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山西祁縣昭馀古城

山西祁縣昭馀古城

日期:2016/12/14 17:42:30      編輯:古建園林
    歷史淹沒在深邃富麗的建築中,格調卻“刻”在滄桑的建築之上,古代建築是我國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眾多的古村落、古建築和歷史文化名城凝固了其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積澱著前人的智慧,成為了我們今天的瑰寶。在晉商文化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晉商民居無疑又是古代建築的又一結晶,它代表著中國北方地區的商業、居住、文化、藝術的融合,與徽商文化和徽派建築遙相呼應。

祁縣老街

祁縣老街

    千年古城昭馀

    歲月流淌著故事,故事講述著歷史,歷史展開了畫卷。當祁縣古城以她華美的身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所能體會到的是她偉大生命的延續,在她的生命中有蒼涼、有輝煌,有著總也講不完的故事。

    據《周禮·職方》與《爾雅·釋十薮》記載,在遠古時代,太原盆地南面是一片長滿雜草的積水地帶,叫做“昭馀祁澤薮”,祁地由此而得名。祁縣古城始建於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14年,據今已有2520年的歷史,城址在今古縣鎮村。在公元前6世紀中期,古縣分為上古縣、下古縣兩個村。由於祁奚是晉獻公的四世孫,本姓姬,因食邑於祁,遂以地為姓,改姓祁,即是歷史上有名的祁黃羊。古縣是祁奚(祁黃羊)最早居住過的地方。晉頃公十二年,晉國六卿把昭馀祁劃分為7個縣,祁縣為七縣之一。晉六卿之一魏縣子派一名叫賈辛的大夫,到祁縣主政。賈辛為祁縣歷史上第一任縣官,賈辛仍居上、下古縣,祁縣歷史上有了第一座縣城。因而,祁縣又被稱為“昭馀”。第一座縣城從春秋末期的公元前514年起,到公元3世紀末期止,歷時800年。

    到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時期,縣令李喜將縣城遷到今祁城村。這是縣城的第一次大遷移,祁城村作為祁縣的縣城,從公元3世紀末到公元5世紀末,前後經過了200多年。

祁縣十字街

祁縣十字街

    現在的祁縣古城,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並州刺史的助理分瓒又從祁城遷移過來的。它歷經北魏、東魏、北齊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是我國兩千多個縣中“資格最老”的古縣城之一。祁縣歷來交通便利,乾隆《祁縣志》卷二記載:“祁西南道河東,通秦隴,東南逾上黨,達中州,北當直省孔道。固四達之衢也”。明清時境內有兩條驿道通過:一條為京陝官道,是秦隴等地北上的必由之路;另一條是太原到上黨潞安的府官道。

雨樓博物館

雨樓博物館

    祁縣古城的建築格局

    中國古代的縣城,是朝廷根據其政治、軍事上的需要修建的,是縣官行使政令的地方,因而,有“城”無“市”是司空見慣的事。就拿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建的這座祁縣古城來講,明代以前,基本上屬於有城無市的狀況。明代以後,特別是清代,隨著晉商勁旅祁縣商幫的崛起,這座城市的功能才逐漸地由行政為主轉為以市場為主。祁縣古城是依據中國封建社會漢民族傳統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縣城,無論是“紗帽城“的形制,南正北直、東西對應的城區布局,裝飾豪華、彩繪精美、光彩奪目的深宅大院,明柱出檐、二層結構的臨街商鋪還是循韬遵規、嚴謹眾多的寺廟樓閣,都達到了使用功能與建築藝術的完美統一,在中國建築史和美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充分體現了古典山水城市理論“共生、共存、共榮、共樂、共雅”五大基本特征的和諧統一,堪稱古城經典。

    祁縣古城,東西稍長(約850米),南北略短(約700米)呈長方形,周長約三公裡。在城池的東南方向缺一角,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所戴的紗帽,故有“紗帽城”之說。舊有磚城牆,外設護城河,河堤兩岸遍植柳樹。設城門四座,均有匾額,東曰:“瞻鳳”,西曰:“挹汾”,北曰:“拱辰”,南曰:“憑麓”,極其雄壯。由於戰爭的破壞和城市發展的需要,縣城城牆現已蕩然無存,然而,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築風格的城區格局基本保存完好。整個城區布局以十字街口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東西對應。以十字交叉為骨架,全城輔以二十八條街巷與之縱橫貫通。這些街巷走向大多整齊規范,與主要大街平行,顯得整個布局結構嚴謹,體現了我國古代傳統的建築設計思想體系。而在個別街巷的走向處理上,又匠心獨具,人為地增添一些不規則形,顯得活潑有趣。因而使人覺得整個城區布局設計既整齊合理,而又不呆板。在寬度處理上,四條大街居首,寬約6-7米,其它街巷依次遞減。

    一座座前店後院式和一處處深宅套院式四合院,像一顆顆璀璨明珠,鑲嵌在古城的“十”字型大街兩側和四大塊城區,街兩旁的店鋪字號,鱗次栉比;招商的牌匾、幌子,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形成一派獨具特色的中國北方城市的繁華美景。老街兩側店鋪大多為北方的一進或多進四合院建築格局,臨街建築多為兩層,一層用作商業、作坊,二層為庫房,為典型的前店後坊、住宿型制。店鋪面闊一般為五間,每間開間約在2.5-3米之間,進深較大,如聚全堂藥鋪進深達9余米。城內商業經營項目可分為:茶、票、斗、典、布、雜六行,店鋪多達214家。在老城內的古民居數量達到了1000多座,形成了融城市貿易和居民生活與行政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城市。

精美的門樓斗拱

精美的門樓斗拱

    這些古民居夾道而立,錯落有致,一色的傳統木結構、小青瓦、及挑角門樓,仍保持著明清以來的晉中作坊和晉中民居的建築風格,被譽為“現實版的清明上河圖”,是晉中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建設部的專家曾贊譽:“祁縣民宅建築集宋元明清之法式,匯江南河北之大成。”祁縣也因此成為了我國明清時期晉商文化發展的縮影,更為中華民族保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化和建築藝術的精華。

推薦閱讀:

河北最美八大古鎮

吳江震澤古鎮古寺橋塔美如畫

山西壽陽縣平舒古村落

四川會理歷史文化名城


    富可敵國的晉商老號

    祁縣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晉商的發祥地之一。祁縣商幫的經營范圍應有盡有,無所不包,其總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各個階層不同的物質需求。按經營項目區分,可以分為茶莊、錢莊、當鋪、票號、彩帛、花布、雜貨、六陳行、藥材、鞋帽、爐食、文具、鐵器、皮麻、山貨、染織、肉食、錫鉻等行業。開設年代最早的要數茶莊,到1920年縣城有商號214家。座落在晉商老街東大街33號的“渠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主人曾是明清時期的晉商巨賈,在縣城裡建有40個院落,人稱“渠半城”,整個建築群總面積23628平方米,現已開發出7500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體院落外觀為城堡式,內分8個大院、19個四合小院,共有240間房屋。院落之間有牌樓、過廳相隔,形成院套院、門連門的美妙格局。其中石雕欄桿院、五進式穿堂院、牌樓院、戲台院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稱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築特色。

長裕川茶莊

長裕川茶莊

    “聚全堂藥鋪舊址”位於晉商老街東大街15—21號。該藥鋪占地面積672平方米。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為鋪面、過廳、二層統樓,兩側為東西廂房。現存建築中鋪面、過廳為明代建築風格,統樓、東西廂房為清代建築。鋪面臨街而設,台基低矮,形制簡明,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單檐硬山筒板瓦頂,明間為入院通道,次、梢間為鋪面,店內梁架為六檩前廊式構架,前檐柱頭斗栱為一斗二升交螞蚱頭,門窗裝修已改。過廳面寬五間,進深五椽,單檐硬山頂,前檐設廊,六檩前廊式構架,砍。統樓為上、下二層,下層為磚券窯洞,上層為木構,清小式建築,單檐硬山頂。

精美的古建築

精美的古建築

    “大德恆票號舊址”位於晉商老街西大街51號。清光緒七年(1881年),喬“在中堂”十世孫喬錦堂開設大德恆票號,主要辦理匯兌銀票以及存款、放款業務,1934年歇業。舊址現存房屋為清代建築,占地面積1749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東西並列的三個院落組成。西院、中院為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均建有臨街鋪面、正房,兩側為東西廂房。兩院臨街鋪面面寬均為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頂。前檐以明柱、格扇封牆,明間設門樓。東院現僅存鋪面與正房。正房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單坡硬山前檐柱頭斗拱三踩單翹,柱頭看面斜筒板瓦頂,前檐額枋以木雕、彩繪、篆書題記裝飾。臨街鋪面面寬三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頂。明間辟為入院通道,設拱券形院門,次間為鋪面。

    “永聚祥茶莊舊址”位於晉商老街東大街45號。清末,個人集股設立永聚祥茶莊,股東為何家,采用南茶北銷方式經營,1949年後公私合營。舊址現存房屋為清代建築,占地面積1821平方米,坐北朝南,由臨街鋪面、巷道廂房和南北並列的三座四合院組成。三座院落均為坐西朝東,中軸線上建有東房、正房,兩側為南北廂房。臨街鋪面建於0.6米高的磚砌台基上,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筒板瓦頂,明間辟院門。

大德誠茶社

大德誠茶社

    “泰來綢緞莊鋪面”位於晉商老街西大街14號。清代建築,占地面積1243平方米,坐南朝北,一進二院。前院為二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建有鋪面、正房,兩側廂房為裡五間外三間結構。後院為一進院落,現僅存正房、西廂房。鋪面臨街而設,為二層磚木構建築,面寬五間,進深一間,單檐卷棚頂,一層明間辟院門,門外設單坡頂木構門樓三間,門樓施五踩雙昂斗拱。前院正房為二層統樓,面寬五間,進深一間,單檐硬山頂。一層前出廊,磚砌拱形、方形門窗,裝修原制不存。

巷子

巷子

    “合盛元票號舊址”位於晉商老街西大街11號。清道光七年(1827年),榮仁堡郭逢源與城內張廷將合資創辦合盛元票號。最初資本白銀6萬兩,首任經理為祁縣季家窯的渠首昌。經營期間在北京、上海、漢口等地設分莊10處,並在日本神戶、東京等地設立分號開展國際業務。1914年歇業。它是清代晉商票號重要代表之一,也是我國開展國際金融業務較早的票號,對於研究我國金融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天恆川茶社舊址

天恆川茶社舊址

    舊址為清代建築,占地面積79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東西並列的兩座四合院構成,院落間有甬道相通。兩座院落布局基本相同。院落四周建有帶垛口的高大院牆,院內中軸線上均建有南房、正房,兩側為東西廂房。東院建築較為精致,正房面寬五間,進深一間,單坡硬山筒板瓦頂,灰瓦雕花正脊。明間前設卷棚式抱廈,抱廈施五踩雙昂斗拱,木構件上保存有描金彩繪。

推薦閱讀:

河北最美八大古鎮

吳江震澤古鎮古寺橋塔美如畫

山西壽陽縣平舒古村落

四川會理歷史文化名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