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永樂宮故基:一群山東人在山西營造的偉大工程
日期:2016/12/14 10:57:33   編輯:古建園林
山西芮城的永樂宮舉世聞名,壁畫更是絕世珍品,它的本名是“大純陽萬壽宮”,因其原址在永樂鎮,俗稱永樂宮。永樂鎮傳說是呂洞賓的故鄉,唐代起就建有呂公祠,歷代翻建,元代建立新宮,就是現在的永樂宮。
永樂宮三清殿舊影
永樂宮故基位於黃河北岸不遠處,五十年代建設三門峽水庫,是這裡成為淹沒區,1959年至1964年,將永樂宮內眾多的殿宇及壁畫整體搬遷到了三十公裡外的芮城縣城。
搬遷初期的永樂宮,正在搬運壁畫,背後視三清殿
五十多年過去了,他的故基是什麼樣子已經無人知曉,是否還有建築遺存?一直很想去看看,2014年5月21日,第十七次山西訪古時與《新民晚報》記者姜燕一同去尋找永樂宮舊地。
從運城到風陵渡,繼續向東不遠來到永樂鎮,這座小鎮還保留著五六十年代的風貌,仿佛時光穿越了一般,打聽永樂宮舊址,老鄉皆指向東南方向。
又走了四、五公裡,來到老鄉指認的永樂宮舊址,這裡距離黃河北岸不遠,是一片慢坡地,朝向黃河的方向地勢漸低,後方則是土崗,稱為峨嵋嶺,一條東西方向的公路從中穿過,路北是八九十年代村民集資新建的呂公祠,這也是村民指引我們來這裡的原因,呂公祠東側是鎮上的敬老院,看建築是五六十年代的,路的南側則是大片的麥子地。
永樂宮曾經規模浩大,根據搬遷後的布局,可知中軸線上有山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五座建築,其中後面四座均為元代所建,我最想找到的是永樂宮故基的中軸線,在周圍打聽了多位老鄉,沒想到大家只知道永樂宮原址在這附近,具體到殿宇的位置卻沒人能夠說得清,原來周圍的村子也因位於水庫淹沒范圍內搬走了,後來黃河水退去,又有村民復墾了土地,但搬回的已經不是原來的村民了,居住在周圍的人都沒有見過永樂宮原來的樣子,難以說清殿宇的具體位置。
在周圍打聽了許久沒有收獲,准備離開,剛開車向東走了百十米,迎面來了一位大爺,這或許是最後的機會,停車說明原委,沒想到大爺正是少數沒搬走的村民之一,在大爺帶領下順利找到永樂宮故基。
永樂宮搬走五十多年後,原址復墾了麥田,修了公路,建了敬老院,已經面目全非,好在過去的殿宇留留下的台基尚在,在大爺引領下,我們找到了三清殿的台基。
三清殿台基仍高出周圍近兩米,突兀在麥田中,在台基的下部可見少量留下的護坡石塊,據大爺介紹,當年搬遷時永樂宮內的建築、樹木等都搬走了,甚至護坡的石塊也運走了,現在只剩下台基下部的少量遺存。
三清殿台基,突出在麥田中
台基下殘留的少量護坡石塊
對比永樂宮老照片,搬遷前建有一圈夯土牆,現在三清殿台基東側還留有一段夯土牆,應為舊有。
永樂宮舊址殘留的夯土牆,右側的樹林即三清殿台基
據大爺介紹,三門峽水庫修建後,水位最高時已經到了三清殿台基周圍,永樂宮搬走後,在三清殿後面的原址上建了敬老院,後來又修了一條東西方向的公路,大致壓著三清殿舊址,至此原址已面目全非。
永樂宮內的幾座元代殿宇中,龍虎殿為舊時山門;三清殿又名無極殿,供奉玉清、上清、太清;純陽殿又名混成殿,供奉呂洞賓;重陽殿又名襲明殿,也叫七真殿,供奉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及其弟子。根據蒲州府志記載,在這四座大殿後面原來還有一座丘祖殿,供奉丘處機,可惜已在三四十年代毀掉,毀掉原因不明。
蒲州府志中的永樂宮全景
永樂宮外圍還有幾處小規模道觀,沒有一起搬遷,逐漸荒置毀掉,今已無任何遺存。
1962年的《文物》雜志刊登了一篇冶秋寫的《晉南訪古記》,簡短記錄了搬遷後的永樂宮舊址:“1961年11月10日,上午到永樂宮舊址去看,水位稍高時,已淹到三清殿。我們去時,水已退下,還可到幾個殿址處徘徊。一片瓦礫,淤泥中已經長出蘆葦來了”。這篇文章中還提到:“舊宮哪裡除了還有一個十分巨大的石烏龜以外,其余的幾乎一磚一石、一草一木,都搬來了”。
可惜這次在舊址沒有見到這只石鳌座。
2014年5月21日,永樂宮舊址留影,我們站的位置即永樂宮中軸線,三清殿後,純陽殿前
永樂宮建造的背景與王重陽、丘處機等人是分不開的,王重陽是道教全真道的開宗者,傳說其遇到純陽真人呂洞賓,得授內煉真訣,悟道出家。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在1222年(興定六年)74歲高齡觐見成吉思汗,被稱為“神仙”,1227年诏請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使得全真教在元代得以大發展,丘處機去世後,尹志平、李志常相繼掌教,尹、李二人時期開始在呂洞賓的故鄉大舉營建永樂宮。永樂宮中殿宇依次供奉三清、呂洞賓、王重陽、丘處機,亦可看出全真道的師承關系。
永樂宮中存一塊元中統三年(1262年)《大朝重建大純陽萬壽宮之碑》記錄了興建永樂宮的過程。
碑文中記載:
“歲甲辰(1244年)暮冬,野火延之,一夕而燼,識者以為革故鼎新之兆。明年(1245年)有敕升觀為宮,進真人號曰天尊。披雲真人宋德方在陝右謂其徒曰:師升其號,觀易以宮,苟不修崇,曷以稱是?”
從碑文可知,1244年舊觀毀於火,1245年升“觀”為“宮”,宋德方開始倡修永樂宮。
“以是聞諸長春之主教清和、真常二真人,乃命燕京都道錄沖和大師潘德沖充河東南北路道門都提點辦其事,以完顏志古、韓志元輔翼之。遠近助役,源源而來。其指授作新,則潘之力居多。”
清和真人即尹志平,丘處機之後全真道第六任掌教,真常真人即李志常,全真道第七任掌教,他們委派潘德沖營造永樂宮。
“壬子(1252年)真常奉旨祀五岳回,駐於此,翌日登九峰,憩於純陽洞,愛其峰巒秀拔,以王椅名之,且命其徒劉若水輩別營上宮,傾曩倒橐,悉為潘助。”
真常真人李志常也曾親至永樂宮,助力建造。
“於是為殿三:曰無極,以奉三清;曰混成,以奉純陽;曰襲明,以奉七真。”
從這段碑文可知永樂宮中三座主要大殿在潘德沖營造時期建成或完成大部分。所以碑文的最後說:“是宮之作,肇於德沖。十年於茲,告成厥功”。
由此可知,永樂宮的建造與丘處機、宋德方、尹志平、李志常、潘德沖五人有直接關系,丘處機使全真道發揚光大,祖師出生地的紀念建築也升格為“宮”,宋德方開始倡募修建,尹志平、李志常委派潘德沖在此營造十年,建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主要殿宇。
這五個人全是山東人:
丘處機,山東棲霞人
宋德方,山東萊州人
尹志平,山東萊州人
李志常,山東范縣人(原屬山東,1964年劃歸河南)
潘德沖,山東齊東人(今屬山東鄒平)
永樂宮是一群山東人在山西營造的偉大工程。
宋德方與潘德沖的墓均在永樂宮後峨嵋嶺,五十年代搬遷永樂宮時對古墓進行了發掘,出土的石棺陳列在永樂宮新址,宋德方石棺上刻滿瓊樓玉宇,潘德沖的石棺上刻的是二十四孝圖像。
從此永樂宮成了一座沒有道士的道觀,創修祖師的陰宅暴露於廳堂,遺骨不知安神何處。
永樂宮的搬遷從文物保護角度來說是成功的,但從宗教信仰角度來說卻是毀滅性的!
搬遷後的永樂宮圖景
最外面是永樂宮清代山門
永樂宮元代山門,亦稱龍虎殿
三清殿
純陽殿
重陽殿
陳列在永樂宮內的 宋德方石棺
潘德沖石棺
(來源:愛塔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