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院 落
院落是蘇州古典園林的一種建築組合形式。由於當地園林面積不大,須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許多幽靜的環境,或在連續的建築之間插入不同景色的過渡空間,增加園景的變化,因而以院落來劃分空間與景區,成為常用的手法。
按組合形式的不同,院落大致可分三種類型,即:庭院、小院和大型院落。
(1)庭院多位於廳堂前後,以牆垣,房屋構成規則的或不規則的平面。院內常設花台、樹木、峰石,在白牆的襯托下,成為主要建築的前景。如拙政園玉蘭堂、獅子林燕譽堂,留園五峰仙館的前院等。
(2)小院多布置在房屋左右或走廊一側,面積較小,構圖形式靈活多樣。它的作用可使個體建築或連續的房屋走廊獲得通風、采光和美化,也可減少走廊的單調,同時並可作為次要部位的對景或襯托。小院內的布置,通常只植喬木一、二株,或栽天竹,蠟梅、芭蕉,竹叢,配以少數湖石,無異大型盆景。這種小院在園林中極為普遍,如留園的古木交柯、華步小築,網師園小山叢桂軒側院以及其他各園曲廊轉折處都可見到。
(3)大型院落多自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群。常用圍牆,房屋、走廊、山石、花木等共同組成不規則的復雜空間。這種院子在空間上與外界有所劃分,又可使內外空間互相穿插,增加了風景的層次和變化。如拙政園以玲珑館為主體而組成的枇杷園可為代表,其空間變化與景物處理豐富諧調,清新有致,北部以土山為屏障,又和其他部分相互銜接,障而不隔,手法頗為自然。
院落的空間處理一般有封閉、開敞二種形式。
封閉式庭院可以造成一種安靜的氣氛,自成一區獨立的環境。如留園還我讀書處、耦園的西園藏書樓前的庭院,四面用房屋與走廊封閉,或用粉牆包圍,給主要建築前景造成靜谧的環境。
開敞式院落在園林中也相當普遍,不論庭院、小院或大型院落均多采用。開敞式院落可以利用空廊或院牆上的洞門,空窗、漏窗與外界溝通,取得空間的聯系。這種院落不僅可使空間互相流通,避免小空間造景的窒息,而且還能使院落內外相互借景,增加園景展開的效果。如拙政園小滄浪水院就是開敞式院落較好的例子。
以幾個院子組成的院落群,是院落組合的進一步發展。有些園林,以一個主要庭院為中心,周圍配以若干小院,使空間劃分與景面開展更為豐富,留園石林小院是這類院落群組合的典型例子。它在主要空間的周圍,布置六個形狀、大小不同的小院,每個小院的處理手法又具有不同的特點,同時為了突出石林小院的景物主題——石峰,各小院中亦以湖石作陪襯。拙政園海棠春塢一組空間,以廳前庭院為主題,廳兩側各配有一個小院,不僅使廳的四面有景可觀,而且通過兩側小院襯出前院空間比較寬大,也是處理得較為成功的例子。
(二) 建 築 類 型
園林建築的類型,根據功能與形式,雖有各種名稱,但具體建築物的名稱也常混用,不甚嚴格。現選擇常見的幾種主要建築物說明如下。
1.廳、堂、軒、館
園林中的廳堂過去是園主進行各種享樂活動的主要場所,名稱有大廳、四面廳,鴛鴦廳、花廳,荷花廳、花籃廳等等,但也有一廳兼有幾種用途而不能明確區分的。廳堂按構造分,用扁作者(長方形木料做梁架)叫廳,用圓料者稱堂。
大廳是園林建築的主體,面闊三間五間不等,面臨庭院一邊於柱間安連續長窗(槅扇)兩側山牆亦間或開窗,供通風采光之用。典型的例子如留園五峰仙館。
大廳也可作四面廳形式,便於四面觀景,面闊亦三間五間,四周繞以回廊,長窗則裝於步柱之間,不做牆壁,廊柱間多在檐枋下飾以掛落,下設半欄坐檻,可供坐憩之用,實例以拙政園遠香堂為代表。
鴛鴦廳是另一種大廳形式,廳內以屏風、罩、紗槅將廳等分為前後兩部分,梁架一面用扁作,一面用圓料,似兩進廳堂合並而成,故有此名。它的作用是南半部宜於冬春,北半部宜於夏秋,留園林泉耆碩之館、獅子林燕譽堂等都采用這種形式。拙政園三十六鴛鴦館平面為鴛鴦廳形式,但其梁架是連四軒而成,稱為滿軒。
花廳主要供生活起居兼作會客之用,位置多接近住宅,廳前庭院往往布置花木,石峰,構成幽靜的環境,拙政園玉蘭堂即一例。
荷花廳為,臨水建築,為便於觀賞水景,廳前常有寬敞的平台,如怡園藕香榭、留
園涵碧山房等。
花廳和荷花廳梁架多用回頂(卷棚),也有少數花廳作成花籃廳或貢式梁架的。回頂深三界(即三步架)的,稱三界回頂,五界的稱五界回頂。花籃廳是當心步柱不落地,代以垂蓮柱,柱端雕花籃。花籃廳梁架形式不拘,但不用圓料而用扁作,王洗馬巷七號某宅花籃廳即為此例。貢式梁架是用扁方料仿圓料做法,挖梁底使曲成軟帶形,如鐵瓶巷某宅西花廳。
廳堂內的天花普遍用軒,也是一個特點。它用椽子作成各種形狀,有茶壺檔軒,弓形軒,一枝香軒、船篷軒、菱角軒、鶴胫軒等。軒上梁架即可作草架,草架做法不拘桁柱,可使天花隨室內平面布局作成各種軒的形式。
廳堂的屋頂常用歇山與硬山兩種形式。歇山頂用於四面廳,間亦用於鴛鴦廳,硬山頂除四面廳外均可應用。廳堂的檐高一般為明間面闊十分之八,次間面闊一般等於檐高。
廳堂為滿足過去剝削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要求,常於周圍建若干附屬房屋,使空間組合比較復雜,留園的五峰仙館即是典型例子。此廳西北角與汲古得绠處相連,東南接鶴所,西南與清風池館及西樓相通,這些都可作為廳堂的輔助面積而相互聯系,功能上明顯地反映了過去園主的生活方式。拙政園三十六鴛鴦館的四個耳室也是這類輔助用房。
軒與館亦屬廳堂類型,但有時用於次要部位,或作為觀賞性的小建築,如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留園的清風池館。
2.樓、閣
樓,閣位置多設於園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間,一般作二層,上層高度為下層十分之七左右。樓閣如在園林中作為重要對景,位置應顯明突出;如作為配景,則位於隱僻處居多。前者可以拙政園的見山樓與浮翠閣為例;後者見於滄浪亭的看山樓與留園遠翠閣,西樓、還我讀書處等。
樓的面闊多作三間或五間,偶有四間,三間半或一間帶走廊的。進深可至六界,屋頂常作歇山或硬山式。園林中的樓,造型多富有變化,半檻、掛落隨意設計。樓的向園一面,往往裝長窗,外繞欄桿,但也有裝地坪窗的。兩側多砌山牆或辟洞門、空窗、磚框花窗。樓梯可設於室內,或由室外假山上至二樓。前者如網師園的集虛齋、五峰書屋等,後者如拙政園的見山樓、留園的明瑟樓、冠雲樓等。臨池建樓,體量應與水面相稱,如留園的曲溪樓與拙政園西部的倒影樓,一大一小,是較好例證。此外,為了使形體和池面調和,上層每.較下層略為收進,其間施以水平磚制掛落板。下層往往用白粉牆,上層為木構,或一部分用木構,使外觀輕快活潑。
閣與樓相似,重檐四面開窗,造型較樓更為輕盈。平面常作方形或多邊形。屋頂作歇山式或攢尖頂,構造與亭相仿。閣也可建於山上或水邊,雖只一層,也用此名。拙政園的浮翠閣、留園的遠翠閣均為二層例子,獅子林的修竹閣、拙政園的留聽閣則為依山臨水的一層建築。
3.榭,舫
榭與舫多屬,臨水建築。其形體為了與水面調和,從整個形體輪廓到門窗欄檻與鵝頸椅,每以水平線條為主。榭常為水閣,置於池畔,體態隨環境而異。建築基部一半在水中,一半在池岸,跨水部分常做成石梁柱結構,臨水立面開敞,設有欄桿,屋頂多為歇山回頂式,如網師園的濯纓水閣、拙政園的芙蓉榭,耦園的山水間等。
舫又稱旱船,是一種船形建築,多建於水邊。前半部多三面臨水,船首的一側每設有平橋與岸相連,仿跳板之意。舫的平面分前,中,後三段。前艙較高,中艙略低,尾艙則多為二樓, 以便眺望,與蘇州畫舫相似。舫內樓梯均設於尾艙與中艙之間,下層入口處設有艙門。舫首正面開敞,前艙、中艙兩側築矮牆,其上為連續長窗,尾艙常以粉牆與前艙、中艙作虛實對比。屋頂式樣通常是前,後二部分采用歇山頂,中部用兩披式。典型的例子為拙政園的香洲和怡園的畫舫齋,不但比例造型較好,而且裝修也頗精美。
旱船不位於池側的稱船廳,平面作長方形,多在短邊兩面設長窗,長邊兩面裝半窗,屋
頂用卷棚歇山式,其中無樓層的如暢園的桐華書屋即是一例。有的船廳後艙樓上,以閣道與附近樓房相連屬,但一般不常用,現存的僅南石子街某宅花園一處。 4.亭
亭為休憩憑眺之處,也是園林風景中的重要點綴。亭的位置可設於山上,林中、路旁、水際,式樣和大小因地制宜。亭有半亭和獨立亭的區別。前者多半與走廊聯系,依牆而建,故稱半亭,如拙政園東半亭(倚虹亭)西半亭(別有洞天)。後者每建於池側、山巅或花木叢中,因而它的位置形體須與環境相配合。如拙政園中部的雪香雲蔚亭建於山上,因山形扁平,故采取長方形平面;該園西部的扇面亭位於池岸向外彎曲處,因而以凸面向外;獅子林的扇子亭建於西南角地勢略高處,為了便於憑欄眺望,亦采用凸面向外的形式。
亭的平面有方、長方、六角、八角、圓形,梅花、海棠、扇形等類。方形亭如拙政園的梧竹幽居亭、怡園的金粟亭等。長方形平面的如拙政園的雪香雲蔚亭,繡绮亭。六角亭如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留園的可亭、怡園的小滄浪亭等。八角亭如拙政園的塔影亭、西園的湖心亭等。圓形亭如拙政園的笠亭。留園的舒嘯亭則為六角平面園頂的例子。圭角平面的如留園的至樂亭、天平山的四仙亭。扇形平面的如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獅子林的扇子亭。海棠形平面的有環秀山莊新遷建的海棠亭。此外,還有用兩個方形平面組成一亭的,如天平山的白雲亭。
亭的立面有單檐重檐之分,其中以單檐居多。亭頂式樣多采用歇山式或攢尖頂;寶頂式樣也頗多。亭的構造隨平面立面而定。單檐方亭通常為四柱或十二柱,六角亭為六柱,八角亭為八柱;重檐方亭可多至十六柱,六角、八角亭的柱數為單檐加倍。方亭柱高,按亭面闊的十分之八,柱徑按柱高的十分之一;六角亭柱高按面寬的十分之十五;八角亭柱高可占面寬的十分之十六。柱間多不設門窗,柱間下部設半牆或平欄,半牆高約五十厘米,上敷坐檻或鵝頸椅,用以坐憩,上部懸掛落。
5.廊
廊在園林中是聯系建築物的脈絡,又常是風景的導游線。它的布置往往隨形而彎,依勢而曲,蜿蜒逶迤,富有變化,而且可以劃分空間,增加風景深度。
廊按形式分有直廊、曲廊、波形廊、復廊四種;按位置分有沿牆走廊、空廊、回廊、樓廊、爬山廊、水廊等。廊不但環繞池沼山林,有時竟跨越山坡,或通過樹叢,或翼然水上,將房屋山池等聯系成統一的整體。
曲廊多迤逦曲折,僅一部分依牆而建,其他部分則轉折向外,因而在廊與牆之間構成若干不同形狀的小院,栽花布石,添加無數小景,這是當地園林常用的手法之一。
復廊即兩廊並為一體,中間隔一道牆,牆上可設漏窗,兩面都可通行。這種形式在園林中的應用,既可分隔景區,又可通過漏窗使一景區和另一景區,互相聯系,增加景深,還能產生步移景異的效果。此類復廊作為內外景色的過渡,尤覺自然,如怡園的復廊、滄浪亭的復廊,獅子林的復廊。
樓廊又稱邊樓,有上下兩層走廊,多用於樓廳附近,亦有從假山通過邊樓而與樓廳相聯系的做法,如拙政園見山樓側樓廊、耦園的西園藏書樓東部邊樓、南石子街某宅的邊樓等。 爬山廊建於地勢起伏的山坡上,不僅可以把山坡上下的建築聯系起來,而且廊子的造型高低起伏,豐富了園景。如留園涵碧山房西面至聞木樨香軒一段,拙政園見山樓西面爬山廊等。
水廊跨凌於水面之上,能使水面上的空間半通半隔,增加水源深度和水面的遼闊,所謂“浮廊可渡”即象征廊與水的關系,拙政園西部波形廊即水廊一例。
廊的造型以輕巧玲珑為上,忌太高與開間過大,一般淨寬為1.2米至1.5米左右,柱距3米上下,柱徑約15厘米,柱高2.5米左右。立面多為開敞式結構,亦有用漏明牆的,牆上設空窗或漏窗。廊柱之間有的在下部用水磨磚做成空格,或迳砌以矮牆,上部覆以磚板,可供坐憩。廊的梁架均較簡單,常作三界回頂或二界。沿牆走廊的屋頂皆采用單面坡式,廳堂周圍回廊的屋頂則和廳堂為一整體,而在內部做軒。復廊屋頂皆用兩坡頂式,以正中隔牆為分界,內部天花亦做成各種軒式。樓廊、水廊、爬山廊,波形廊等因位置不同,其構造方式根據不同的要求靈活處理,但基本上不超出以上幾種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