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半園有二,一在城南人民路倉米巷內,稱南半園,另一在城東北,白塔東路,稱北半園。
南半園址原為一老宅,清同治年間先為俞樾在馬醫科購地建曲園第宅,遂將此處轉讓史偉堂,建東宅西園。時西鄰尚有隙地,但園主“知足而不求齊全,甘守其半”,遂名“半園”,為與白塔東路陸氏半園區分,今俗稱“南半園”。
入門處,原有王文治一聯:“事若求全何所樂,人非有品不能閒”,點出了造園的立意。園中主廳名“半園草堂”,俞樾書榜,吳雲書聯雲:“園雖得半,身有余閒,便覺天空海闊;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氣靜神怡。”堂前多植花木,又有荷池石橋,波光粼粼,山石累累。堂西南有屋如船,名“不系舟”。堂東南臨池有小屋,前荷後竹,名“君子居”。還有挹爽軒、雙蔭軒、還讀書齋、安樂窩、風亭、月榭諸勝。俞樾《半園記》評此園“少少許勝人多多許”,“高高下下,備登臨之勝;風亭月榭,極柏之華,視吳下名園無多讓焉。”民國初,園曾開放,游人甚多,又有隱社、半園女詩社、女學研會等在此吟詠集會。30年代,陸鴻儀於園中設律師事務所多年,曾參與辦理“七君子案”。南半園面積6130平方米,住宅兩路五進現狀尚可,其中東路楠木花籃對照廳最為精致。園中僅存半園草堂、還讀書齋和部分亭廊。
北半園即陸氏半園,園系清乾隆年間沈奕所建,取名“止園”。後歸周勳齊,更名“樸園”,清鹹豐年間,陸解眉改建,取名“半園”,因在倉米巷史氏半園之北,今俗稱“北半園”。
園在住宅東部,水池居中,環以船廳、水榭、曲廊、半亭,建築多以“半”為特色。園東北部的二層半重檐樓閣,為蘇州園林所僅見。園中植有白皮松、黃楊、紫籐等花木。北半園住宅已無,現存園林面積1130平方米。園中花木繁盛,面積雖小,但布局緊湊,建築小巧,環境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