存在破壞風貌問題。

  白塔山景區管理處負責人稱,設計單位在做設計方案前查閱了宜賓當地史料,同時對明代隆慶年間的類似古建築進行了考察參照。因此,目前修復後的白塔,才應該是最接近於白塔的歷史風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