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蘇州古典園林中的建築【三】

蘇州古典園林中的建築【三】

日期:2016/12/14 19:13:59      編輯:古建園林
(三)  建  築  構  造  
    1.屋頂  
    屋頂是古典園林建築富有藝術表現力的部分,造型多變,翼角輕盈,成為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玲珑秀麗風格的因素之一。  

    屋頂常見的式樣有硬山、歇山、攢尖數種,而以卷棚歇山頂尤多。不過為了配合環境,有些僅正面屋角反翹,而背面不反翹,也有東端反翹而西端不反翹的。屋頂處理手法雖多變化,而通常做法大致如下: 

 

    (1)屋面和提棧  蘇州氣候溫和,風力較小,屋面一般是在望磚或望板上直接鋪瓦,僅在屋脊和檐口處用灰泥。圓形攢尖頂的蓋瓦用上小下大的筒瓦。  
    屋面坡度多半較平緩。由於兩桁間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段增高,屋頂坡度也相應逐漸增大,而使屋面形成曲線,蘇州工匠稱此制為“提棧”。  
    (2)屋脊  屋頂除回頂(卷棚)外,正脊常見的形式有游脊、甘蔗脊、?紋頭脊、雌毛脊、哺雞脊等。前三種式樣較簡單,常用於普通平房;後二式多用於廳堂,拙政園遠香堂的正脊則是較特殊的例子。正脊高度一般自一尺至一尺八寸許,由屋頂的大小而定。垂脊處理較簡單,盡頭有時也置天王或作回紋花飾,戗脊則多變化,可作各種式樣。  
    (3)屋角  屋頂如為歇山式或攢尖式,屋角反翹式樣通常有嫩戗發戗(即子角梁起翹)與水戗發戗(即戗脊起翹)二種。  
    水戗發戗的構造較簡易,只有老戗(即老角梁)沒有嫩戗(子角梁),而木構件本身不起翹,僅戗脊端部翹起。嫩戗發戗的構造較復雜,其老戗下端斜立嫩戗,故屋檐兩端升起較大。  
老戗和嫩戗相交的角度,一般須是老戗、嫩戗和水平線成的兩銳角大致相等,而老戗與水平線所成角度是根據屋頂坡度而形成的。因此,屋頂坡度決定後,也就決定了屋角起翹的高低。這是因為考慮屋頂坡度如果很陡,屋角起翹很低;或者屋頂坡度低,而屋角起翹高,都容易產生生硬的感覺。怡園四時潇灑亭和畫舫齋雖只有老戗,但下端彎起,形似嫩戗,是一種變體。  
    兩種發戗(屋角起翹)的木構造雖不同,但水戗(戗脊)的構造大體相同,不過有的挺拔有力,有的平緩舒展,都賦予建築以輕巧、活潑的形象。水戗的高度與曲率一般同屋頂的大小和坡度成正比。  
    兩種發戗的應用,除與屋面坡度有關外,還須注意周圍環境與各建築的相互關系和藝術  
效果。如拙政園中部的遠香堂和倚玉軒的屋角同為嫩戗,但起翹的緩陡顯然不同,形成穩重和輕巧的對比。  
    2.梁架  
    梁架結構隨建築形式的不同,變化頗多,但其共同特點是善於運用草架和復水椽。凡廳堂軒榭前後添卷,或鴛鴦廳內部的回頂,都用此種方法,內部看來,好象是幾個屋頂的聯合,但從外部看去仍是一個整體。多數草架是隨外表屋面與內部軒卷的要求,自由變化,不受間架的限制,施工可較粗糙,而又不致影響室內的藝術效果。復水椽與望磚常可用以代替天花板,便於隔熱防寒。梁柱的比例較為輕巧挺秀,其間施以各種花紋的掛落,具有南方建築的特色。  
    各類梁架結構依屋頂形式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三類:  
    (1)在硬山、懸山、歇山三種屋頂中,前二種的梁架結構由“貼”(蘇州工匠稱每榀梁架為“貼”)組成,天花則多用回頂,因其頂界處所成曲線顯得柔和,並與卷棚屋頂相適應。回頂梁架用料可為扁作,亦可圓料。歇山頂的亭子也多用此種做法,例如拙政園西半亭,留園又一村亭等。  
    “貼”式雖多變化,但是構造原則不外乎在柱上架梁,梁上再置童柱(即瓜柱)或斗,層層相疊,以承桁椽。因此,梁架各構件的形式都有一定的做法,其中以廳堂的梁架做工最為精致,用料也較考究。廳堂用斗拱的很少,個別的例如拙政園三十六鴛鴦館,檐下為一斗三升,柱頭用坐斗。  
    (2)攢尖式屋頂的梁架,大致有三種做法:  
    一是用老戗支撐燈心木。這種做法可在燈心木下做軒,加強裝飾性,如景德路某宅六角亭,但由於剛性較差,只適用於較小的亭。拙政園笠亭亦為此種做法,只是老戗又挑出檐桁外。  
    二是用大梁支撐燈心木。一般大梁僅一根,如亭較大,可架二根大梁,或平行,或垂直,但因梁架較零亂,須做天花遮沒,實例如怡園小滄浪亭。  
    三是用搭角梁的做法。如為方亭,結構較為簡易,只在下層搭角梁上立童柱,柱上再架成四方形的搭角梁,與下層相錯45’便可。如為六角亭或八角亭,則上層搭角梁也相應地須成六角形或八角形,以便架老戗。梁架下可做軒或天花,亦可開敞,實例如拙政園的塔影亭。藝圃乳魚亭梁架結構較特殊,方形攢尖頂,搭角梁架於檐下斗上,其上置斗,再架老戗,戗尾挑出較長,其上桁條成井字形天花。  
    (3)混合式屋頂,由於建築平面較特殊,梁架做法也較靈活,以滿足屋頂外形的要求。實例有拙政園的扇面亭、天平山的白雲亭和四仙亭等。  
    3.油漆  
    蘇州園林建築所用的油漆,其用料和施工,多繼承當地的傳統舊法,與一般的油漆工程不同。園林建築裡常用的油漆做法有四種:  
    第一種用於一般建築的柱,梁、枋,椽等處的為“滿披面漆,一鋪廣漆”。這是在木料上先用面漆作底層,其上加稀豬血漿一層作調色之用,最後以廣漆一鋪作蓋面。這種油漆多為栗殼色,亦可做成其他顏色。  
    第二種是“滿披面漆,兩鋪廣漆”,用於門窗和內外裝修。如為考究工程,則不用豬血面漆,而用廣漆面漆作底,並且不用稀豬血漿調色,而以廣漆調色,可使漆與木料結合密切,更為耐久。其顏色以栗殼色居多,但亦可調配為其他各種顏色。  
    第三種是“滿披面漆,一鋪黑廣漆”,色黑,表面有光澤,常用於廳堂的柱子及大門。  
    第四種是“灰布罩黑光漆”,比第三種更為考究,即清官式的“披麻捉灰”做法,如拙政園遠香堂與留園五峰仙館的柱子就是使用這種油漆做法。  

(四)  裝    修  
    園林建築的裝修,具有中國古代建築裝修所固有的輕便靈活的特點,由於形體秀麗,雕刻精美,點綴襯托相宜,不僅能滿足功能上分隔空間的要求,還能適應園林風格使建築形體與細部相結合,發揮了應有的藝術效果。如各種各樣的門窗做法與布置方式,以及富有變化的掛落、長窗(即槅扇)、心仔(即窗棂)構圖、裝飾花紋、雕镂、油漆等,構成了園林建築玲珑,秀麗、多姿的外觀,豐富了園林藝術。  
    有變化的處理和重點裝飾,是蘇州古典園林運用裝修的常見手法,從而形成了主次分明,形式豐富和生動活潑的藝術效果。在同一園林中,不同建築的裝修布置各具特色。如廳堂多在明間設長窗,次間設地坪窗(即勾欄檻窗),四周繞以廊軒,廊柱上部裝有掛落,雕飾精致;室內紗槅上裱糊字畫或彩色紗絹。若為四面廳,四周用落地明罩,從上到下都用玻璃,不用裙板,以便於觀賞景色。軒館小築則常面闊三間,中間設長窗,次間設半牆半窗,兩側為硬山牆或屏風牆,室內多在建築背面作一式長窗,雕刻簡樸,另成一種格局。亭榭則在柱間懸掛落,下部有時設檻牆或鵝頸椅,以供坐憩。樓閣常用和合窗(即支摘窗),其下層用粉牆、洞門等。  
    建築裝修,采取重點處理手法的也屢見不鮮。如拙政園西部留聽閣的裝修集中於內部,其飛罩、長窗均極盡變化之妙。三十六鴛鴦館南北欄桿花紋,滄浪亭翠玲珑的裙板雕飾,皆扇扇不同。又如廳堂為了突出明間,裝修往往富麗精致,左右各間的裝修則比較簡潔。  
    雕飾較多的裝修所用木料,以質地堅硬細致的楠木、紅木、花梨、黃楊和銀杏等優質木料為多,一般裝修則用松木及杉木。優質木料常露出木紋本色,或漆以栗褐、重棗,烏黑或焦黃諸色,襯以白牆與灰色的水磨磚門框,組成素淨與溫和的色調。  
    裝修可分為外檐裝修和內檐裝修兩類。  
    1.外檐裝修  
    外檐裝修有長窗、半窗半牆、地坪窗、橫風窗(橫披)、和合窗、磚框花窗以及各種掛落、欄桿等。      
    (1)長窗(槅扇)通常落地,布置在明間,或用於全部開間。一間可設四扇,六扇、八扇,視開間的大小而定,而以六扇的較多。長窗的內心仔部分過去裝蛎殼,後來才有玻璃。內心仔花紋式樣很多,常用的有十余種,各種花紋又有不少變化。  
    長窗的夾堂和裙板常用通長的木板,上施雕飾,形成陰陽起伏的斷面,花紋多雕如意,靜物、花草等式。如全用心仔不用裙板從上至下全部透空,顯得玲珑透漏,稱落地明罩,如拙政園遠香堂長窗。邊梃,橫頭料的看面線腳分亞面、渾面、文武面,合桃線等。梃面和橫頭料的線腳周匝銜接。  
    (2)半窗半牆常用在次間、過道和亭閣的柱間。半牆高約一尺半,上設半窗與坐檻,並可坐人。如用在亭閣處,坐檻外還可裝設鵝頸椅。窗的寬度根據開間尺寸決定,大致與長窗相同,自一尺半至二尺(約50厘米至65厘米)。  
    (3)地坪窗多用在廳堂次間廊柱之間,通常為六扇。其式樣與構造和長窗相似,但長度僅等於長窗中夾堂下的橫頭料至窗頂的尺寸。窗下為欄桿,欄桿和窗的花紋均向內,欄桿外裝雨撻板,遮蔽風雨,可隨時裝卸。  
    (4)橫風窗用於較高房屋中,裝在上檻和中檻之間,成扁長方形。  
    (5)和合窗式樣較特殊,其開關方法不同於上列各窗,而是上下兩窗固定,中間可用摘鉤支撐,北方稱為支摘窗。  
    (6)磚框花窗用在建築的山牆上,磚框為水磨磚拼接而成,外形有方、長方、六角,八角等式,但此窗不能啟閉。較大的窗還在窗上做窗罩,除有裝飾作用外,又可遮雨保護窗扇。  
    上列各窗的花紋大致與長窗的花紋相同,線腳形式亦同前。  
    (7)欄桿常裝在走廊兩柱之間,也可裝在地坪窗,和合窗之下代替半牆。欄桿有高低二種。低的,稱半欄,高一尺半至二尺二寸,上設坐檻,多裝在走廊之間。高的,一般為長窗高的三分之一。花紋以美觀而能與周圍相調和為宜。欄桿線腳僅有渾面、亞面、木角(即直角)三式,取其簡潔大方。  
    (8)鵝頸椅多用於臨水的亭榭樓閣中,因靠背彎曲似鵝頸而得名。其邊框兩端底部開較淺的榫與坐板相結合,用鐵鉤與柱聯系,可作為坐憩時憑依用。  
    (9)掛落是用木條相搭而成,懸裝在廊柱間枋子之下。掛落式樣以田川居多,籐莖和冰紋不多見。掛落的構造以三邊作邊框,而兩邊框的下端作鉤頭形,雕成如意紋。邊框多用榫接固定於柱上。掛落則一端用榫,一端插竹銷,連接在邊框上,可裝可卸。  
    2.內檐裝修  
    內檐裝修大致有紗槅(又名紗窗)和罩兩種,其特點是布置靈活,式樣多變,用以區別使用性質不同的空間和烘托出建築物的性質。如廳堂常用紗槅與罩分為前後二部。鴛鴦廳的做法,尤能說明內檐裝修在功能上的作用;廳內脊柱落地,往往在明間脊柱間設紗槁,而在左右次間脊柱間施掛落飛罩,將內部分為前後兩個不同的使用部分。  
    為了使空間有變化和有層次,室內使用紗槅或飛罩不但能將一個寬敞的空間劃分成若干個小巧玲珑的活動范圍,形成若干層次和流通的空間,並且可隨使用要求布置家具,使室內各部分空間能分能合,靈活多變。  
    (1)罩有飛罩、落地罩、掛落飛罩三種。飛罩和掛落相似,但兩端下垂如拱門,用在脊柱或紗槅之間。落地罩的形式是飛罩二端落地,內緣作方、圓、八角等形狀。掛落飛罩和掛落形式相似,但兩端下垂比飛罩為短。罩的大小,形式一般視空間的大小而決定。  
    罩的花紋有籐莖,亂紋、雀梅,松鼠合桃,整紋、喜桃籐等式。罩的構造大致和掛落相同,但飛罩和落地罩有以整塊或兩、三塊木料雕空而成者,材料多用銀杏、花梨等優質木料,便於雕琢花紋。  
    罩的佳例,如留園林泉耆碩之館的圓光罩,由於面積較大,為了避免單薄之感,邊框采用內外兩圓形式,框內有重點而又均勻地分布了較大的葉形花紋,其間連以較纖細的、繞曲的樹枝形花紋作為襯托,構圖自由而富於變化,罩的雕镂與拼接也很精細。又如拙政園留聽閣的飛罩,利用樹根形長條花紋貫穿全罩,而在中間和兩角以松,雀、梅紋樣作點綴,顯得小巧玲珑,能與建築相適應。獅子林古五松園芭蕉罩,形式少見,雕刻也較寫實。耦園山水間水閣的落地罩,體型較大,雕刻精美,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2)紗槅形式與長窗相似,但在內心仔背面或釘青紗或釘木板,板上裱字畫通常分內心仔為三部,中作長方框檔,四周鑲回紋裝飾,稱插角,或在四周連雕花結子。也有在框內鑲冰紋彩色玻璃,.四周鑲花結的。紗槅形式,輕巧秀麗,其夾堂和裙板多雕花草或案頭供物。有的用黃楊雕刻花紋膠貼,結子插角也可以用黃楊、銀杏雕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