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黑色飛碟”福建土樓

“黑色飛碟”福建土樓

日期:2016/12/14 13:32:37      編輯:古建園林

推薦閱讀:

子城遺址

釣魚城之戰影響世界 南宋抗蒙名將余玠帥府現身

寧波天封塔附近發現戒壇銘文磚和僧塔塔基

400余件文物首博再現考古歷史

    去年這個時候,有幸和幾名攝影師一起去了閩西,觀摩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46座福建土樓,包括福建省永定縣的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等。

    對這樣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我們幾個被其神奇的聚落環境、特有的空間形式、絕妙的防衛系統、巧奪天工的建造技術和深邃的土樓文化給深深征服。

    現在欣賞著瞿金根拍攝的土樓照片,記得當時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有兩點:

    一、低碳環保:土樓冬暖夏涼,就地取材,循環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態全面體現了人們今天所追求的綠色建築的"最新理念與最高境界"。

    二、和諧社會: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樓是個豐富多彩的小社會。如永定承啟樓擁有384個房間,最多時曾住過800多人。住在土樓裡,有事情大家會互相幫忙,鄰裡和睦。

    而我更感興趣的是土樓的主人客家人和客家方言。上個世紀30年代學者羅香林《客家源流考》認為,"就種族遺傳說,客家民系是一種經過選擇淘汰而保留下來的強化血統",這就說明了"客家人是中華民族最有力的一派"。想著客家方言和我們蘇州人的吳語一樣,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詞,保存了很多古音;想著我們和客家人可能都是衣冠南渡的後裔;想著在明末清初我們江南士民的反清復明和客家人的舉兵勤王,不由平添了一份認知感和親近感。誠然,民族大融合是件大好事,但拒絕被動、強制的融合,頑強保持自身獨特穩定的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這是值得頌揚和驕傲的。

    土樓先被美國人誤以為是蘑菇狀的核武設備,後又被贊歎:"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一曲自然而舒展的交響曲"。我記得在南靖縣,站在南山區的半山腰上,俯瞰最為精美的田螺坑土樓群,可見四座圓樓依山而下拱簇著一座方樓,層層土牆與層層梯田遙相呼應,奇異無比。有史料記載,一次震級測定為七級的地震使永定環極樓牆體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卻能自行復合。頓時有種奇妙感覺,覺得眼前的土樓景物極像細胞分裂圖,可自行修復,更可無限復制。

推薦閱讀:

子城遺址

釣魚城之戰影響世界 南宋抗蒙名將余玠帥府現身

寧波天封塔附近發現戒壇銘文磚和僧塔塔基

400余件文物首博再現考古歷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