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不能少的傳統村落
日期:2016/12/14 17:52:52   編輯:古建園林位於烏鎮鎮船豐浜的船豐樓舊址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一些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正漸漸失去或改變其原始風貌,保護歷來是唯一的最好選擇。近期,傳統文化村落調查工作在我市開展,記者跟隨調查人員一同走進這些傳統村落——
我市地處杭嘉湖平原,自古便是人口稠密、百姓安居的一方樂土。先民聚族而居、世代繁衍,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星羅棋布的傳統村落。這些傳統村落是我市寶貴的文化資源,承載著當地群眾生產生活的點滴歷史。如今,這些曾綻放獨特魅力的傳統村落正漸漸從人們的視線中遠離,僅剩下為數不多的小村莊依然保留著古老的痕跡和韻味。船豐浜、清河村、俞家灣、上市村、海華村,這些村落作為我市傳統文化村落的代表,正以其各具特色的傳統風貌,彰顯我市綿延至今的鄉村文化。
船豐浜:老村莊古樸自然
烏鎮鎮民合村東北方向,有一個兩面圍田、兩面臨水的自然村落,村內綠樹成蔭、香樟成林,環境幽靜宜人。另有一條天然形成的小河彎曲著穿村而過,村民們居住在河道兩側的老屋內,生活平靜悠閒。這裡就是船豐浜,我市自然形態特征最為明顯的傳統村落。
沿著河道一路走進船豐浜,平房、木門、黛瓦,大片的傳統民居建築仍保留著上世紀70年代的獨特韻味。這種傳統民居的建築工藝並不復雜,可作為江南民居建築的代表,而這樣成片分布、保存較為完好、地方特色濃郁的傳統民居建築在我市已不多見。
船豐浜的傳統民居較為完好地保存了我市的建築文化,歷經歲月洗禮的河埠和石樓遺跡依稀還能折射出當年的風貌。82歲的吳惠杏是村裡的長輩,她說,民國時期,村裡的一個大戶人家在河道深處建起了河埠,蓋起了石樓,每天有許多小船載著村民搖進搖出,熱鬧非凡。“船豐樓造得很高,船可以直接從河裡開進樓底。”吳惠杏說,這些她也只是聽老輩們說起過,船豐浜河埠和船豐樓很早就拆掉了,現在只留下了幾根石柱子。
記者在村民的指引下走過古老的沐恩橋,踏著青石鋪成的小徑找到了船豐浜河埠和船豐樓舊址。幾根約三米高的花崗巖石柱巍然伫立在河邊,與對岸的古樹遙相呼應,石柱上凹凸不平的鑿刻痕跡,令人遙想當年船豐樓的熱鬧景象。據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船豐浜所處位置河網交錯,傳統民居約占村莊民居比例的70%,是典型的自然因素主導的江南水鄉農村聚落選址。始建於民國時期的船豐浜河埠、沐恩橋以及船豐樓舊址連成一片,作為整個傳統村落風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江南水鄉的一大特色,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
洲泉鎮清河村雙廟渚蠶花勝會的熱鬧場景
清河村:民俗文化豐富多彩
洲泉鎮清河村因河得名,清河自古有之,至今河道及兩岸依然保持著歷史原有的地貌。博物館工作人員說,清河村范圍內分布有古文化遺址,由出土文物可知先秦時期就有先民生息於此。雙廟渚是清河村文化和地理上的核心區域,也是本地最具鄉土特色民俗活動——雙廟渚蠶花勝會的展示之地。
雙廟渚蠶花勝會是指在清河村雙廟渚一帶所舉行的蠶花廟會。由於廟會是在水上舉行,所以人稱“蠶花水會”。
據說,雙廟渚蠶花廟會起源於南宋,興盛於清代。南宋定都臨安之後,為激勵蠶農栽桑養蠶,封蠶神馬鳴王為“馬鳴大士”。為此,清河村附近建起了雙慶寺、龍蠶廟、富墩廟三座廟宇,廟宇中均設殿供奉馬鳴王菩薩,人稱“姐妹仨”。
一直生活在龍蠶廟旁的宋阿三老人告訴記者,舊時,每年清明節期間,三座廟宇附近的蠶農用農船將馬鳴王姐妹仨迎至雙廟渚附近的河港進行祭拜,祈求蠶神保佑養蠶豐收。
雙廟渚處於幾條河港的交匯處,水上交通便利,蠶花勝會通常會在雙慶寺前的河面上舉行。雙廟渚蠶花勝會表現了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和獨特的蠶鄉風俗,其內容包括奉神、祭神和娛神。各地蠶農駛來的船只各種各樣,表演的節目豐富多彩,有打拳船、龍燈船、高竿船等。
據說,新中國成立前的最後一次蠶花勝會是在1948年清明節期間。新中國成立後,水上廟會活動停止。直到1998年,中斷了半個世紀的雙廟渚蠶花勝會才得以恢復。雙廟渚蠶花勝會現已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宋阿三說,他在10歲左右看過高竿船技等蠶花勝會表演,表演形式很多。現在這樣的表演少了,表演形式也沒有以前多了。據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清河村作為具有豐富民俗文化的典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留的傳統村落,具有較高的保護利用價值。
河山鎮俞家灣桑基魚塘現貌
俞家灣:生態濕地環境秀美
在河山鎮,村落、河浜、房屋三者交錯形成了一個風景獨特的自然村落——俞家灣。整個村子坐落在一片平地之上,村中河道阡陌交錯,村莊四周都是農田,一條斷頭浜將村莊分為了東西兩個部分。
漫步在俞家灣,錯落有致的建築布局、逶迤綿延的自然河道、自由生長的鄉野樹木都體現了一種順其自然的美麗。走過一段新修的水泥路,大片綠意盎然的桑樹躍入眼簾。村民告訴記者,這些桑樹地包圍著的地方就是俞家灣有名的桑基魚塘了。
俞家灣自古就有“九埂十三池”之說,桑基魚塘形成的歷史可追溯到明代。俞家灣的先祖們按照自然的地形脈絡將桑基魚塘分成六分塘四分桑,完全符合現代桑基魚塘的設計理念。
“10多年前,這兒的魚塘總共有13個,後來填埋了幾個,現在只剩下10個了。”80歲的村民沈振揚祖祖輩輩都居住在桑基魚塘邊上。據沈振揚介紹,整個俞家灣共有6個不同的居住區,他所住的是桑基魚塘境內的居住區,住在這兒的人家以前是可以分到魚塘來養魚的。
“我小時候,家家戶戶都種桑養魚。冬天過年,還會把魚塘裡的水抽干,小孩們都跳到魚塘裡去抓魚。”沈振揚說,村裡最小的魚塘有1畝多,最大的魚塘有10畝多,村民們循著古老的桑葉養蠶、蠶沙喂魚、塘泥肥桑的生產生活方式生存,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如今,魚塘都已集體出租,這些老人偶爾還會到魚塘邊上走走,回憶下曾經的勞作場景。記者從市博物館了解到,俞家灣是典型的杭嘉湖平原地貌,其濕地地貌極具代表性。作為古村落的代表,俞家灣最大的特色就是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桑基魚塘。
推薦閱讀:
武陵山區湖南邊城鎮簡介
鳳凰古城:水碧山青美如畫
德夯苗寨 醉迷湘西苗族風情
甘肅千年古鎮青城
崇福鎮上市村的古建築街區
上市村:古建築街風貌如舊
“上市村這條古街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現在只剩下20多戶人家還住著。”勞志強從出生起就住在崇福鎮上市村的這條古建築街上。他告訴記者,上市村的這片古建築呈T字型,依舊保留著原先的風貌。
勞志強今年30多歲,他65歲的父親也已在此住了一輩子,是上市街現任的街道小組長。父親土改時將家搬到了這裡,一家人在此生活至今,和這條古街有很深的情感。
上市亦稱上墅,相傳為宋代某尚書的家院所在,故名上墅,集市也由此而興。來到上市村,記者發現這裡的房裡住著的人家很多已不是原來的戶主。“這兒的不少房東已經把房子出租或是賣掉了。”據在上市村生活了30多年的張江地介紹,現在多數房子裡住著的是來這兒打工的新居民。
走在古街之上,四周的自然環境非常古樸,南北向的主街道,北段連接著一條東西向的街道,街道兩側古建築風格統一,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古街區。周圍河道上數百米范圍內分布有3座古石橋。其中,福壽橋、萬興橋均為我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上市村古街區的古建築特點最為鮮明,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人文價值。這些古建築多為清末至民國早期的建築,村莊內的古文化遺址歷史可追溯至前秦時期;優越的地理生態環境,加上明清時期大量移民遷居此地,村莊初步形成於清前期並逐漸興盛。
大麻鎮海華村苕溪絲廠遺跡處殘存的煙囪
海華村:古跡遺址底蘊深厚
江南水鄉,無水不成鄉,水是村落選址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大麻鎮海華村的河道成網狀分布,在陸路交通不甚發達時,便利的水上交通成為村民們的不二選擇。整個村莊被河道分成若干塊居住區,宛如一個濕地公園,時有攝影愛好者來此捕捉美景。
大麻鎮海華村的苕溪絲廠建於上世紀20年代,是絲綢業在我市興起的一個見證。一直居住在此地的59歲老人沈輕南對記者說,苕溪絲廠建在這裡是因為這兒的水好,建起來之後的幾年,這兒的經濟也跟著發展起來。但是,後來日本人來到海華村,苕溪絲廠也被燒毀了,只留下一個煙囪依稀可辨當年的輝煌。
海華村村中分布著彎彎曲曲的小河,河上保留了5座石板古橋,裕慶橋、長生橋、太平橋、龍吟橋、雨社永寧橋,其中始建於清光緒九年的裕慶橋保存相對較好。古石橋結構嚴謹,美觀工整,工藝水平較高。走在古橋上,水鄉的風情盡收眼底。博物館工作人員說,海華村地形地貌格局保存完整,原有的古橋、樹木保存完好。現存村落的布局、形制、古石橋、河流等風水理念,展現了古代匠師和當時人們的審美理念、心理特點及價值取向,為研究當時社會的民俗學、禮學、風水學、環境生態學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依據。
保護美麗的傳統村落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村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那些自然環境優美,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及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村落卻在逐漸消失。”市博物館館長張新根表示,傳統村落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是承載和體現一個地方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針對傳統村落快速消失的現狀,我市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傳統村落形成之初,古樹、老屋、石橋等作為每一個村莊代表性事物,其布局遵循著自然的原理,錯落有致,十分美觀,每一處都可以成為個性獨具的美麗景點。然而,隨著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的不斷改善,這些古老的標志物漸漸被人們遺忘,並逐漸走向消亡。
“以前每個村莊的特征都很明顯,現在每個村莊幾乎都一樣,傳統村落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風貌已難以尋覓。”張新根舉例說,從前人們走親訪友介紹路線的方式很有意思,“比方說往東浜頭走,過了石橋,向右轉看見一棵大樹就到了。”
為了保護、傳承和利用好我市歷史文化村落建築風貌、人文和自然生態環境,從今年6月初開始,市博物館全面開展傳統文化村落調查工作。
據張新根介紹,根據桐鄉的實際情況,傳統文化村落的尋找目標共分為5類:文明淵源流長,擁有重要文化遺址或歷史記載的村落;建村久遠,古建築集中或特色建築保存良好的村落;歷史地貌完整、自然風貌古樸、環境優美宜居的村落;是民俗文化豐富的典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留的村落;文化積澱深厚,名人文化資源突出的村落。經過一個多月的實地勘察,7月初,終於確定了36個我市代表性傳統文化村落,其中以船豐浜、俞家灣、上市村、海華村、清河村最具特色,保留也較為完好,將作為第一類保護項目上報。
推薦閱讀:
武陵山區湖南邊城鎮簡介
鳳凰古城:水碧山青美如畫
德夯苗寨 醉迷湘西苗族風情
甘肅千年古鎮青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