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涉縣偏城山寨式古建群劉家寨

涉縣偏城山寨式古建群劉家寨

日期:2016/12/14 17:12:40      編輯:古建園林

 

   徜徉於寨中的大院深巷,官宅民居,讓人仿佛穿越到一個遙遠時代的幽深空間,或隱或現地看到800年前的生活場景。隨行的向導劉棟,是劉家寨第二十代傳人,他告訴我們,偏城劉家,是聞名黎、涉兩縣的大戶人家。在金末元初和清中晚期,曾兩度輝煌,出過金崇州太守、元奉國上將軍涉縣左副元帥劉震和清武功將軍劉道泰、武進士昭武都尉劉榕這樣的歷史人物。寨子可能由劉震始建,發展到第十五代劉道泰時,劉姓家族達到鼎盛,而劉道泰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劉家寨的創始人。 


    獨具風格的山間城堡

    劉家寨地處晉冀兩省的交界地帶,位於涉縣西北部距縣城60裡的偏城鎮偏城村。

    古山寨建在一處方整的高崗之上,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寨牆周長約471米,占地面積16600平方米。現存建築80%以上為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建造,全部是磚石土木結構,寨內有七門圪廊、四十八個分院,每個分院是北方少有的典型的寨子式建築,有純木刻成的明樓院,中、歐結合的進士院,四根巨大青石撐屋的石柱院,均依山而建。其中“將軍第”、“進士府”等古建築仍然十分威嚴。

    古寨四周用石頭築成高達10米的寨牆,僅留東南北三門樓,圈成了易守難攻的小山寨。為何僅留東南北三門樓出入?其中緣由,與“五行八卦”有關。此寨修建於明代,寨中建築大量采用木料,而明代盛行道教,認為北門屬水,水生木;南門屬火,木生火;東門屬木,木木相幫;西門屬金,金克木,故而不留西門。三門均為兩層閣樓,下層均為石拱券。北門為玉皇閣,專供有身份的人出入;一般人從東門文昌閣下行走;而作為被雇傭者的下人,只能繞彎從奶奶閣下的南門過往。

    走進寨子,老屋新房混存,寨中道路布置整齊,以南北兩條為主,東西多成“丁”字形,采用青石鋪築。山寨的建設者將寨中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相交的主要道路在交匯處做了放大處理,形成一個小型的山寨中心廣場。逢年過節在此開展諸如耍拳,舞龍,秧歌等文藝活動,豐富了寨中居民的文化生活。



    劉家寨中的院子大小、風格各異。“將軍第”和“進士府”最為威嚴。均是串聯式的一進三院,依山而建,前後落差有9米之高。可以從一條50米長的甬道走向二門,路兩側各有兩層配房,進二門是一座左右對稱的廳堂,堂內套間,約五十米深,木雕窗棂,石刻柱頂。穿過廳堂,上三階,又進一四合庭院,正中是正堂大廳。

    寨中沿街門樓,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的中國古典建築中又融有西方建築符號(如尖券、山花等),建築藝術渾然一體。大門兩側的門楣多為青石,並雕刻楹聯。高大的門樓,高高的台階,台階多為青石鋪就,且底層台階下設排水道,門前有上馬石、拴馬石。屋頂為坡屋頂,出飛檐,圓椽,方磚蓋瓦,屋頂壓背,兩端出獸,房基為石砌至窗台下,牆體為冬暖夏涼的土坯牆,梁下設磚柱或木柱支承成框架結構,有“牆倒屋不倒之稱”。

    雕刻和彩繪是古寨的主要裝飾手段,木雕裝飾和彩繪主要集中在屋檐處木構件、窗棂、屋門、隔扇、屏風、梁、柱等處;石雕和磚雕主要出現在門樓、屋角裝飾、窗台、照壁、柱基、門墩、匾額、石楹聯等處。主人愛好不同,各家雕繪雖各有形似,卻也各不相同,上馬石有獅頭、龍頭、麒麟頭,柱礎有虎頭、獅頭、楹聯有寫字、山水人物、萬劍畫等,屋角雕刻太極圖案及“壽、福、祿、祯、祥”等字,取吉祥之意,且寫法各異僅“壽”字寫法就有30多種。

    劉家第十九代傳人,如今已70多歲的劉森林,於1983年7月正式成為劉家寨的文保員,肩負起了文物保護的職責,並號召寨內住戶共同維護現有建築。近年來,一些住戶在外面蓋了新房陸續搬走,然而,老人們都選擇留了下來,和劉家傳人一起守護這些宅子。在老劉心中,劉家寨是獨一無二的,寨子日漸引起人們的關注,老劉驕傲地笑著,家族的榮耀和文保員的職責將會使他一如既往地做好劉家寨的守護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