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武陵山區湖南邊城鎮簡介

武陵山區湖南邊城鎮簡介

日期:2016/12/14 17:52:53      編輯:古建園林

    邊城鎮原名茶峒鎮,2005年更名為“邊城鎮”。邊城鎮西與貴州省松桃縣的迓駕鎮和重慶市秀山縣的洪安鎮接壤,北與重慶市秀山縣的峨蓉鄉隔河相望,東連團結鎮,東北接保靖縣的毛溝鄉,南鄰貓兒鄉、民樂鎮。是湖南省的西北大門和湘西四大聞名古鎮之一。水陸交通便利,邊貿發達,市場活躍。

    全鎮總面積76.95平方公裡,有耕地16400畝,其中稻田7200畝,旱土9200畝;轄25個村,2個居委會,202個村民小組,25475人,是一個典型漢族、苗族、土家族雜居的地方。全鎮國際國內網絡、程控電話、移動電話、無線尋呼全面開通,廣播電視普及,住宿、餐飲、交通、金融等服務業齊全。

    邊城茶峒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民風純樸,文脈深遠,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高度統一和諧。自文壇巨匠沈從文老先生名著《邊城》問世後,邊城已成為一個著名的世界性品牌。邊城翠翠島、邊城百家書法園、清水江畔的苗家吊角樓、邊城古鎮的林立店鋪及青石板街、渡口碼頭上的魚鷹嬉戲與漁船的靜谧、保存完好的古鎮城牆、太平軍石達開西征將士牌位、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宿營指揮所、八排瀑布、仙人洞等旅游文化景點都吸引著慕名而來的海內外賓客。從紅衛水電站到邊城北門,擁有長度為3000米,寬為120米的平靜河面,形成一道天然的人工湖,可供游客游泳、蕩舟、休閒、娛樂。邊城鎮經2000年秋省、州考古隊的發掘,解剖11個地質層,出土清代、明代、兩晉、漢代、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文物近千件,極具研究價值的有釜、豆、罐、骨針、網墜、打制石器等,以專家初步考證,該地1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居住。

    地形屬丘陵地區、地貌以山地為主;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在300米—105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6℃,年降水量1420毫米;屬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熱水資源豐富。

    邊城茶峒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民風純樸,文脈深遠,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高度統一和諧。自文壇巨匠沈從文老先生名著《邊城》問世後,邊城已成為一個著名的世界性品牌。邊城翠翠島,邊城百家書法園,清水江畔的苗家吊角樓,邊城古鎮的林立店鋪及青石板街,渡口碼頭上的魚鷹嬉戲與漁船的靜谧,保存完好的古鎮城牆和古建築,邊城博物館、白塔、碾坊、從文寫作樓、拉拉渡,太平軍石達開西征將士牌位,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宿營指揮所,八排瀑布、仙人洞等旅游文化景點都吸引著慕名而來的海內外賓客。從紅衛水電站到邊城北門,擁有長度為3000米,寬為120米的平靜河面,形成一道天然的人工湖,可供游客游泳、蕩舟、休閒、娛樂。此外邊城佛教文化底蘊深厚,原有寺廟有天皇廟、馬王廟、萬壽宮、禹王宮、觀音堂、二神庵、昭宗祠、茅庵;亭閣塔有北塔兩座,水門閣,綠陰閣等。邊城鎮經2000年省、州考古隊的發掘,解剖11個地質層,出土清代、明代、兩晉、漢代、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的文物近千件,極具研究價值的有釜、豆、罐、骨針、網墜、打制石器等,以專家初步考證,該地10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居住。

    邊城文化是邊區苗、土、漢等多民族文化匯融的一個縮影,具有鮮明的苗、土文化特色,也是湘西苗、土文化的一個代表。地方特色的風俗與民間禮儀主要有哭嫁、祝米酒、攔門酒;民間節慶有春社、“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櫻桃會”、“趕秋節”;民間演藝有唱山歌、苗歌;吹竹葉、蘆笙、唢吶;打猴兒鼓、跳接龍舞。另外還有上刀梯、踩铧口、椎牛、傩戲等傳統活動與絕技表演;民間賽事有龍舟賽、蕩秋千、八人秋、踩高腳馬、舞龍、舞獅子、鼓舞等;美麗的苗族服飾被稱為世界最精美的服飾之一。

    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湘、渝、黔兩省一市交界處,清水江和319國道以及正在修建的吉茶高速公路貫穿全境。與周邊多處名勝景區相連,距湘西裡耶古鎮15km,世界森林公園張家界風景區150km,國家級風景區鳳凰古城230km,與周邊各旅游線路組合容易。資源優勢明顯。山美水美,自然風景眾多。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跡,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旅游商品品種多,市場開發潛力大。

推薦閱讀:

鳳凰古城:水碧山青美如畫

德夯苗寨 醉迷湘西苗族風情

甘肅千年古鎮青城

恩施觀音閣印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