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仁橋
伍仁橋作為中國石橋的一個典型代表,被寫入同濟大學的橋梁專業教材。伍仁橋的由來,在當地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伍仁橋南磁河“古渡則舟,各省通衢”,但是每值水盛則泛濫洪濤,無航可渡。居民就用木料搭成橋,隨用隨壞。
明神宗的鄭貴妃南巡經過此地受阻,看到車馬行人擁擠不堪,交通不便,並聽到當地人訴說它的危害。鄭貴妃回宮後親自募捐集資,並在萬歷戊戌歲(1598年)春,特差僕人監工建橋。選曲陽、黃山之石,晝夜傳輸,勞工萬計,3年時間,修橋完工。
貴妃橋橋身頂部鑲嵌著一塊大理石刻:“大明萬歷歲次庚子秋季立,鄭貴妃敕修建萬壽橋”。當時橋頭設有關隘,橫額上刻有“祁南雄鎮”4個大字。並有石象、石獅、盤龍石柱,其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據《祁州舊志》載:“貴妃石,在伍仁橋,橋建於明神宗三十七年,長二十余丈,中空有小石砌於北壁上镌鄭貴妃數字。每遇河水漲發時,在水高幾尺,至空中即底下,順流而過,則復高。相傳不沒中空,即不沒此石也。”
伍仁橋南北橫跨在磁河上,造型優美大方,堅固而輕盈。據記載,明代的磁河不僅“長河天際”、“波光萬頃”而且是“綠羅映彩流紅葉,翠颦堆瓊臥白鷗”。
數不清的獅子
伍仁橋的橋面、拱券和橋墩之間都有鐵腰和鐵件連接,堅固而嚴密。橋基為山炭、柏木樁、石板築成。橋北口兩側有一對石象長1.4米,高0.85米,底座高0.6米。橋南口緊接包鼓石處有兩只大石獅,高1.8米。橋兩旁石欄桿的望石柱上,雕刻著精致的花紋和一個形態各異的石獅。
在母獅身上的小獅子,大的如巴掌,小的像核桃。有的在胸前吸乳,有的扒在背上戲耍,有的蹲在身上,有的只露出半個頭,有的露出兩只腳,千姿百態,十分惹人喜愛。要想數數這橋上的獅子到底有多少,從明朝到現在,還沒有人數的清。相傳清朝末年,伍仁橋鎮兩座當鋪的帳房先生們,奉東家之命,手拿算盤,帶領伙計,多次到橋上清點獅子數目,結果數字各異。所以伍仁橋的獅子和盧溝橋的獅子一樣數不清。
鎮橋之物
在宋元時期,伍仁橋這一帶叫伍仁裡,伍仁橋的前身是一座不過五尺的石板小橋,叫伍仁橋。據史書記載,伍仁橋南磁河“古渡則舟,各省通衢”。磁河發源於太行山麓,至伍仁橋匯入潴龍河,東到沙河,最後到白洋澱。伍仁橋雖小,但溝通南北,船舶可以直達天津,是交通要道。身狹勢迫,每值水盛則泛濫洪濤,無航可渡。
居民就用木料搭成橋,隨用隨壞,且洪水來臨不能阻擋。有些居民想發起募捐重建新橋,濟渡往來,以期永固。而當時屢屢天災,百姓流離失所,所以未能實現募捐。鄭貴妃南巡經過此地受阻,看到車馬行人擁擠不堪,交通不便,並聽當地人訴說它的危害。她體察民情,回到宮裡就對明神宗說要關心明間疾苦,她在宮裡親自募集資金,並在萬歷戊戌歲(公元1598年)春,特差僕人監工建橋。
選曲陽、黃山之石,晝夜運輸,勞工萬計,三年時間,橋修完工。在橋南頭峙萬壽坊,撰九龍碑,北懸三忠閣。在南碑樓內有蟠龍擎玉帶一條,歷年久遠,為炊煙所熏,五色不辨而其形宛然可睹,相處是鄭妃所留。在三忠閣內,懸有鄭貴妃配劍一把,聖旨一道,作為鎮橋之物,以防洪水,保百姓永遠平安。
伍仁橋身處安國市伍仁橋村,坐落於磁河之上,磁河早已干枯,而伍仁橋也已風韻不在。書中描寫的“直若長虹垂掛,玉練鋪陳”的伍仁橋卻是雜草叢生、垃圾遍地,五孔橋現在只能看到三孔,其中兩孔已經被生活和建築垃圾填堵掩埋。
橋面雜草叢生、垃圾糞便隨處可見,部分橋欄桿和護板東倒西歪,而橋上尤為傳神的、曾經“數也數不清”的石獅子則大部分斑駁脫落,面目全非。伍仁橋的損失不止這些,橋旁的兩頭石頭大象在三年前就被盜了,至今沒有下落。據了解,每年都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慕名來此參觀,但看到伍仁橋的慘狀後,無不搖頭歎息。
雖然伍仁橋保護級別為國家級,但並沒有任何警示牌和明顯的控制保護界限。文物保護法規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市、縣級人民政府劃定必要的保護范圍,做出編制說明,建立記錄檔案,並區別情況分別設置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管理。
但遺憾的是,伍仁橋周圍,並無明顯的保護界限和有關的警示標志,只是在南側橋頭,放著一截廢棄的車廂,堵住橋的一側,以示禁止機動車經過。
據該村村主任宋計兵介紹,雖然貴妃橋在2006年升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但並未見有關部門前來維護修繕。
據了解,此橋歷經380多年,大部構件均為明代遺物,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對望柱石獅曾有少數修補。對於伍仁橋的現狀,河北大學博物館副館長李文龍副研究員認為十分可惜,他表示,伍仁橋在中國橋梁史上有自己的特點,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有關部門應該制訂切實可行的保護方案,讓國寶煥發昔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