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黃林古村
日期:2016/12/14 17:43:36   編輯:古建園林 古村落是散落在民間的古建築瑰寶,瑞安的民居古村落保存甚少,它們大都依山而居、景色秀麗。湖嶺鎮桂峰的黃林古村便是其中的代表。黃林村現有200多間晚清時期修建的老房子,是我市擁有古建築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村莊。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黃林三條嶺,條條通天頂”。過去進入黃林村都要翻山越嶺,以致該村至今還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方式。
但是近十幾年來,這些古老的房子除了因年久失修出現不同程度坍塌外,還有些被人為地拆掉建新房。在古香古色的老房子間冒出幾幢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建築,顯得有點不倫不類。曾經到黃林村考察過的澳大利亞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楊美慧教授表示,這些古建築屬於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一旦遭到破壞,就不可恢復。
世外桃源隱藏深山
黃林村隱在號稱“東瓯第一山”的金雞山東側半山腰深處,平均海拔300米,北依青田縣仁莊鎮,南接湖嶺鎮六科村,東為奇雲山山脈。這裡民風淳樸,環境清幽,被稱為瑞安的“香格裡拉”。
據史料記載,該村始建於元大德八年(1304年),至今有700多年的歷史,傳說第一代村民從青田縣黃硯遷入。據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統計,該村有村民215戶共828人,其中低收入農戶40戶102人,外出務工86戶共317人。
掩映在竹叢山林之中的黃林村,方圓不過1平方公裡,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地分布著68幢289間青瓦石牆的晚清民居建築,大部分為兩層木樓,它們絕大多數坐北朝南,層層疊疊,最大的十開間聯體。這些見證了百年風雨滄桑的老房子,基本上都采用原木、黃泥和石塊建造,雖然外形顯得有些蒼老,但多數仍然壯實牢固,只有少數幾間搖搖欲墜,亟待修繕。
這些憑借著自然山水,追求建築與自然環境高度和諧的古建築,宣示了黃林村獨特而優美的自然景觀。該村村間道路由石頭鋪設而成,與村中的古建築相互輝映,村前村後茂林修竹,俨然一幅“屋在林中,林在屋外”的中國山水畫。
村的後山有一條逶迤而下的溪流,是飛雲江重要支流三十三溪的源頭。在這條支流之中,逐級鑲嵌著大洋潭、姑娘潭、神龜潭、谷皮潭、酒缸潭等10多個綠幽幽的深潭,其中7個個體較大而且很有個性特征,好像北斗星散布於山谷之中,所以得名“七星潭”。七潭連珠,潭底有五彩巖石,碧水覆蓋,被譽為“小九寨溝”。
清清的溪流從樹根邊穿過,不經意停頓,形成綠幽幽的深潭;一架鐵橋連接著溪的兩岸,橋的兩頭各連著一座修建於清代的小廟,其一為楊府廟,其二為太陽廟。相傳古時有郡守聽聞在這裡求雨十分靈驗,每逢當地大旱,便會派遣官員不遠百裡,跋山涉水來此祈雨。此外,村中至今還流傳著《楊六郎飲馬》、《花和尚藏姑娘》等民間故事。
每幢老屋都是歷史
記者走進黃林古村,就像走進一座用石頭砌起來的村子,古樸而厚重。村中的老房子由碎石和青瓦石堆砌而成,連房子的基腳、牆壁以及村中的小道都是用石頭鋪成的。村支書吳正光說,公路沒開通前,出山挑磚,一天只能走一個來回。所以以前建房只能就地取材,從河坎子裡、從群山間取石頭建房子,這樣的辦法一直沿用至今,於是就有了這座石頭砌成的村子。“只因深藏大山人未知,黃林就像一塊璞玉,沒有任何開發的痕跡。”吳正光說。
在黃林村找不到一間小賣部,幾乎沒有一點商業氣息,村民買東西都要下山。“黃林三條嶺,條條通天頂。”這句話足以顯示黃林村的偏僻。吳正光說:“通村公路沒修時,村民要買菜、生活用品,都是合起來讓一個人下山去買。山路非常不好走,如果遇到雨天,還有可能滑倒。2008年,通村公路修好後,湖嶺到黃林通了班車,一天兩趟,村民買東西就方便很多了。”
隨著公路的開通,來黃林游玩的旅客日漸增多,為了解決游客的吃飯問題,村裡開辦了農家樂。雖然開辦了農家樂,但是一點也沒有改變黃林的原始生活狀態。食材都產自黃林本地,所有菜品都是由當地村婦親手燒制,保留黃林村飲食的特色。
今年77歲的吳寶斌是黃林村目前惟一一位抽旱煙的老人。吳寶斌家的房子是兩間兩層的土樓。家裡的地面是用泥土鋪成的,經過近百年的踩踏,地面變得既結實又凹凸不平,這與其說是踩出來的,還不如說是歷史留下的痕跡。
吳寶斌老人是個老“煙槍”,16歲就開始抽旱煙。老人說,以前村裡抽旱煙的人很多,種煙絲的人也比較多。現在村裡只剩下他一人還在抽旱煙。
吳寶斌老人的旱煙桿是自己制作的。它是采用長約40厘米、直徑為1厘米的帶根竹桐制成,然後打通竹節和在竹根部挖一個小洞就可以使用了。由於經常使用,煙桿表面已變得非常光滑,像一件玉制的藝術品。它雖然沒有煙斗那樣高雅,但是是一部黃林煙民吸煙史的史書。
正是因為村中至今保留著“原汁原味”的農耕生活狀態,很多游客都非常願意來觀光、游玩。記者在村中采訪時碰到來自市區的黃晨野,他說:“這次我帶著孩子來游玩,目的就是讓他們感受過去農耕生活的狀態。這些老房子和原始的農耕生活狀態千萬別破壞掉,這些都是無形資產。”
未來藍圖無限美好
如此優異的資源禀賦,如何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眼下黃林村保護古建築、開發七星潭、發展生態農業游的關鍵所在。作為溫州市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在瑞安的試點村,黃林村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定位為“保留原有農耕生活狀態的同時,大力發展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其具體設想是,一方面要大力保護古村落,秉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投入專項資金來修繕古建築,特別是要與時間賽跑搶修一些損壞嚴重的古建築。另一方面,積極開發七星潭景區和創建種養業基地,爭取用兩年時間完成建設七星潭景區游步道3公裡,中華土蜂養殖150箱,稻田養魚100畝,高山蔬菜基地100畝,並建成1家大型示范性農家樂和若干家小型農家樂。
“光是看古老的屋子,很多人會覺得沒什麼意思,如果以古屋為切入點,發展有黃林特色的農耕文化產業,看完了古建築,還可以了解這些古建築的來龍去脈和其所反映的當時的農耕場景,另外再配套搞一個生態農業旅游,干干農家活吃吃農家飯,這樣可能會更吸引人。”吳正光認為,黃林地理位置偏僻,與周邊其他的旅游景點難以形成一個整體。如果單是一個古村,可能很難吸引游客,特別是一些有一定規模的旅行社前來。如果能通過開發其他旅游資源,讓游客來了之後能夠呆上一天,這對於黃林發展旅游業是一個很好的促進。
設想總是美好的,吳正光在談到未來時說:“黃林村這些古建築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經過合理規劃、開發後,單吸引我市市民前來游玩,那效益就已經很可觀。”
展望未來,夢想固然絢麗奪目,回到現實,處境卻非常艱難。2008年,六科至黃林的通村公路建成通車後,很多人開始把目光投向了黃林。但是部分村民意識薄弱、資金嚴重缺乏等現實問題,讓黃林的開發計劃寸步難行。
推薦閱讀:
特色民居要不要開發 上海老弄堂如何保護?
新疆八卦城:在文化融合中探索名城保護之路
打開“老西門”看看上海舊市井
無錫古老建築保護和拆遷間的尴尬角力
推薦閱讀:
特色民居要不要開發 上海老弄堂如何保護?
新疆八卦城:在文化融合中探索名城保護之路
打開“老西門”看看上海舊市井
無錫古老建築保護和拆遷間的尴尬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