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寧夏禅塔山石窟曾受龜茲石窟的影響

寧夏禅塔山石窟曾受龜茲石窟的影響

日期:2016/12/14 10:57:45      編輯:古建園林

位於寧夏的一座石窟,很可能受到“龜茲風”的影響,這段“秘史”就隱藏在位於石崖上的洞窟之中。

固原禅塔山石窟位置示意圖


固原禅塔山石窟外觀


  位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境內的禅塔山石窟開鑿於北魏,向來缺少對其的調查、研究。日前,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副研究員韓有成發表調查報告,認為該石窟與須彌山石窟存在一定的承襲關系,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上一處重要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在洞窟的組合結構以及功用上受到了龜茲地區石窟的影響。該石窟的發現對研究佛教東傳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有所助益。

  禅塔山石窟位於寧夏固原原州區西北45千米的黃铎堡鎮張家山村三隊西側約2500米禅塔山東南面山腰間,海拔2067米。地處六盤山余脈北段,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過渡類型,風多雨少。北距須彌山石窟約10千米,與須彌山南北相對。巖石屬於極易遇潮風化的紅砂巖,和須彌山的巖石成分和抗壓強度近乎相同。四面環山,溝壑縱橫,梁峁交錯,石峰突起,掩映在天然次生林中,環境幽靜,山上有珍貴樹種杜松。峰頂為一平台,南北長9.4米,東西寬8.0米,其上有建築遺址,並有殘磚瓦塊,可能為禅塔的遺址。

  禅塔山石窟見諸刊報道的資料甚少。只在本地區的一些史志和調查文章中提及過禅塔山或石窟,並沒有進行過專題報道,而且也無詳細的調查記錄。有鑒於此,韓有成曾前去做了初步的調查記錄和編號,但因時間倉促,洞窟的記錄尚欠詳細。2012年5月,他們又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測繪和記錄。


第4、5 窟外觀固原禅塔山石窟


第7、8、9 窟外觀固原禅塔山石窟

 

  禅塔山石窟開鑿在一座獨立山峰的東南崖面上,現存洞窟10座,小圓拱龛6個,水窖2眼。石窟分布在高約60米、南北長約50米的山峰東南崖面山腰間,石窟沿崖面從上到下排列。

  關於禅塔山石窟的開鑿年代,當地村民流傳,在開鑿須彌山石窟之前,曾在這裡選址開鑿石窟,因為路途艱險,可供開鑿的崖壁面積有限,加之此處巖石質地較差,於是沒完成就捨棄了;另據傳此處是須彌山高僧的一個隱秘修行之處,風景秀麗,能俯瞰須彌山全景。有的學者從洞窟形制分析判斷,認為大約開鑿於唐代。

 

  他稱,禅塔山石窟現保存的10座洞窟,洞窟內沒有任何雕像和裝飾痕跡,也無明確的開窟題記。從第7、8、9三窟的排列布局看,三窟相連,自成一體,與須彌山石窟北魏第23窟的布局相近,而且這三窟的上方皆有排水槽;從第10窟有明窗、人字形排水槽、梁架洞眼看,與須彌山石窟北魏第14、24窟也很相似,但該窟面闊340厘米,進深達1440厘米,開明窗或許只是為了采光和通風。應該說,這類洞窟的開鑿當在北魏時期,但其具體的開鑿年代還待進一步考證。但是洞窟的組合結構以及功用不容忽視。從此次調查的情況看,雖然洞窟數量不多,但是洞窟規模大,實用性強,既有僧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如第4、5、10窟),也有僧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如第7、8、9窟)。這種組合結構有可能源於公元4世紀的克孜爾五佛堂寺院。


第10窟右壁壁面方孔固原禅塔山石窟

 

  特別是第10窟,這樣一個縱長方形平面大窟,在國內其他石窟中較為罕見,一般都是橫長方形平面,須彌山北朝開鑿的第39窟、唐代開鑿的第103窟雖然是縱長方形洞窟,但是由前、中、後三室組成,與此窟相比還有一定的區別,應該說須彌山石窟與此存在一定的承襲關系。這種縱深窟形與印度阿旃陀等有禮拜的塔堂窟的開鑿方法十分相似,有可能是舉行法會或其他宗教活動的場所。

  公元1—2世紀,龜茲地區就有禅法流行,位於新疆庫車東北的瑪扎伯哈石窟即有9個寬1米多、深則近達10米的長條形禅窟,盡頭處的正壁上有一個淺淺凹入的龛,未發現有雕塑佛像的跡象。窟內無窗、無壁爐、無壁畫、無塑像、無睡炕,入口處坍塌,有無明窗情況不明。

 

  他還表示,與禅塔山石窟存在一定承襲關系的須彌山石窟,即位於絲綢之路東段北道沿線,地理位置重要,也決定了它必然要受到來自各方面文化的影響。須彌山第33窟便是其中的一例。該洞窟在形制上與印度阿旃陀第12窟極為相似,而且這種類型洞窟的開鑿也受到龜茲石窟的影響。那麼,受其影響在禅塔山開鑿像第10窟這樣一個縱深大窟便在情理之中。這批洞窟的發現對研究佛教東傳和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