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唐代帝陵

唐代帝陵

日期:2016/12/14 10:57:33      編輯:古建園林

乾陵陵塚
  唐初的唐高祖陵是沿用以前朝代的舊制,為平地深葬,上面夯築巨大的方錐形陵丘,外建二重陵垣,四面開門。自唐太宗依九嵕山建造昭陵後,因山為陵成為唐代帝陵的主流,唐代十八座帝陵中,有十四座是因山而建,這樣既節省了夯築陵丘的煩費,又能更好地襯托出帝陵的氣勢。
陝西乾縣唐乾陵平面示意圖
  唐代沿用北魏舊制,實行功臣密戚陪陵制度,每座帝陵前面都有很多陪葬墓,形成巨大的陵區。唐代帝陵一般由兩重圍牆,內崇圍牆在陵丘或山峰四周,基本為方形,四面各開一門,門外有磚包土阙和石獅一對,南門內建有祭殿,稱獻殿。南門南面有長達數裡的陵道,稱神道。自南而北,神道兩側設石柱、翼馬、馬、石碑、石人等。在陵丘西南方數裡建有寢宮,按宮殿體制建有朝、寢兩區,規模近四百間,陳設該帝之遺物,並有宮人、內侍按“事死如事生”之意,每日備盥洗、三時上食,定期祭祀。唐代帝陵的外重牆稱壖垣,壖垣內為禁區,遍植柏樹,稱柏城。外重牆外還有一圈界標,劃定陵域之外圍保護區,稱封域,一般陪葬墓都葬在封域中。

無字碑

  唐代帝陵中以高宗乾陵保存較為完整,選地也最為典型,乾陵在今陝西省乾縣之北,依梁山主峰為陵,在山半開鑿隧道及墓室,公元684年唐高宗死後落成。內重陵垣圍在主峰的四面,東西1450米、南北1538米。陵垣四面開門,門外各有雙阙和一對石獅,陵垣四角建有曲尺形角阙。神道建在主峰南延的小山嶺嶺脊上,神道兩側相對設石柱、翼馬、朱雀、馬、人、碑等。嶺之南端分為東西兩支,各為一小山丘,丘頂上各建有一阙,二阙間設門,即乾陵外重壖垣之南門,垣內即柏城。乾陵陵域有陪葬墓十七座。乾陵主峰梁山高出周圍諸山,輪廓渾厚對稱,山南小嶺脊嶺南端二小山丘恰可建雙阙及神道,進入壖垣後,雙阙高聳,神道步步高升,直指主峰,左右翠柏環擁,極大的襯托出主峰陵墓的氣勢,也有力地襯托出墓主的盛大功業,是中國古代陵墓選址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參考文獻:

  中國建築藝術全集編輯委員會 編:《中國建築藝術全集12 佛教建築(一)(北方)》,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敦桢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傅熹年著:《中國科學技術史 建築卷》,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