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嶺南古村落——陸河墩塘村

嶺南古村落——陸河墩塘村

日期:2016/12/14 17:42:14      編輯:古建園林

觀天嶂

觀天嶂

墩仔寨全貌

墩仔寨全貌

    陸河縣水唇鎮墩塘村墩仔寨,古稱吉康都侖嶺鄉墩仔寨。是建在一個一萬多平方的大石頭上,古寨建築面積有5400多平方米,是座典型的客家圍籠古寨,建寨至今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古寨的建築結構是按客家民居的獨特風格,集實住性、科學性、民俗性、藝術性於一體而建造。古寨氣派豪華,端莊古樸,堪稱建築史的經典之作。那裡有四百多年前余一宇公遇仙人的傳說;有天下獨一無二的天然生成的石門檻;龜形構建的寨仔;神泉龍井有五奇;仙人踏石、舉人石、秀才石,龜背石、龜尾石等聞名遐迩,風光旖旎的古跡。還有貨郎得富貴,大仙送白銀,明師薦寶地,長孫中舉三奇遇,台灣後裔尋根等故事。古寨鐘靈毓秀,英才輩出,有一百三十五位舉人秀才及九品官以上人物。

    墩仔寨現住人口有3000多人,都是從圍籠屋裡面移出。改革開放以來,土木瓦房改建水泥樓房。自清代乾隆至今,遷出外地約有50000多人,人稱“秧苗地”,遷出外地才會有發展。全寨共有耕地800多畝,山林900多畝。古寨所處是蓮花山脈系,經觀天嶂山脈。古人稱觀天嶂“離天三尺,離水萬丈”,實際海撥高844米。

圍籠古寨

圍籠古寨

    圍籠古寨內有一條主街道,從東門至西門九十六米,兩邊有十二條橫巷,左右穿插,好似龜背紋。北面有四座祠堂,南面有五更樓,寨內曾住過七百多人,後人口增多,遷出寨外建房居住,改革開放後在寨外四周都建樓房,只存一戶人在寨內居住。古寨是建在一個一萬多平方米的大石墩上,建築占地面積有五千四百平方米,建成龜形的圍籠寨,取名叫“墩仔寨”。

推薦閱讀:

桐廬:翙崗古街的底蘊與新意

甘肅永昌:巍巍武當展雄姿

溫州泰順廊橋

邵武和平古鎮

天然石門檻

天然石門檻

    公得神仙相助,富甲一方,財丁興旺,子孫功名成就,華移歸故,神仙又托五華縣棉洋鎮塘滣村廖東明先生為宇公擇地建大屋。宇公原住羅英角,後順河邊而行找屋場,走到八裡地,東邊有一大石山,約一萬多平方米,十米多高,石上雜草叢生。明師(高明的風水地理先生)看看地形,選定方位,座東向西,格准分金,定東西兩方開門,用竹釘定,東門為丁山兼午,是房房平均平,日後進橫財,人丁極旺,雙全貴子,滿門忠良。西門為艮山兼寅,是富貴雙全,千丁萬口淑賢良,家門昌盛足興隆,兒孫代代受皇封,三公及第永無窮。只待擇日動土興工。後明師擇定吉日良辰,在原定開門的地方,鋤開表土竟是兩付天然生成的石門檻,恰巧長都是三尺六寸(木干尺),原來三尺六寸是財丁興旺門,收租谷,進谷包的。宇公發財時有二萬七千租產,曾孫一百零八位。後因在安裝門時,建築師傅問:如按照天生門檻安門,以後子孫眾多,耕田收稻刈禾時,打禾桶出入都困難。宇公問:能擴大嗎?師傅說:能。後在石門檻兩邊留下兩條溝,把財流走了。建寨後子孫逐漸破落,一百零八位曾孫,九十九位都往外地發展,現在遷外地子孫約有五萬多人丁。

光裕堂

光裕堂

光裕堂

    光裕堂是侖嶺八世祖余一宇為首的祖祠,宇公原是一位十歲父逝,母子相依,家境非常貧寒,與富人牧牛度日。十六歲後以貨郎為生,四十五歲德配唐婆。岳父贈羅英角田園一莊,全廳陪嫁相助,成家立業。宇公老實忠厚,樂善好施。傳說當年感動了神仙,送銀三擔,後又得神仙指點,建設墩仔寨。為紀念魏、郭、范三位神仙,在宇公祠光裕堂左邊設立了三位神仙神位,供子孫奉拜。公生下有五子二十五孫,一百零八位曾孫,首創基業有二萬七千石租產。故有毓輩無窮人(二十五位孫均是富翁),學輩無單丁(即一百零八位曾孫都有婚配)。宇公享壽八十二歲,唐婆九十一歲,五代同堂。後人稱“星聚祠”為“婆廳祠”,意思是說老公太托唐婆太的福才發達昌盛。另一種說法是說老太公逝世後的三十年裡,都是由唐婆太管家,所以後代子孫亦稱祖祠為“婆廳祠”。

學佬祠

學佬祠

    學佬祠是余氏六十七世,侖嶺三世祖余百二十九郎發祥諱聰公祠,祠地原是聰公墳墓,後因建寨,墓遷建西北陂子下田裡,丑山未向,回龍顧祖形。原墓地建回祠堂。子孫一部分遷海豐縣城東笏的余厝內、河雅墘,山嶺頭居住。現有人丁一千多人,都講學佬話,故稱“學佬祠”。

莘畝公祠

莘畝公祠

    侖嶺七世,余氏七十一世日鈍公祖祠。日鈍公,字莘畝,號中節,谥敦睦。公生於明嘉靖36年,公生平正直,素性純良,敦重天倫,無驕無谄,和睦上下,不卑不亢,孝道傳家,義周鄉黨,力勤稼穑,計及子孫,居心有含容之度,處世有高雅之風,故之克敦者其人可仰,情之能睦者其事猶孝,特建祠紀念。

推薦閱讀:

桐廬:翙崗古街的底蘊與新意

甘肅永昌:巍巍武當展雄姿

溫州泰順廊橋

邵武和平古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