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古村女性祠
日期:2016/12/14 17:41:48   編輯:古建園林 贛南是客家南遷的第一站,是公認的客家搖籃。位於贛縣北部的白鹭村,已有860多年的歷史,這裡的客家民居群,素有“研究明清古建築活博物館”之稱。
我們踏著石板或鵝卵石輔就的古道,伴著潺潺的流水聲,走進了古村倒“豐”字形街巷。古道狹窄而幽深,兩邊的明清古建築多為巍峨的祠堂。祠堂的大門洞開,卻不見有村民走動,令我有一種置身“世外桃源”之感。這座偏隅一方的山村,至今仍保留著6萬平方米古色古香的建築群落,大小祠堂69座。這些祠堂都帶有富麗典雅的徽式建築風格,大抵高約10米,清一色的黛瓦青磚,威武堂皇。一道道排列整齊的風火牆,飛檐翹角,直凌霄漢。堂內雕梁畫棟,玉柱花窗,大大小小的天井錯落有致。官宦人家的祠堂門口無不排列著圓圓的“龍抱石”和長長的“旗桿石”,上面鑲刻的文字、圖案,向我們訴說著昔日的輝煌和歲月的滄桑。
白鹭村的客家民居,借古祠堂而獨秀天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太夫人祠。當我看到古祠門額上“王太夫人祠”5個端正的楷體字時,不禁大為驚訝:“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怎麼會有女性祠呢?”導游頗為得意地說:“王太夫人祠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或許是我國第一座女性祠堂,這是我們女性的驕傲,也是白鹭村的驕傲!”確實,人們此前只見過為女性立的貞節牌坊,似這般頗具規模的女性祠堂無疑是古建築中一個罕見的特例。我仰頭凝視,見門樓上方的雕塑極其精美,富有變化的“卍”字形幾何圖案層次分明,其間點綴的麒麟、鳌魚、鳳凰、蝙蝠、葫蘆、靈芝,更是生機盎然,意趣無窮……我心想,這王太夫人一定是非凡之人,在鐘氏天下的白鹭村有著崇高的威望。不然,是決不會違背千年常規,破例修祠供奉她的。
王太夫人何許人也?王太夫人(乾隆15年至道光2年)一生賢淑,樂善好施,系清太學生、布政司理問大夫鐘愈昌的副室,也即嘉興知府鐘崇俨的生母。鐘愈昌的結發妻子早殁,繼室為趙太夫人,作為副室的王太夫人一直幫助趙太夫人管理事務,後來趙太夫人去世,她一人主理家務20多年,相夫教子,經常勸導丈夫和兒子要為人正直,扶弱濟貧。
王太夫人祠前後二進,天井寬大。二進明台高40米,從二進後天井可拾級而上二樓廊。一進樓面低於二進樓面,繞天井形成回型樓廊。導游指著天井裡的大鐵鍋說,王太夫人平時布衣素食,把節省下來的積蓄用於辦義學,讓本村的農民子弟人人都有書讀,連午餐都免費提供,是中國最早的“希望小學”。王太夫人不僅常施飯給逃難的人吃,而且就連叫花子流落到白鹭村,也絕不會餓死!臨終前,她唯一念叨的,是把所有積蓄拿出來設立義倉,並叮囑親生兒子鐘崇俨,義倉規模要達到一千石義谷,每年用於赈災濟貧,不得留存。王太夫人死後,鐘崇俨遵照母親的遺願,辦起了“葆中義倉”。這位女慈善家的善舉,深深感動了族人,不僅在族譜中專列了《王太夫人傳》,還特意將她的事跡報朝廷旌表。由於王太夫人義舉不凡和兒子任嘉興知府而“母以子貴”,朝廷特下懿命,诰封為太恭人,诰贈太淑人。族人以此為榮,為表彰她的功德,集資修建了這座祠堂。王太夫人祠建成後,樓上主要用作義倉儲存義谷,樓下則是赤貧子弟讀書的學堂。大災之年,大天井成了擺放大鐵鍋熬粥施粥的場所,因此這大鐵鍋又稱“千人鍋”。
懷著深深的敬意,我們走進二進中廳瞻仰王太夫人彩塑像。王太夫人是蘇州人,這尊彩塑是2008年修繕王太夫人祠時從蘇州運來的。正因為王太夫人來自蘇州,所以她酷愛家鄉的昆曲。她兒子鐘崇俨任嘉興知府期間,常帶江浙的昆腔戲班來白鹭村為王太夫人演出。崇俨四子鐘谷先後任湖北黃梅知縣、泸漢鐵路局專辦。鐘谷幼時深得王太夫人寵愛,耳濡目染,酷愛音律,也與昆曲結下不解情緣。光緒二十四年卸任回到白鹭後,長年免費親授由自家樂隊組建的“凝秀班”。後來,昆腔班與當地的高腔、亂彈逐漸融合,形成了風行於當地的“東河戲”。
沒想到王太夫人祠與鐘愈昌所建的“恢烈公祠”相通。恢烈公祠精致雅美,是白鹭村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客家民居,被譽為“山溝裡的大觀園”,只可惜部分建築已遭太平天國石達開軍焚毀。我們去看了恢烈公祠尚存的露天古戲樓、繡花樓和中棟“友益堂”。友益堂正廳裡字畫木聯琳琅滿目,各式古董比比皆是,尤其是皇室成親王書贈木聯及用特別原料制作的一塊色澤黑亮、重達百斤的“金磚”獨具文物價值,令人贊賞不已。
推薦閱讀:
南京古民居建築 楊柳村
文成石莊:揭開古村人文面紗
梅縣松口古街區
廣西秀水“狀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