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日期:2016/12/14 19:13:24      編輯:古建園林

梅樹屬於落葉喬木,深秋後便枝桠嶙峋,瘦影可憐。

梅花生性耐寒,天孕花蕾於隆冬寒風之中,率萬木之先開花於冬末,“一樹獨先天下春”,所以是春的信使。梅花冬末即開花,“一樹獨先天下春”,所以是春的信使。古有寄梅送春典故,《荊州記》載:“陸凱與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詣長安與晔,贈詩曰:‘折梅逢驿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寄梅送春,成為表達友誼的高雅之舉。王維“昨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詩句,清空如話,固是詩家化境,不問他事,問梅花,更覺閒淡趣別,成為愛梅、惜梅之典故。“昨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獅子林“問梅閣”額顏“绮窗春訊”,桌子、椅子、井藻、地花都用梅花形,窗紋為冰梅紋,八聯隔扇的書畫內容也均以梅花為題。

梅花與文人結緣很早,據傳,晉武帝院中的梅花樹,獨愛好文之士,每當武帝好學務文之時,也是梅花盛開之時,反之則都不開花,因而,梅花有“好文木”之雅號。日本水戶的“偕樂園”,初名“梅園”,亭名“好文亭”。

梅花的神清骨爽,娴靜優雅、清貞人格,與遺世獨立的隱士姿態頗為相契,深合崇雅绌俗的宋人時代心理,宋文人愛梅賞梅,蔚為風尚,《全宋詩》中有詠梅詩4700多首。

王安石賞其耐寒:“牆頭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陸游美其節操:“獨自開無主,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執著、機敏、堅韌,冰肌玉骨、孤芳自賞,本色不變,象征氣節。梅花,“鐵桿虬枝繡古苔,群芳譜裡百花魁”,花姿秀雅,風韻迷人,品格高尚節操凝重,“梅花百株高士宅”,玉潔冰清,象征著純潔;傲骨嶙峋、貞姿勁質,又象征著堅韌和氣節。這就是文人園林梅花亭以及窗戶、鋪地、雕刻上經常能見到“冰梅”圖案的文化意義。

文人把植梅看作陶情勵操之舉或歸田守志之行。宋劉翰有《種梅》詩雲 “惆怅後庭風味薄,自鋤明月種梅花”;元薩都剌詩曰:“今日歸來如昨夢,自鋤明月種梅花。”為怡園“鋤月軒” 又名“梅花廳事” 所本,軒額即用“自鋤明月種梅花”。兩詩實淵源於陶潛的“帶月荷鋤歸”,講隱逸生涯的。戴叔倫《詠南野》“披雲朝出耕,帶月夜歸讀”耕讀況味。

梅花有“花魁”之譽,風姿綽約,尤以橫、斜、倚、曲、古、雅、蒼、疏為美。蘇轼《和秦太虛梅花》極賞“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頗得梅的幽獨閒靜之趣和欹曲之美,成為網師園“竹外一枝軒”的立意。

文人雅客賞其醉人心目的風韻美和獨特的神姿。宋林逋妻梅子鶴,他的《山園小梅》詩有“群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成為詠梅絕唱。文人雅士在梅花叢中建個梅花亭,還不忘在亭的寶頂上兀立一只鶴,顯示出林逋的幽雅脫俗,如蘇州香雪海的梅花亭。獅子林面對著“問梅閣”的“暗香疏影樓”,就是調動游觀者的嗅覺和視覺感受,去品賞梅花的好去處。

梅花清香可人,梅花之香,濃而不艷,冷而不淡,清幽宜人。拙政園“雪香雲蔚”、獅子林“雙香仙館”等,皆取意梅花之芳香。

梅花花姿秀雅,花開五瓣,人稱“梅開五福”,其像吉祥,成為園林鋪地的吉祥圖案之一。

“數點梅花天地心”,梅花還具有哲理含義,這就是滄浪亭“見心書屋”的立意。

松竹梅稱“歲寒三友”,蘇轼贊“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丑而文,是為三益之友”。成為蘇州園林中落地罩上的傳統圖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