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車游沙田 訪尋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0:56:17   編輯:古建園林
圖:丁新豹與二十位“新閱會”會員踏單車游沙田及講解曾大屋歷史後合影\大公報記者林巧茹攝
沙田地區古時稱為瀝源,十六世紀時已有大家族在此建立圍村和廟宇,燈火繁盛。現今,沙田已是高樓林立、行人熙攘的新市鎮,容易讓人遺忘蘊藏於沙田已久的歷史建築和文人足跡。\大公報記者 林巧茹
“兩個辘漫游書世界”文化導賞團十月二十四日舉行,二十位“新閱會”會員踏單車游沙田,並邀來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帶領大家尋找經歷過時代變遷的新城舊貌。
積存圍 侯王宮
詩人余光中於其散文集《沙田山區》第一篇章敘述道:“書齋外面是陽台,陽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灣,山是青郁郁的連環……一覽不盡的青山綠水,馬遠夏圭的長幅橫波,任風吹,任鷹飛……”他以詩人的視覺來審視世界。在他筆下,當年的沙田沒有高樓、行人,也沒有繁雜和喧囂,有的只是山、海、風,明媚的朝日和變幻多姿的晚霞。
沙田是一九八○年代才發展的新衛星城市,在密集的住宅樓房旁仍有歷史建築。如積存圍(又名大圍村)。丁新豹說:“‘積存’是行善積德和存仁愛之心的意思。”當中以韋氏成員最多,故此圍內只有韋氏建立祠堂。相傳,圍內的韋氏族人,是漢高祖時韓信的後人,因當時避呂後滅族,故後人取“韓”之一半為“韋”,輾轉聚居南方各地。
他續稱:沙田原稱瀝源,瀝源這個名字的來源是城門河清澈的河水。不少村落自古以來已於城門河河邊的淺灘發展。他闡釋道:“一六八八年編制的《新安縣誌》已有提及瀝源村。其後,於嘉慶年間編制的《新安縣誌》也有提及積存圍和田心村等,可見該村歷史發展悠久。”至今積存圍尚存圍門和侯王宮,是昔日圍村風貌碩果僅存的遺跡。侯王宮早期俨然是積存圍的村公所,凡村中大小爭執都在侯王宮處理。
曾大屋 客家村
由清朝大官曾貫萬興建的客家圍村曾大屋,是此行的另一重點。客家人並不是中國南方的土著,他們原本是北方漢人,歷史上漢民族為逃避戰亂、饑荒和政治不安而發生了幾次的大遷徙,他們通常是以糧產豐富的中國南部為目的地,例如福建。然後和當地山區少數民族相處融洽,故受山上民族特性影響,而變得特別勤勞和堅忍簡樸。
身為客家人的丁新豹介紹:“曾貫萬清朝時從五華(粵北)遷來沙田。他於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後來致富,便於沙田買地,於一八四八年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並命名為‘一貫世居’,意為世世代代居於此。”
曾大屋歷時二十年才建成,是一個圍成長方形的五華客家傳統式圍村建築。大宅內部分為三堂四橫,上下左右相連,每進之間以小巷或天井相隔,縱橫交錯而互通。圍牆採用了花崗巖,而四角均築有碉堡和瞭望台,用以對付盜賊的侵襲。
文史哲相通,中文大學教授黃坤堯在《書緣》一書這樣說:“沙田本來就是人文會聚之區,尤以中大成立以後,文人學者絡繹於道,很自然的就跟文學扯上了深一層的關系。而一九八一年,余光中將一些與中大風光人物有關的文章輯為《文學的沙田》一書,於是‘沙田文學’之名,不胫而走。”
看見現在高樓林立的沙田和大圍隱藏?鮮為人知的歷史建築,在新顏舊貌中,細閱新界發展史和感受余光中筆下那詩化得只有夕陽和晚霞的沙田山居,文學與歷史,讓人找回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該活動由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舉辦。
(來源: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