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廣東羅浮山下600年古村落

廣東羅浮山下600年古村落

日期:2016/12/14 17:52:50      編輯:古建園林

山下村正申報“廣東省古村落”

山下村正申報“廣東省古村落”

護村河

護村河

古巷

古巷

    因為坐落在羅浮山下正南面,距羅浮山不過10分鐘車程,這個古村就叫山下村。遠望去,古圍村形如一片荷葉漂浮於水中,又似一只萬年巨龜匍匐於地上,相連的三口蓮塘如同護城河,是巨龜的四肢,而古村建在的平地就是巨龜的殼。8月1日,記者跟隨“廣東省古村落”專家考評組一行,來到博羅縣福田鎮山下村,探訪這座有著600余年歷史的古村落。

    三口蓮塘相連如同護城河

    盛夏酷暑,走近山下古村,燥熱之情漸減,應該說要歸功於古村落周邊的蓮塘了。三口蓮塘首尾相連,如同護城河般緊緊地環護著這座古老的村莊,也成為這個古村的一大奇觀。

    據記載,山下古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占地1.5萬平方米,有各式青磚瓦房400多間,是一個集明、清、民國時期建築文化於一體的稀缺古建築群體,至今已有600余年歷史。在惠州這樣一個客家話環境裡,獨此一村人講白話,屬廣府粵系方言的典型代表。

    山下村人全部姓葉,據葉氏族譜記載,山下村開村基祖為葉近愚,於明嘉靖年間由東莞橫瀝村尾(老洋平)遷到這裡。他們世代繁衍,歷經數百年滄桑,從當年的兄弟3人發展到現在2000多人的龐大葉氏家族。

    山下小學校長葉永根是葉氏83世孫,他告訴記者,以前繞村而修的三口蓮塘種滿了蓮花,古村素有“蓮藕之鄉”的美譽。盛夏季節,大片大片的蓮葉連在一起如同一把綠色巨傘鋪在地面,微風拂過,蓮葉隨風舞動,頗為壯觀。山下古村也曾是有名的“甘蔗之鄉”。鼎盛時期,村裡就有9座土糖寮搾甘蔗汁、煮糖供應四方。

    更重要的是,在歷代戰亂時期,這些蓮塘可以防兵賊。據稱,當時村民為防范外侵勢力,在村口的大門樓中安裝了一副重達1400斤的大鐵門。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天100多個日本鬼子想進村掃蕩,他們集中火力猛攻,終因蓮塘深和鐵門牢固無法攻入而草草收兵。

    記者看到,蓮塘邊十幾米高的青磚牆上,還清晰地留下了當年日本鬼子用槍打下的累累彈痕。如今,1400斤的大鐵門(1958年公社化大煉鋼時期被拆)已不存在,好在刻著“泰圍”字樣的大門還清晰可見。

    小巷錯落撲朔迷離

    進村之前,專家就提醒記者,“得跟緊點,小心在裡面迷路了。”果真所言不虛,走進山下古村落,只見鱗次栉比的清一色青磚瓦房中,分布著十多條整齊潔淨的小巷,古巷深而窄,大小、長短不一,縱橫交錯,巷中有巷,撲朔迷離,最長的環村小巷約500余米,最短的巷子只有數米。10多個人的隊伍在古巷裡轉悠,一轉身就是另一個世界,回頭找不到同伴了,幸好古巷安靜,可以彼此出聲呼應。

    古村占地面積為1萬余平方米,有各式青磚瓦房400余間,房屋的建築模式和普通的客家圍屋相似,部分房屋為三進上下兩個露天天井,天井兩側分左右廂房。也有的房屋為獨門獨戶,分排有序而建。

    葉氏宗祠就坐落在村中央一塊寬闊的院地裡,是古村保存得較為完好的建築之一。宗祠始建於明末,坐東北向西南,占地約300平方米,三間三進。宗祠主體建築為硬山頂,镬耳山牆,青磚牆身,花崗巖牆基,磚木結構、木梁架。頭進正脊為龍船脊、辘筒瓦滴水剪邊。正門鑲嵌石匾,原有陽刻“葉氏宗祠”四字,“文革”時已毀。中堂為人字山牆,龍船脊,陰陽瓦滴水剪邊,堂內設屏門。上堂為硬山頂,镬耳山牆,供村人進香的香爐、案台依然保存,葉氏家族大凡祭祖、祈福、婚嫁、集會均在這裡舉行。

    隨行的專家稱,這種由镬耳山牆和人字山牆相合的建築,比較罕見,而且斗拱、木雕、石雕、壁畫、灰塑細膩精湛,對研究當地古代建築和村民生活有較高的價值。

    山下村的老支書告訴記者,葉氏宗祠如今還是古村最熱鬧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四,村民都在這裡舉行“上燈”儀式:當天,族中“添新丁”的人家都會趕在凌晨前准備好燈,到宗祠上香祈福,祭祖、鳴炮、上燈,族長將新生兒載入族譜。隨即,燈主在祖祠門外備好豐盛的酒菜,接待親朋好友。“燈”是“丁”的諧音,燈燈相續象征著宗族繁衍的延綿不絕。

    百子鎖閘訴說古老民俗

    宗祠左側10多米,即是廳下,堂號名“衍慶堂”,“衍慶堂”拱形正門上方有一塊長約1米的麻石攔住,顯得格外突出,當地人稱“百子鎖閘”。據稱,廳下建立之初,並不能直進直出的,祭祖或辦事的村民必須繞過正門裡邊左右兩側的居民樓(現大部分已倒塌),呈“鎖”字形前進方能到達“衍慶堂”大門。

    古村的老書記葉海連解釋說,由於“衍慶堂”坐東北向西南,氣勢過於磅礴,風煞太大,不利於葉氏子孫繁衍生息,因此村民特意請來風水先生設計“百子鎖閘”,藉此來確保古村人丁旺盛。規定,在村裡無300男丁之前,任何人不得拆除“百子鎖閘”,不然將阻礙葉氏子孫開枝散葉;一旦葉氏男丁超過300,必須移走“百子鎖閘”,否則將影響古村的風水命脈。就這樣,在男丁人數達到300人時,遵從老祖宗的遺訓,村長帶領十幾個青壯年來到“衍慶堂”大門,准備拆除“百子鎖閘”。奇怪的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又是拉,又是拽,甚至用松樹猛撞,“百子鎖閘”依然紋絲不動,只好不了了之了,“百子鎖閘”因而得以幸存。

    葉海連說,村裡還有正月初七酬酒的習俗,每年年初七,村中當年添丁的人家,在“衍慶堂”設宴,村中所有60歲以上的老人均可參與免費聚餐,用餐及活動所需經費由當年出生男丁的“燈頭公”共同分攤,不夠的由公家補貼。村裡年紀最大的老人會給新生兒派發紅包,祈禱小孩身體健康,快高長大。

    出得山下村,專家組一行又將奔赴湖鎮,繼續古村落的考察。據稱,包括山下村在內,博羅縣有6個村正在申報“廣東省古村落”。博羅縣則期望,通過申報“廣東省古村落”,喚醒民眾對古城、古村、古文化民俗的重視,並對其進行有保護的開發。

推薦閱讀:

貴州青巖古鎮

桐鄉不能少的傳統村落

武陵山區湖南邊城鎮簡介

鳳凰古城:水碧山青美如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