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青巖古鎮
日期:2016/12/14 17:52:51   編輯:古建園林 青巖鎮是貴州省四大名鎮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地處東徑106°14′,北緯26°20′,位於貴陽市南郊,距貴陽市中心29公裡。東接黔陶鄉,南與惠水縣接壤,西與燕樓、馬林鄉相連,北鄰貴築辦事處,總面積92.3平方公裡,素有貴陽“南大門”之稱。全鎮共轄17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104個自然村寨,有漢、苗、布依、侗、壯等11個民族共30820人。1991年,貴州省政府將青巖鎮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列為貴州省歷史文化名鎮。2005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獲中國魅力名鎮稱號。
青巖城垣為明天啟年間總兵班麟貴開始修建舊城,後其子班應壽又築新城。清嘉慶三年(1798年)武舉袁大鵬重修城垣。鹹豐三年(1853年)青巖團練總理趙國澍又對青巖城垣全面進行整修,不僅使青巖更加具有軍事上易守難攻的格局,同時,為青巖奠定了有東、南、西、北5座城門(南門曾築有內城牆)和古城牆圍合的空間為城池核心的4條大街,26條小巷的格局。明、清兩代所建九寺、八廟、八牌坊、五閣、三洞、二祠、一院、一宮、一樓組成的遍布全鎮的古建築群,與古道、石街、青瓦木屋交相輝映,顯出古鎮幽雅、古樸的氛圍,構成了完美古樸的古鎮風格。
青巖境內交通便捷,210省通縱貫南北,縣鄉公路四通八達,縱橫交錯,村寨道路相互連接。現有變電站兩座,國家電網覆蓋全鎮,程控電話網絡覆蓋各村組;水資源豐富,鎮水廠供水能滿足城鄉居民用水及工業用水。既有記載千萬年歷史的化石山,又有生長數百載的珍稀的古銀杏,“青巖油杉”唯青巖獨有,名列世界稀有植物。
青巖人文荟萃,人才輩出,歷史上曾經有廣州順學,歷史上很有影響的青巖書院等。湧現出名震京城的才子周漁璜、雲貴第一位金榜題名的文狀元趙以炯,詩文功力深厚的周鐘瑄和辛亥革命時期貴州有影響的同盟會員、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平剛等。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將軍等的親屬抗日戰爭時期在青巖秘密居住的曾居地,紅軍作戰指揮所等,都構成了極其豐富的革命傳統文化內容。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貴陽女子師范學校、女師附中、鄉村師范學校、戰時保育院等紛紛遷至青巖,在青巖留下了重教、助教、興教的印記。
豐富的物產和民間生產的各種食品,構成青巖獨特的飲食文化。刺黎、糯米酒是青巖的特產之一,作為喜慶佳節的必備飲品,百年老字號的土特產品玫瑰糖、雞辣角、雙花醋、豆制品、水鹽菜等民間土特產品隨處可見,不僅名盛旺銷,也反映了青巖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鹵豬腳等新開發出來的系列食品,已成為旅游休閒渡假者所鐘愛的佳肴美味。
青巖“諸教並存”,道教、佛教、天主教與基督教和睦共處,信眾互相尊重,寺廟閣樓獨有特色,相互滲透,和諧共存,成為特有的多元宗教文化景觀。青巖是各民族同胞的棲身之地,各類信教群眾與各族同胞隨著歷史的磨合與文化的交融,使得青巖民俗尤具特點。正月間的花燈、舞龍,端午節的“游百病”、“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會”都是典型的民間盛大活動。
推薦閱讀:
桐鄉不能少的傳統村落
武陵山區湖南邊城鎮簡介
鳳凰古城:水碧山青美如畫
德夯苗寨 醉迷湘西苗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