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紫禁城中的四大花園(圖)

紫禁城中的四大花園(圖)

日期:2016/12/14 13:29:58      編輯:古建園林

    紫禁城中的園林,均系內廷宮殿的花園。比較集中的有四處:御花園、建福宮花園、慈寧宮花園和寧壽宮花園。坤寧宮的宮後苑,也就是後宮的御苑,稱御花園。乾隆皇帝住在養心殿,由於欣賞幽靜雅致的建福宮,遂在其西建立建福宮花園,也稱西花園。慈寧宮南專為太後而設的花園稱慈寧花園。寧壽宮花園是乾隆皇帝改建寧壽宮時所建的花園,後來也稱乾隆花園。 

    這些花園都是宮院跨院的園林,從規模上與三海、圓明園、頤和園等皇家園林迥然不同,既無山野水面的自然條件,又無寬闊豁亮的場地。四座花園的面積只有三萬余平方米,每座花園僅相當於一個中小型的私家園林,但因處於皇宮內苑,在建築上自然別具一格。

堆秀山上的御景亭


     御花園 

     御花園位於北京故宮中軸線的最北端,在坤寧宮後方,明代稱為“宮後苑”,清代稱御花園。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以後曾有增修,現仍保留初建時的基本格局。園中不少殿宇和樹石,都是十五世紀明代遺物。御花園原為帝王後妃休息、游賞而建,但也有祭祀、頤養、藏書、讀書等用途。 

    御花園占地一萬一千多平方米,全園南北寬80米,東西長約140米,有建築二十余處。園內建築布局對稱而不呆板,舒展而不零散,各式建築,無論是依牆而建還是亭台獨立,均玲珑別致,疏密合度。

御花園一角

     御花園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采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於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鋪展亭台樓閣。園內青翠的松、柏、竹間點綴著山石,形成四季長青的園林景觀。欽安殿左右有四座亭子:北邊的浮碧亭和澄瑞亭,都是一式方亭,跨於水池之上,只在朝南的一面伸出抱廈;南邊的萬春亭和千秋亭,為四出抱廈組成十字折角平面的多角亭,屋頂是天圓地方的重檐攥尖,造型纖巧,十分精美。兩座對亭造型纖巧秀麗,為御花園增色不少。

御花園中的四神祠

       
    倚北宮牆用太湖石疊築的石山“堆秀”,山勢險峻,磴道陡峭,疊石手法甚為新穎。山上的御景亭是帝、後重陽節登高的去處。園中奇石羅布,佳木蔥茏,其古柏籐蘿,皆數百年物,將花園點綴得情趣盎然。園內現存古樹160余株,散布園內各處,又放置各色山石盆景,千奇百怪。如绛雪軒前擺放的一段木化石做成的盆景,乍看似一段久經曝曬的朽木,敲之卻铿然有聲,確為石質,尤顯珍貴。園內甬路均以不同顏色的卵石精心鋪砌而成,組成900余幅不同的圖案,有人物、花卉、景物、戲劇、典故等,沿路觀賞,妙趣無窮。


建福宮花園內石棋桌


     建福宮西花園 

     建福宮西花園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位於故宮內廷西六宮的西北側,東為重華宮,南為建福宮,西、北兩面鄰接宮牆,其原址為明代的乾西四所、五所。因其主體建築為建福宮,故稱其為建福宮花園。又因該花園地處內廷西側,亦稱西花園,為帝後休憩、娛樂的場所。建福宮花園坐北朝南,東西長67米,南北長64米,占地面積3850平方米。以延春閣為中心,周圍散布有敬勝齋、碧琳館、凝晖堂等建築。它們大小不一,高低錯落,內以游廊相連,並配有山石樹木,虛實得當,堪稱融皇家園林與江南私家園林藝術特色於一體的佳作。而且它布局十分獨特,不像御花園、慈寧花園等故宮花園追求左右平衡對稱,因此在中國古代宮廷園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園內是一個以靜怡軒、慧曜樓一組建築為主體的院落,甚為封閉、安谧。西邊以延春閣為主體建築,倚宮牆建有吉雲樓、敬勝齋、碧琳館、妙蓮華室和凝晖堂。它們不僅以富華、艷麗的建築立面遮蔽了平直的宮牆,而且在一片樓宇、花廊縱橫的空間裡襯托出延春閣的高聳和宏偉。延春閣的南邊,疊石為山,巖洞磴道,幽邃曲折,古木叢篁中,饒有林岚佳趣。 

    建福宮西花園的建築形式,深得乾隆皇帝的喜愛,不僅為其作了大量詩賦,並將眾多自己喜愛的珍寶玩物存放此處,後來在決定興建乾隆花園時,還下令以建福宮花園作為藍本加以仿制。可惜在宣統皇帝溥儀搬出紫禁城的前夕,花園遭焚,僅剩下了蕙風亭和一片山石瓦礫。 


    慈寧宮花園 

    慈寧宮花園位於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南,始建於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後、皇太後及太妃嫔們游憩、禮佛之處。花園中原有臨溪觀、鹹若亭等建築,萬歷十一年(1583年)改名為臨溪亭、鹹若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進行大規模改建,此後雖“頗有更動”,但花園總的規模和布局始終沒有大的變化。 

    花園南北長約130m,東西寬50m,總占地面積6800㎡。園中僅有建築11座,占地不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集中於花園北部,南部則地勢平坦開闊,莳花種樹,疊石壘池,意在使太後、太妃嫔們不費跋涉之勞而得山林之趣。 

    花園入口攬勝門設在東牆,為一樸素的隨牆門。進門北望,主殿為鹹若館,面闊5間,前出抱廈,黃琉璃瓦頂。館前有花壇一座,東西兩側有寶相樓和吉雲樓,館後正北為慈蔭樓。三座樓形制相近,皆為兩層,覆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頂,成“凵”形環抱鹹若館。慈蔭樓底層東梢間開一小門,與慈寧宮前廣場相通。寶相樓和吉雲樓正南各有小院一座,名為含清齋、延壽堂,是乾隆皇帝侍奉皇太後湯藥之處,亦為苫次之所。院中主體建築為灰瓦三卷勾連搭卷棚頂,素雅新穎。 


     慈寧花銀杏樹 

     花園南部有一東西窄長的矩形水池,當中橫跨漢白玉石橋,橋上建亭一座,名曰臨溪亭,北與鹹若館相對。亭的東西兩側原有翠芳亭、綠雲亭,現為面闊5間的庑房各1座。花園的東南、西南兩隅原各有井亭1座,綠雲亭內流杯渠之水即從東南井內引出。臨溪亭南花壇,高1m,6.5m見方,須彌座式,與北花壇相對稱。再向南繞過太湖石疊山,即為花園的南入口。 

     慈寧宮花園由於受禮制、宗法、風水等多種因素制約,建築按照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安排,布局規整嚴謹卻略顯單調,主要依靠內部精巧的裝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種繁多的花木來烘托濃厚的園林氣氛。園中樹木以松柏為主,間有梧桐、銀杏、玉蘭、丁香,集中分布在鹹若館前和臨溪亭周圍,花壇中則密植牡丹、芍藥。其春華秋實,晨昏四季,各有不同的情趣。在禮制森嚴的紫禁城中,慈寧宮花園是唯一能令前代後妃們尋得心靈慰藉的輕松所在。

契尚亭內流杯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