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溫州泰順廊橋

溫州泰順廊橋

日期:2016/12/14 17:42:17      編輯:古建園林

北澗橋秋色

北澗橋秋色

    廊橋的“網事”,有哪些故事?如何既保護好廊橋,又要防止被過度開發?泰順廊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對溫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多大的幫助?

    薛一泉:都市報《地理》版邀請大家一起來聊聊泰順廊橋,挺好。我們知道泰順廊橋已經被正式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今天我們的主題就圍繞廊橋的保護以及原先申遺的歷程,還有將來的保護思路。泰順文保所的王際昕所長,長期工作在第一線,參與泰順的文化遺產保護有十幾年了,請他先講講。

    王際昕:其實泰順廊橋的申遺,以前有過一次,記得是2005年,浙江省文物局幫我們報過一次,當時報的排名還是比較靠前的,排在西湖之前。最後送到國家文物局,他們說你單單報一個泰順廊橋,分量不夠重,因為這個廊橋不僅僅你們泰順有,福建、以及省內的慶元、景寧都有,最後分量不夠重就被“咔嚓”掉了。

    對於廊橋的保護,我們現在在不少廊橋周圍設立了觀測點。不過存在的問題也很多,我講一個例子:我們廊橋保護范圍內的村子,老百姓要建房子,或者改建,現在我們泰順山區宅基地的指標很嚴格。你叫他住在裡面,的確很不舒服,他說兒子娶老婆要蓋新房子,你不給我改建,我就讓它塌掉最好了,等它塌掉我再蓋。

    泰順下洪鄉上洪村,有一座廊橋,也是廊橋演變進程當中一個重要階段的產物,屬於八字撐。當時泰順要公布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村裡知道這個消息以後,很積極,很想把自己的村落列入名單。事成之後,村民又得知列入名單後,村裡的房子不能改建,新的房子也不能在保護區裡面建,新建房子的層數以及外觀建造風格都要受到控制,後來他們又提交了一份報告,要求撤銷稱號,申請書上都有很多村民的簽名。

    當然,也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泗溪廊橋文化園和胡氏大院,當地政府就在文保單位附近劃了一塊地,居民可以繼續住在民居裡面,也可以到那塊地上蓋房子。這樣矛盾就解決了。這方面的工作,今後我們還要加強。

    薛一泉:泰順廊橋保護有一個比較鮮明的特點,就是民間力量始終伴隨左右。泰順也有廊橋協會,董曉華是主席,他一直在說,我們這個協會不單單是廊橋協會,他還稱之為360協會(癡迷廊橋,要比250好一點),要為廊橋一門心思做一些事情。曉波在泰順可以算是廊橋保護的悍將,是“護橋使者”。他現在是中國廊橋網的主人,也是市廊橋文化學會的會長,對廊橋可謂情有獨鐘,一往情深,他寶貝兒子就叫“鐘橋”。

    鐘曉波:創辦中國廊橋網(原名泰順廊橋網)是很偶然的,當時我在成都讀大學,背井離鄉。經常有同學問:“你哪裡的?”我說泰順的。“泰順有什麼特點啊?”我說我老家很窮的,都是山,是國家級貧困縣,沒什麼特色。有一天一同學從圖書館借了本《地理知識》(注:即現在的《中國國家地理》,當時這期是2000年7月號,封面是泰順廊橋)。他跑來告訴我,泰順是你們那裡吧,有這麼好的地方,你從來沒說過啊!我還不大相信的,拿過來一看,還真的是我們泰順的廊橋(當時不知道叫廊橋,知道土話叫柴橋、蜈蚣橋)。

    從此,那本雜志就被我偷偷藏起來了,不還給學校。當時我在一家網絡公司勤工儉學,就萌生一個想法,要給廊橋做一個網站,把我們廊橋的東西通過網站去宣傳。當時域名免費、空間免費,做了之後大家一傳十、十傳百,在網上看的人很多,留言的人很多。其中就有一位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原社長,是我們泰順人(注:徐志偉),那時候他就一直給我留言、寫信,鼓勵我把這個東西做下去。

    2001年大學畢業,回泰順參加工作,單位給我配了數碼相機,一有空就到鄉下去廊橋拍些照片。當時自助旅行剛剛興起,驢友都是會上網的,他們過來尋找廊橋,很多都是通過網站才了解到的。我還記得有一次一幫北京的驢友,他們通過網站聯系我,說要過來尋找廊橋,我給他們當導游,大伙都很開心,臨走的時候他們湊了1000塊錢,說支持我做這個網站。驢友們的鼓勵和支持,讓我一直堅守。

推薦閱讀:

邵武和平古鎮

湘西黔陽古城

湖南新寧五大古建築群落

贛南客家祠堂淌古韻

三條橋拱架結構

三條橋拱架結構

    網站成立以來,一直關注廊橋周邊的生態。我們注意到,部分廊橋周邊的生態環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尤其是建造防洪堤,對生態環境破壞非常嚴重,已經形成了一種破壞事實。我們最早發現這個現象是在文重橋,大約在2007年。廊橋邊原來的這一塊檀林都已經被鏟平,邊上弄了一排筆直的石砌堤壩。後來我們在網站有一次比較大力度的呼吁,但收效甚微,甚至說是沒有效果。

    薛一泉:黃所長是古建築專家,從古建築這個角度,你是怎麼看廊橋的。

    黃培量:我對廊橋的認識其實是比較晚的,第一次見到廊橋是2004年,感覺確實是非常震撼,溫州還有這麼好的遺產保留下來。後來泰順文博館做廊橋“四有”檔案(注:就是有保護范圍、有保護標志、有記錄檔案和有保管機構),時任領導張俊請我們幫他做廊橋的“四有”測繪圖紙,我又跑了一些其他的廊橋,像泗溪的兩座橋(注:溪東橋和北澗橋)、文重橋、永慶橋等。通過這種工作關系,我對廊橋的認識加深了不少。

    為什麼在泰順這個地方會產生廊橋這種形式?從文化層面來說,南宋定都臨安,北方士族南遷,對溫州文化形成、改變影響非常顯著。建築技術程度方面,北方引入的建築技術跟南方本土文化的碰撞,那時候已經開始形成,通過這幾年的測繪,我感覺到廊橋也是受到這種文化的碰撞與影響。從構架體系來說,廊橋存在著兩種的構架體系,一種就是抬梁式;一種是穿斗式,兩種建築體系在廊橋上都有體現,穿斗更多的是本土的、地方的,而抬梁式更多的是從北方往南邊的傳播。(薛一泉:我插一句,第十二屆中國民居學術會議之前在泰順舉辦,台灣一個學者到泰順以後,他就驚呼。他一直在尋找南北建築交融的一個區域,終於在泰順找到了,他很開心。)

    泰順廊橋還有一個特點,它的功能不單單是一個交通的功能,它還帶有一些景觀、宗教的功能,像很多廊橋上面都有神龛,這在其他很多地方是見不到的。

    薛一泉:高老師對泰順鄉土有非常深入的研究,近期又參與溫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相關工作。也請您聊聊看法。

    高啟新:關於世界文化遺產這塊,跟溫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沒有關系呢?我可以說:關系太大了。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有分值的,總共300分。在人文跟自然兩項中,有個硬性指標,就是申報城市,如果擁有一項世界文化遺產,不管是人文類還是自然類,馬上給你加10分。這個10分是硬指標。

    我看了一下預備名單,我們現在排名是整個名單中的第19號,申遺裡面是有順序的,說明我們未來的任務是比較艱巨的,任重而道遠。我很擔心廊橋被“過度保護”。《文物法》裡面也提倡保護跟利用是結合的,但是我們有的時候對廊橋過度保護,恰恰是一種破壞。我舉個例子,像泗溪的下橋在保護的過程中,有一些做法,我覺得就值得商榷:比如說為了更好看,在一些地方做了牆,翻新了道路,搞得整齊劃一,甚至還弄了一座橡皮壩把水攔起來,本來水就讓它自然流動就好,你一定要搞起來,弄幾條船放裡面,腳在裡面踩。沿岸的廊橋兩邊,其實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化的自然景觀,比如說青苔、雜樹、鵝卵石、小屋,這些東西對橋本身不造成破壞,沒有必要弄得整齊劃一。

    薛一泉:王老師是設計師,平時的工作中,怎樣從傳統建築中得到一些啟發和靈感?

    王雪然:我講一些體會。泰順廊橋的建造者,都是地方上的能工巧匠。事實上我們的傳統建築都是這些普通人做出來的。一個地方上建築的質量、形式,很多的特色都是從他們手中產生的。而我們現在蓋的這些房子,很多都是現代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通過細致的分工做出來的。就是說,設計的人跟建造的人是分開的,是脫離的。這樣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很可能一個做建築設計的設計師,他畫了10年的圖,但是他從來就沒蓋過房子。設計者脫離了現實的工作,脫離之後會有什麼問題?就是蓋的房子千篇一律,溫州新蓋的房子,跟外地相比,都差不多。

    我們反過來去看傳統建築,感受到它的魅力,去分析它的時候,就會有幾個方面,剛才說的建造跟設計是不可分割的,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個就是就地取材,山區蓋一個房子,從下到上是不會用同一種材料的,下面會用石頭去壘一些,因為下面會比較潮濕,到了上頭再用木頭。對於廊橋我沒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是我相信,福建的廊橋,跟泰順的廊橋,一定是有不同的,材料有不同,建造的技藝也有不同。有一段時間我帶溫大學生去做古民居調查,看到古村落很多民居盡管破敗,但呈現的那種美,都會讓我們感動、驚歎。其實我們就是被很真實的材料、很真實的技藝、很真實的表達所感動的。前幾天我媽媽說她回到農村老家,蓋了一間小房子,我就很羨慕她,因為我住在城市裡,幾乎沒有機會自己去蓋一間房子。我想,以前的建築這麼美,用手去做出來的,真的是很不一樣。所以傳統建築的魅力就是在於這裡,它有很多“人的東西”在裡面。

推薦閱讀:

邵武和平古鎮

湘西黔陽古城

湖南新寧五大古建築群落

贛南客家祠堂淌古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