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上的三晉古鎮——碛口
日期:2016/12/14 17:55:48   編輯:古建園林 提起這碛口古鎮,還得從黃河開始說起,中國的母親河歷來素有“九曲黃河”之稱,她在流經秦晉北部峽谷之時與湫水河交匯形成一個巨大的碛,這個“大同碛”就成為僅次於壺口的黃河第二碛,而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碛口也就因下游的大同碛而得名。
“碛”是指水中由沙石堆積而成的淺灘。大同碛號稱“黃河第二碛”,位於碛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黃河處,是秦晉峽谷間最大的一個碛。黃河進入大同碛,狹窄的河道與十余米的落差使得方才還平靜婉約的黃河水奔騰怒號濁浪滔滔,形成一處險灘,以至於“黃河行船,談碛色變”。而位於大同碛上游的碛口古鎮因此成為黃河北干流上水運航道的中轉站,並由此而得名。
碛口之所以繁榮,是因為大同碛,在解放以前大同碛有十幾米的落差,近500米的暗礁,水急浪高,濁浪排空,洶湧澎湃,如果坐船要勉強下去只能雞飛蛋打。
碛口古鎮位於山西省臨縣城南50公裡的處的黃河邊上,東臨黃河水,西依呂梁山。碛口古為兵事要沖,在明清時期憑黃河水運成為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東連太原、京、津,西接陝、甘、寧、蒙,成為東西經濟文化的重要樞紐,享有“九曲黃河第一鎮”和“水旱碼頭小都會”的美譽。
據當地的老者講,在過去交通落後的年代裡,碛口以上的黃河水道是連結西北與華北物流的經濟大動脈,輕舟越碛雖然有驚無險,但貨船在大同碛上船毀人亡的前車之鑒,使得大同碛成為黃河中上游黃金水運通道的終結點,貨船至此不得不拋錨卸貨改走旱路,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早在明末清初,碛口附近的侯台鎮、曲峪鎮就已經成為名噪一時的物資中轉集鎮並具有了一定的規模,碛口西灣村的陳氏家族,就是這一時期依托黃河水運而發達的巨商。
明朝末年,西灣村陳家的先祖陳先谟從方山縣岱坡村遷居來到了這裡。當時陳先谟利用有利的地形開始創業。到了第四代時,出了富商陳三錫。有一年碛口周邊大鬧災荒,陳三錫設灶熬粥,赈濟乞討者。山西巡撫知道這件事以後,奏請皇上,賜陳三錫為汾州府候選通判,在知府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等事項。從此,陳三錫成了碛口最富有的商人,也成了碛口商貿的創始人,正是他一手掀開了碛口的全盛時代。
西灣村座西北而朝東南,背靠石山,瀕臨湫水河,這正是民間僻風向陽、靠山近水的上乘風水。西灣陳氏的始祖名曰先谟,字師范,明朝末年從方山縣遷居於此。
陳先谟從方山岱坡過來走到梁口子,走到西灣(所在這個地方),那個時候還沒有西灣村,剛開始住在侯台鎮,後來看見這個地方好,修到這個灣灣裡好,取名叫了個西灣,修了幾院房子。
據西灣陳氏家譜記載:陳氏家族發家於清朝初年的第四代陳三錫,陳三錫生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鄉試不第投入商界。有一年碛口周邊大鬧災荒,陳三錫利用黃河水運的便利,從包頭買回莜麥、谷物等糧食,在碛口薄利賣給窮苦百姓。又設灶熬粥,赈濟乞討者。山西巡撫得知後,奏請皇上,賜汾州府候選通判。
黃河發大水的時候,把挨著黃河邊的窯洞都沖走了,家也沒有了,村裡搭起粥棚來,支起大鍋,熬成粥,災民們拿上碗,一人一碗可以吃了。還有晚上來的人,反正來的人,凡是上了門的人,不讓你空走,都給你一些吃的,讓回去吃。
陳三錫開創碛口鎮後,事業更是如日中天,人們傳說,鼎盛時期,碛口有半條街的買賣屬於陳家。
碛口從清代乾隆年間興起,此後200余年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商貿重鎮,五裡長街,店鋪林立,商賈雲集。船筏在黃河裡穿梭,駝鈴在山谷裡回蕩,在京包鐵路建設前的170年間,每日有500余只木船來往於碛口碼頭,當地養有5000多峰駱駝,可見當年的繁華,民間流傳著“馱不盡的碛口,填不滿的吳城”、“碛口街上盡是油,三天不馱滿街流”……從這些流傳至今的民諺中,我們仿佛又聽到了碛口老街晝夜不息的駝鈴聲。
在繁榮時期,碛口主要中轉糧、油、皮毛、鹽、鹼、藥材等六大貨物,碛口古街按照功能的不同,形成了西市街、中市街、東市街三大區域,其中西市街以碼頭、大型糧油貨棧為主,中市街是服務行業的高檔商業區,東市街則為騾馬、駱駝運輸的中轉站。
現在看到下面的古碼頭,就是明清時代至民國年間一個古碼頭,現在這個位置叫糧油站,因為四合堂是,它臨街可以日過千趟,門前可以停滿船只,所以它的生意做得相當大。
碛口古碼頭岸邊沿黃河一側的碛口古街,是歷經繁華的主街,黃河水帶走二道街、三道街和主街的半壁江山,只在長興店一帶,為我們留下了一小段保存完整的主街。古街上四四方方的鋪路石早已被磨去了稜角,變得坎坷泥濘,站在街道東側的商鋪屋檐下,就可以直接望到近在咫尺的黃河,還有岸邊井台上挑水人的剪影。臨街的房屋大多依然保持著當年的樣式,房屋不設門扇,而代之以活動式長條門板,門板卡槽的上方,鑲嵌著刻有店鋪名號的門匾,店內則大多被隔斷劃分為前後兩個空間,臨街一半經營商業,後面一半用於存貨或生活起居。
20世紀30年代,京包、京蒲鐵路建成後,碛口完成了商品集散中心的歷史重任,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九曲黃河第一鎮的富庶和持續幾百年的繁榮已成為過眼煙雲,但卻為後人留下了一座充滿古樸風雲的小鎮。
碛口目前還保留有兩座宗教祠廟,一座是西頭村的西雲寺,另一座是臥虎山半山腰的黑龍廟。現存的黑龍廟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築,這是對碛口歷史的高度濃縮。正殿內供奉著龍王和風伯、河伯,當年商號們集資建廟,為的就是祈求風調雨順,行船平安,商貿繁榮。正殿對面,建有“山西唱戲陝西聽”的二層戲樓。戲台正中鑲嵌著刻著由道光年間一字千金的永寧知州王繼賢提寫的“魚龍出廳”四個鎏金大字的牌匾。
1948年胡宗南進攻延安的時候,陝北有個川口,川口就是與咱們臨縣高家塔遙遙相對,因為高家塔離碛口近10公裡地,那個地方有天然的碼頭,因為上面下面都是水,對面是土山,唯有那個地方能夠讓毛主席渡河的一個碼頭。
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和中央機關從陝北渡船,登上碛口高家塔渡的那一刻,標志著中國革命一個階段的結束和另一個階段的開始,中國共產黨人從這裡開始了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的征程。
1948年3月23日下午,東渡開始。按預先安排,毛主席登上了第一只木船,周恩來、任弼時乘第二只木船,陸定一、胡喬木等上了第三只木船,在碛口高家塔登岸,當晚毛主席一行在碛口寨則山歇腳,寨則山至今仍保留著毛主席的路居處,這裡記載著中國歷史大轉折時期不可忽視的重要一頁,保存著一個世紀偉人的足跡。
碛口古鎮的故事就像黃河水一樣,永遠也講不完,這些故事需要你親自來這座小鎮細細品味,靜靜思索。
“物阜民豐小都會,河聲岳色大文章”,是清朝永寧州人崔炳文對山西黃河邊上的碛口小鎮的描述。碛口,作為黃河邊上的樞紐,一度是秦晉大峽谷沿崖七百公裡的每一鎮。繁榮的商業文化也造就了這裡發達的建築和世俗文化。今天,旅游熱潮又把這個一度被冷落了的“九曲黃河第一鎮”又推到了廣大背包客、攝影愛好者、古建民居愛好者的眼前。
碛口鎮作為清代至民國秦晉峽谷中的第一鎮,有非常獨特的歷史意義,而西灣村又是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村子之一,它反映了呂梁山黃土溝壑地區的歷史人文、自然特色、地方特色,是人類歷史上對人居環境所創下的傑出典范,它體現了人與自然完美結合,有著不可代替的意義,它是中國文化史非常獨特的珍貴遺產。
推薦閱讀:
“鮑氏小洋房”耗資兩百多萬“修舊如舊”
東鄉浯溪牌坊
塔中“孤本”:現存中國古塔中的老大
以普及的名義傳承中國古建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