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村
日期:2016/12/14 17:47:06   編輯:古建園林 龍川胡氏宗祠位於現績溪縣瀛洲鄉坑口(龍川)村。績溪古屬徽州,文風鼎盛,宗祠建築遍布。龍川胡氏宗祠建於明代嘉靖25年(1547年),清光緒4年(1878年)重修。宗祠坐北朝南,前後3進,占地總面積1271平方米,以山帶水,氣勢飛動。祠內裝飾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類木雕為最,有“徽派木雕藝術寶庫”之稱。龍川在明代曾出過兩任六部尚書,也是胡錦濤的故鄉,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關專家贊譽它是中國古祠一絕。龍川胡氏宗祠位於古徽州的發跡地——績溪。為明代戶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清朝紅頂商人胡光镛的族祠。此外,績溪還是近代學者胡適、原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家鄉。
據歷史記載,龍川是坑口村的古稱。村前有龍須山,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古稱龍川。後人認為小溪(又稱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龍可以暢溪,故改為坑口。這個傳說至今仍在百姓中流傳。龍川胡氏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年間大修。坐北朝南,前後三進,由影壁、平台、門樓、庭院、廊庑、尚堂、廂房、寢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組成。宗祠采用中軸線東西對稱布局的建築手法。令人有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之感。
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統宗,維護宗族的建宗法制的產物。對現今說已失去它的作用和意義,但它的木雕藝術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作為歷史文物來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觀賞價值。尤其是它的木刻花雕獨樹一幟,形成自有的藝術風格,可謂木雕藝術的一顆“明珠”,“古祠一絕”的含義也就在其中。
龍川胡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後三進,建築面積為1146平方米。祠前是一個約100平方米的廣場。房屋場基和廣場的場地、階揮、欄桿全用清一色的花崗石砌成。前進是座22米寬的高大門樓,門樓前後兩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結構嚴謹,布局勻稱。方梁梁面雕刻精致圖案,中間前一根為“九獅滾球遍地錦”,後一根是“九龍戲珠滿天星”。兩旁木梁雕刻均為戲文人物。門樓後面為天井,也是用花崗石鋪成。20根石柱同20根月梁銜接,排列在天井四周,擎起東西兩廊和前中兩進的南北房檐。過天井是中進,為祠堂正廳。由14根圍粗達166厘米的銀杏樹圓柱架著大小19根冬瓜梁構成。每根屋梁兩端皆配有橢圓形梁托,梁托上雕有彩雲、飄帶,中間分別樓成龍、鳳、獅、虎。梁間懸掛層層雲朵,楔上鑲嵌片片花雕,連梁鉤(掛燈用)都襯以刻有蟋龍、孔雀、水仙花、萬年青等動植物形象的鉤托。正廳兩側各為高達丈余的落地窗門,每扇窗上截有镂空花格,下截是平板花雕,內容以荷為主體,間以水禽。正廳上首也是一排落地窗門,花雕畫面以鹿為中心,襯以山光水色,竹木花草。後進是寢室,上下兩檔,中隔一個狹長的天井。寢室窗門雕刻的全是花瓶,采用浮雕和淺刻技法。窗門中間的小片花板上,分別樓刻著八仙道具、文房四寶、書案畫卷、圓椅條桌等,小巧玲珑,立體感強。1988年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的木雕基本分布門樓、正廳落地窗門、梁勾梁托和後進窗門等4大部門,均以龍鳳吉祥、歷史戲文、山水花鳥、優美境地等畫面為立意構圖。花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線刻相結合的技藝手法,圖案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高大門樓的雕刻是以歷史戲文和龍獅相舞為主體的圖案構成。門樓22米寬斗拱承挑屋檐、翹首騰空。門樓前後兩間各有6根石柱、5根月梁和方梁,結構嚴密,布局勻稱。方梁梁面雕刻“九獅滾球遍地錦”、“九龍戲珠滿天星”的精致圖案;兩旁則是內容各異的歷史戲文,文武百官,聚集一堂,三軍聽令,躍馬橫刀,一幅幅鏖戰沙場的畫面展現眼前,儀門上彩繪尉遲恭、秦叔寶兩門神把守大門,兩旁石鼓相依,大獅對峙。
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作為古代民間建築專家的傑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選址之用心,設計之巧妙,規模之恢宏,構建之缜密,用工之精細,含意之深邃,有些宗祠建築具有“天人合一”、人文與生態和諧統一之功,至今仍然是值得稱道的。
宗祠的實用功能本來是祭祀場所,但績溪諸多宗祠同時又是藝術品。一幢幢古宗祠都有值得你鑒賞、品味的高雅的建築技藝,精工的雕刻藝術,上乘的書法珍品,寓意深刻的文學典故等等,看了令人遐思萬千、感歎不已。它比起在全國已經炒作得甚是熱門的一些民間建築來,不僅毫不遜色,而且有的還略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