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福建寧德西埔村

福建寧德西埔村

日期:2016/12/14 17:52:16      編輯:古建園林

    廊橋水鄉,狀元故裡。西浦村位於(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東北部閩浙邊界的犀溪鄉,全村541戶2000多人,是南宋御賜狀元缪蟾的故鄉,歷朝歷代缪氏家族還湧現出18名進士。千百年來,靠山依水而居的西浦人,伴著古柳、古橋、古民居生活在邊界山區,也因為閩浙邊界崇山峻嶺的阻隔,使這裡較好地保存著江南水鄉特有的清新之美。大批古民居、古建築、古文物讓這個秀美的山村更平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如今,西浦這個古村落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並被評為“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省級園林村”。

    上個月(2012年12月)中旬,壽寧今年入冬以來首次飄雪的日子,記者來到西浦。

    邊界明珠吸引八方來客

    從壽寧縣犀溪鄉與浙江省泰順縣交界處,沿雙湖公路往壽寧方向行車10多公裡,就來到了西浦村。

    西浦被譽為閩浙邊界深山腹地一顆璀璨的明珠。據史料記載,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缪氏祖先為避戰亂從浙江會稽(今紹興)一路南遷至壽寧犀溪的缪錄,其後裔見這塊地方山清水秀,分別從西面與北面奔襲而來的西溪與犀溪(北溪)在這裡交融匯聚,便逐漸移居於此,因村莊坐落溪水之西,故取名“西浦”。缪氏族人在此繁衍生息,歷朝歷代家族還湧現出一文一武兩狀元和18名進士,為全國少有,因而被稱為“狀元故裡,進士之鄉”。

    穿過村口的石牌坊,一棵碩大的古樟樹靜靜依偎在溪邊,那便是鼎鼎有名的狀元樹。村內,西溪與犀溪兩條河流源源不斷地交匯,交匯處叫作蟾潭。細雨濛濛中,站在狀元樹下,寬闊的水面、狀元廊、蟾潭及兩條溪上的兩座琴橋、一座石橋盡收眼底。帶著我們采訪的退休教師缪柏章介紹說,這裡就是西浦的標志性景點了。

    缪柏章說,西浦之美離不開水,而水之美離不開橋,當地民謠唱到“西浦風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座橋”。“碇步”就是溪面上如琴鍵一樣的石頭橋,因此也被稱為“琴橋”。西溪和北溪上距蟾潭不過幾十米各有一座琴橋,從西溪琴橋流下的水因有落差,層層疊疊地打出淺層細浪;而北溪上的琴橋,流入的水則緩緩娴靜地進入蟾潭。從西溪琴橋往西10余米方可看到永安橋,即便沒有護欄,孩童們仍舊活潑地來回奔跑其上。在西浦,人口聚居的不到2000米長的河段上,各式各樣的橋有13座之多,平均每七八十米一座橋,在省內亦屬罕見。橫跨犀溪的有福壽廊橋、睦鄰橋、蟾宮橋、太陰宮琴橋;橫跨西溪的有飛雲橋、官潭橋、永安橋、長樂橋即上琴橋和永安琴橋;橫跨蟾潭下游的有紅旗橋、西浦大橋和雙龍橋。這些橋中,有木拱橋、石板橋、古碇步……它們建造年代不同、所用材質各異,具有一定的文物研究價值,被譽為橋的博物館。

    沿著溪流往村裡走,只見空闊的溪水兩岸民居分列,白牆灰瓦在青山薄霧中恬靜素淨,遠處的筆架山半擁著村子,護佑著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村民。經過了建於清朝的永安石橋,往左拐進小巷時,看到兩側民居的牆上,密密麻麻貼著歷年捐資助學的村民的名字。缪柏章老師說:“西浦是狀元故裡,歷來非常重視教育。1987年,村裡就成立了教育基金會獎勵學子和教師,村中所有的家庭都自願捐款。特別是2008年正月初四村裡再次召開座談會後,大家一次就認捐了8萬多元,現在教育基金會的本金達到了20多萬元,這在整個寧德的村莊是罕見的。”這個尊師重教的狀元故裡,如今在職和退休的教師人數達到了200多人,平均每11位村民中就出了一位老師。

    出了這短短的“教育功德巷”,又見一條小水渠,渠中紅色的鯉魚悠游自在,水旁石子小徑延伸至各家各戶。據說,臨水而居的鄉親們將溪水引入村中,一為方便取水,二為防火。村中水盡處便看到還保留原始建造方式的狀元祠,門前兩頭獅子赫然威武。跨進大門,內部有戲台,前後大殿連成一個有機整體,200多年來是西浦缪氏宗親看戲議事的重要場所。在這個古戲台上,在1958年之前經常上演著由西浦村京劇團表演的京劇,現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寧北路戲則不時在此演出,幸運的游客可領略到古老的北路戲風采。

    出了狀元祠,缪柏章老師又帶著我們在村中觀看了荊山祠、聚仙亭、太陰宮、南陽祠等古建築。“西浦村方圓只有2平方公裡,但有著文化內涵的古建築就有20多座,還有數百座古民居散布在西溪和北溪兩岸。其中的太陰宮始建於元朝,宮殿殿頂的鳳凰壁畫栩栩如生,據專家考證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可與敦煌壁畫媲美。”缪柏章老師說,“西浦的文化遺產還遠遠沒有發掘出來,它將與西浦的美景一樣吸引人。”

    西浦生態文化的特色早在20多年前就曾吸引少數的背包族來探幽訪古,如今,知名度與日俱增。去年到訪西浦的將近20萬人次,這裡還成為閩浙邊界婚紗攝影基地,不少來自浙江及壽寧周邊縣市的新人在西浦拍攝婚紗照。今年八月初一,傳說八仙下凡的日子,西浦村村民還自願出工出錢,辦起了免費流水席,招待溫州、福安、壽寧等地聞訊前來的賓客。

推薦閱讀:

梅州玉水村

龍泉雙溪口村

楠溪古村生態美

古村老宅 畫盡豫南靈秀


    千年古村尋求經濟前景

    被外人歎為“驚艷”的邊界深山中的西浦,慢慢走出了深閨,漸漸為外人所認識。如何讓這閩浙邊界的明珠在文化休閒旅游中放出光彩?

    2009年4月,西浦旅游開發被確定為壽寧縣重點建設項目,努力打造“廊橋水鄉、狀元故裡”品牌。以生態水系和生態植被為基礎,以廊橋和古建築為特色,以狀元、民俗、戲曲文化為底蘊,建設集旅游觀光、運動休閒、修學科考等於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區,致力打造壽寧融入和對接閩東北親水游大格局的精品線路。

    為此,三年多來,在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已投資3000多萬元完成景區鯉魚溪、千年名村牌樓、狀元館修復布館、部分古民居修復等20多個項目建設,景區各項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開發了三大類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活動項目。一是圍繞“廊橋水鄉、狀元故裡”主題,挖掘文化內涵,推出“狀元文化、北路戲文化、廊橋文化、紅色文化”等特色旅游項目。二是順應客源群體追求“回歸自然、親近山水、體驗民俗”的市場需求趨勢,打造風景優美、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的旅游景觀,設置農耕體驗、親水漂流、山地登高健身、修學教育等參與性項目。三是遵循“綠色、生態”理念,利用當地盛產野生綠色農產品,采取“粗菜細做”的辦法,推出狀元及第、步步高升、平步青雲、翡翠靈芝、五彩御扣等當地特色的農家菜品。

    政府的扶持讓西浦村換了新貌。村民吳學芝就住在西溪南岸,正對著蟾宮橋和狀元廊。每天她一開門,就看到了西浦最美的景致,看到了溪水與整修過的民居相映成趣,而門口的石板路干淨整潔,全國各地來的游客在門前經過。“我嫁到西浦村20多年了,以前,村裡的路坑坑窪窪,一些民房也破敗了,村裡的垃圾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定時定點被收走。西浦村越來越漂亮了。”更讓吳學芝高興的是,隨著來西浦的游客越來越多,她在自家樓房裡開辦的農家樂餐館生意也越來越好了,國慶期間和暑假期間幾乎都爆滿,最多一天接待了18桌游客。就是冬天最冷的周末,她的餐館也有三四桌的客人。

    吳學芝是西浦村第一家開辦農家樂的。她說,以前零零星星有些客人來到西浦,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沒有。政府投入支持西浦搞旅游後,就鼓勵村民辦起了餐館或家庭旅館。“現在村裡,像我這樣開餐館的有五六家,開家庭旅館的也有五六家,比去茶山上種茶收入好多了。”吳學芝期盼著新的一年裡,西浦的旅游越來越好,自家的生意越來越旺。

    在村裡開著唯一一家照相館的缪李斌,也有同樣的期盼。他現在的業務主要是為村民和一些機構服務,而對於被溫州不少攝影師青睐的西浦婚紗外景攝影,他幾乎還沒有涉足。“‘兩岸農家煙漠漠,十橋風景柳依依;金鐘山下流芳遠,覽勝游蹤客忘歸’是西浦景致的真實寫照。西浦古柳、古橋、古民居構成了一幅廊橋水鄉獨特的畫卷,拍出的婚紗照清新自然,深受新人喜愛。在浙南一帶,到壽寧西浦拍婚紗照已成為照相館一個品牌服務項目。我想我也完全可以進一步拓展我的業務,到時,我的照相館規模就會更大的。”這是缪李斌的新年願望。

    村裡的很多村民雖然還沒有直接從旅游業中受益,但是,他們都已積極投入到旅游的建設中來了。去年,村裡征了35畝地修建停車場,雖然只能拿到非常低的補償款,但村民都一致同意了。去年,村民還自願集資了60萬元,完全用古法建造了一座新的貫木拱廊橋——他們說,這樣一是為了增加景點,二是為了傳承建橋技藝。

    “政府投入了那麼多錢支持西浦旅游開發,效益也應該遠不只這些農家樂或采摘什麼的。”西浦村村主任缪建法認為,“村後的筆架山還有著很多的景點可以開發,如冰臼群、文人墨客詩詞等等。但僅憑村民的熱情是完全不夠的,需要有大的財力支撐。我們現在最盼的是有公司來投資。”

    壽寧縣旅游局副局長葉家泉介紹西浦的旅游設施還須進一步完善,如旅游接待中心建設、大型停車場建設等。接下去的運營,首要的是要通過招商引資來繼續後期的包裝運作。如果順利的話,建成環西浦景區旅游圈,包括西浦古村落、北浦漂流、楊梅洲景區等等。這樣做大了壽寧旅游的品牌,拓展了旅游產品,讓游客不只一日游到西浦,而且要在西埔或周邊住下來,游得多、玩得好。“那時候,不僅西浦村可以旅游富民,壽寧不少鄉村也會被帶動起來的。這樣,西浦的價值和效益就體現出來了。”葉家泉說。

推薦閱讀:

梅州玉水村

龍泉雙溪口村

楠溪古村生態美

古村老宅 畫盡豫南靈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