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老街古巷 品讀嶺南建築神韻
日期:2016/12/14 10:56:35   編輯:古建園林金帶街、水東街、東門直街……惠州晉升歷史文化名城,使得一大批具有時代厚重感的、獨具嶺南特色的歷史建築,受到市場廣泛關注。人們在仰視歷史、感歎過往的時候,也對造就這些古跡栉風沐雨、屹立不倒的嶺南建築文化,多了一些好奇。
心懷求知,一場嶺南建築文化的探索和惠州歷史建築的發掘,正在古城惠州展開……
梁思成說過,建築是歷史的載體。對擁有1400年歷史的惠州來說,留下的古建築十分豐富。
史料記載,公元590年,隋文帝派東萊郡公王景持節巡撫嶺南,在腢山設立循州總管府。當時整個廣東僅設立廣州和循州二個總管府。一年後,官署建成,並在門前不遠處鑿了一口水井,稱腢井,專供官府使用。據張友仁《惠州西湖志》記載:井為“隋建府治所鑿”,“其古蓋亞於趙佗井”,是惠州城區歷史最悠久的人文古跡,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
另據統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惠州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000處,其中古遺址78處,古墓葬61處,古建築641處,石窟寺及石刻2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97處。目前,全市已定級的文物保護單位40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3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35處,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29處;此外,已公布的惠州第一批歷史建築202處。這些文物古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極高的人文歷史價值。
我市現有北門直街、金帶街、水東街、鐵爐湖、淡水老城等5處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和惠新街、桃子園、都市巷等3處歷史地段,這些街區歷史建築集中成片,嶺南傳統風貌和格局完整,展現了歷史發展的脈絡。惠州的古鎮、古村在各縣(區)星羅棋布,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 秋長、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平海,有墨園村、周田村、茶園村、旭日村、繩武圍村、范和村、皇思揚村等古村落60余處,其中中國傳統村落7處,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3處,廣東省傳統村落10處,廣東省古村落23處。此外,還有功武村古建築群、田坑古建築群、陳百萬家族建築群、水坑村古建築群、官田村王屋古建築群、新圍古建築群、官田村古建築群、田心圍古建築群、鳳崗村古建築群、東埔村古建築群等一大批傳統群落。
騎樓、天井、鍋耳屋……這些符號作為嶺南建築的重要象征,給探索惠州歷史文物古跡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到嶺南建築,業界一般認為1989年建築評論家艾定增概括的 “八大特點”來總結其建築風格最為全面。分別是寧變勿仿,寧今勿古;追求意境,力臻神似;因借環境,融為一體;群體布局,組合空間;清新明快,千姿百態;室內設計,豐富多彩;景園文脈,推陳出新;神似之路,殊途同歸。
而論較嶺南建築的特色,也有專家學者進行了總結。“南方氣候炎熱、潮濕多雨,人們喜愛一種輕穎、活潑的生活,同時更喜愛戶外活動。對於厚重實體的物件,往往從內心感到繁重壓郁。這種觀念也影響到對建築的看法,因此嶺南建築大多空間通透、體形輕快、色彩淡雅、綠化豐盛,注意防水防潮。”據有關人士介紹,“注重實用功能就是嶺南建築的設計思想。”
據了解,由於地處沿海地區,嶺南建築最早吸收了西洋建築文化,因此在實用性之外,中西合璧也是嶺南建築的重要特色。“比如傳統嶺南建築中的鍋耳象征官帽,寓意官運亨通,屋頂的天井方便采光和移目換景,都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特點。同時碉樓、騎樓等又折射出西方建築的韻味。”上述人士繼而介紹。
一般認為,嶺南建築先後四個歷史發展階段。如明清時期的書院、祠堂建築;清末民初的西關大屋、竹簡屋和商業騎樓建築;西洋建築開始大舉傳入後,中西建築融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嶺南風格;新中國成立後,建築師們更是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嶺南建築逐漸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有人說,了解歷史建築的過程,就像來了場時空穿梭之旅,在古今交替中邂逅歷史。記者在探尋惠州歷史建築的過程中,深刻體會了這一點。正如前文介紹的那樣,千年古城惠州,在歷史的更迭中,積攢下了豐厚的“身家”。以歷史建築來說,受封在冊的、民間遺落的,數量眾多,其中如北門直街、金帶街、水東街等,都較好的保存了歷史原貌,尤其在細部結構上至為難得地保留了前代的古制,讓記者能有幸通過建築風格,品讀歷史。
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二年的金帶街,裡面仍有許多古樸的建築物,雖然時光荏苒,房梁上的壁畫已經斑駁,卻仍舊能夠在精雕彩繪中,看出西洋文化入侵,對嶺南建築的影響。
歷史上,“一條直通街,兩片磚瓦房”是古城惠州的真實寫照,其中,“一條直通街”說的就是水東街。這個建於民國時期的老街,是惠州難得的遺跡保留較多、文脈豐富的歷史文化老街,整齊的騎樓建築,成為後人了解嶺南傳統建築文化最好的范本。
除了這些知名的歷史文化街區外,一些散落民間的歷史村落,就像一顆顆珍珠灼灼閃耀著嶺南建築文化的璀璨光輝。如坐落於羅浮山腳下的旭日古村落,總占地面積約365畝,是一個集明、清、民國時期建築文化於一村的稀缺古建築群體,至今保存完好。古村具有400多年的歷史,主要為古祠堂、古民居、民國時期碉樓三大部分。房屋都是磚瓦房結構,多建於一兩百年前,雕梁畫棟。以“花崗巖石半牆,青磚到棟,中間花崗巖石天井,兩邊房形相同”為特色。被到此考察的專家學者譽為“嶺南古民居建築之典范”。
在嶺南建築文化的傳承中,祠堂可以說是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名氣在外的良井客家圍屋得以保存較好,離不開祠堂的功勞。據了解,良井客家圍屋以霞角村楊氏家族的五家祖祠較為集中。而建於清代道光5年(1825年)的大福地客家圍屋堪稱其中的佼佼者。該圍屋屬四進堂屋類型,共有四進兩橫九廳十八井共150多個房間,屬於典型的客家堂屋建築,具有防御與居住合二為一的嶺南建築特色。除了圍牆用三合土建造之外,南牆上方每隔3米就有一個槍眼,以防御外侵。徜徉在圍屋中,工藝精湛的壁畫盡收眼底,有 “百鳥歸巢”、“七姐下凡”、“嫦娥奔月”等;廳堂的橫梁上浮雕 “百子千孫”、“奕世其昌”、“慎修思永”等字甚富神韻;從圍屋正大門望去,映入眼簾的是“經綸蓋世推三相,清白傳家守四知”的楹聯。
本報記者盧振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