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探江陰古色古香 興國園韻味

探江陰古色古香 興國園韻味

日期:2016/12/14 17:13:25      編輯:古建園林
    興國園本無園,因保護千年古塔,於2002年7月而拓建。經過鑿池、壘石、植樹、引流,已使塔東北已堙沒的硯池和孫郎中池恢復舊觀,池上架著以古城原有造型各異的小橋。環池錯落有致地構築仿宋風格的堂、軒、樓、閣、亭等景點,由古色古香的曲廊相溝通。


                                     興國園

    整個園林都是圍繞興國塔來展開的。盡管周圍映襯著現代高樓大廈,古今共存,到也別致。令人最為敬佩的是江陰有關領導的英明決策,按原樣修復古塔,保存塔頂部殘缺,而沒有補修全。讓今天的人們一看到它,就會想起八十多年前的戰爭。它猶如從戰火中奔走來的老人,面目全非,但仍然挺著身軀巍然屹立在古城大地之上;雖歷盡苦難,但仍然透徹出古樸端莊的風姿。我凝視著它,忽然想起西方的維納斯之美。

    興國塔在江陰市區的南街,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原為太平興國教寺之7級浮屠,興國寺幾經興廢,但只有古塔猶存。興國塔是樓閣式磚木結構,內壁呈正方形隔層,相閃外壁呈八角形飛檐曲欄,元末遭戰火毀壞。明正統年間修復塔身增為9級。清嘉慶時期,塔內架木及頂毀於火災,而磚筒體依然屹立。到民國14年1月,直奉軍閥混戰,江陰奉軍據要塞炮台發炮擊中殘塔,成為鋼筆尖形,塔身有所傾斜。以後數次維修,現6層以下仍為宋時原物。興國塔是江陰著名古建築,千余年來歷經滄桑,是江陰古城的歷史見證。


                                      興國園

    現塔身共存8層,高42.22米,向東北傾斜0.25米,頂心偏北18度,塔底層直徑10.70米,每邊寬4.54米,塔身第七層內壁八角形,存有西北、西南、西三個殘面,第八層僅存高約2米孤立殘壁一片。

 

    興國園再現了江陰已消失的“善政橋”、“聖母橋”、“小虹橋”、“太平橋”、“暨陽橋”、“進賢橋”、“鴻漸橋”等7座古橋,建造了以歷史文化傳承為脈絡的大雅堂、椒山亭、磬音亭、魚聲閣、悔余庵、頤春閣、上湖草堂等仿古建築。成為現代都市的一座“城市綠洲”,懷古賞今的教育基地,市民休息、健身的極好場所。


                                       興國園

    國園建築雖然規模不大,但靈巧且呈點狀密布,在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過程中注重園林建築與經濟發展的結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徘徊其間,令人遐思。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