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的書法藝術
日期:2016/12/14 19:12:54   編輯:古建園林人文荟萃、風物清嘉的蘇州,是我國古典園林的萌發地之一,是江南文化中心,素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之稱。蘇州園林受中國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影響,形成精巧、淡雅、自由的風格,創造出令人神往、美輪美奂的空間,體現了意的優雅和景的深邃。
在園林中,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書法、匾聯,並不僅僅作為一種裝飾、陪襯出現,而是對造園藝術在更高層次上的無形滲透,是建築及環境的“詩化”、“心靈化”,是不可或缺的。正如《紅樓夢》中賈政所言:“若干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本文僅就書法藝術與人、時空、意境等方面的關系進行分析。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園林意境的感知,必須是園林環境所具有的高品位打動了人的心靈,引發出人的深思、聯想、寄情、比興,把屬於審美意識的主客觀對象聯系起來,情景交融,物我共化。因此,造園要由有修養、有文化的人完成。實際上,造園者大多屬於有才能得不到發揮,便以縱情放浪、玩世不恭的態度來反抗其束縛的人。
“越名教而任自然”,在欣賞山水花木的同時,調節心理狀態,逸居樂道,寄情山水,傲王侯,輕功名,物我同一,主客相契,形成“難得糊塗”的境界。因此,他們在園林設計、園名、景名中傾注自己的心血,體現自己的學識,映射其內涵和意蘊,讓人觀後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如蘇州網師園的“漁隱”,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留園的“長留天地間”,退思園的“清風明月不須一錢買”等,充分表明他們超脫功利、倫理、政治上的束縛,一洗塵俗,與宇宙同在的精神狀態。這些千古絕唱穿越時空,滋潤著我們的情感,沐浴著我們的心靈。
蘇州園林以其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豐富著人類藝術文化的寶庫,利用“多方勝境,咫尺山林”營造出“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自然山水家園。但由於園林多處於市井,空間不是很大,為了形成無限的空間意識,多以寫意化的造景手段,利用借景、框景、對景、空間滲透等方法來增加空間層次感,以達到“芥子納須彌”的空間環境。
“纖余委曲,若不可測”的蘇州園林,正是符合了此種造園的特點,在流轉往復、回環無窮中創造出一種超逸、空靈而隽永的空間文化。它強調時間與空間的融合,強調有限空間與無限空間的互相流動、滲透。
“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的“懷雲亭”,靜寂的小亭將變幻多端的天空擁在其中,馬上會使游客覺得其空間無限,生命無窮。正如莊子所言:“吾以天地為棺椁,以明月為連璧,以星辰為赍送。”又如滄浪亭,有對聯曰“千朵紅蓮三尺水,一彎明月半亭風”,把游客帶入“真境逼而神境生”、“實景清而空景現”的狀態。見景見趣,如詩如畫。
空間序列組織是關系到園林的整體結構和布局的全局性問題。有人把其比喻成山水長卷畫,主要是它具有多空間、多視點和連續性等特點。而書法匾聯不僅豐富了建築的裝飾語言,又在暗示空間序列、韻境點景方面功不可沒。它們既形成了視覺中心,又在意趣上加強其領域感和向心力,形成一個個既有分隔又有聯系的空間序列。
如蘇州拙政園,初到園門,即見腰門匾額上書“拙政園”三字,表明園主王獻臣因仕途不得志,隱退蘇州,借西晉潘岳《閒居賦》中“庶浮雲之志,築室種樹,逍遙自得——此亦拙者為政也”表明心志,觀此三字,立刻把游客的心吊了起來。進入園中,見“入勝”、“通幽”,既清楚預示著空間的高潮,又充分體現了造園者的自信與潇灑,使游客情緒大振。
待入及“蘭雪堂”、“秫香館”、“天泉亭”、“荷風四面亭”等無不清晰明朗地道出景點的特點以及蘊涵園主那種靜穆、飄逸的心態。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衡量園林藝術格調高低的尺度。中國文人畫十分強調“意存筆先,畫盡意在”、“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境界。概括說,意境是文藝創作中藝術追求的極致,在建築領域中是一種理想的藝術境界。“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蘇州園林,以其飄逸潇灑、空靈婉約的氣質讓人沉醉,給人歡樂,而最具詩意的書法匾聯又給“身臨其境”的氛圍作了淋漓盡致的表達。瓊樓玉宇、靈池瑤台,是古人對神仙般生活的一種向往,是一種怡情悅性的審美體驗。
文人墨客長期過著隱居生活,孤芳自賞,同花草樹木、明月天地同宿同生,樂在其中,心靜恬適,超然物外,自然就有了一種飄飄若仙的感覺。於是,就有了“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的“臥雲室”(獅子林);就有了“飲澗鹿喧雙瀑水,上樓僧踏一梯雲”的“梯雲室”(網師園);就有了“香雲遍山起,花雨以天來”的“花雨亭”(虎丘)。一切的一切,猶如莊子夢蝶,忘卻了一切凡俗的巧作機心,自由而恬淡。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是道家所崇尚的。而純淨、內斂是蘇州園林空間意境之一。園林建築多為灰瓦白牆的冷色調,形成一幅幅“粉牆為紙,樹為繪”的淡逸清新的水墨畫。
園林不論風雨晦陰、春夏秋冬,處處呈現出虛靜的氛圍。而水的安逸寧靜、游魚歷歷,又恰好與其融為一體,在靜中溢“動”,形成奇妙的視聽空間。蘇州拙政園的“留聽閣”依水而建,“留聽”二字取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霞飛晚,留待殘荷聽雨聲”。在蕭瑟的秋日,如絲的秋雨撞擊著枯荷竹葉,淋淋瀝瀝,似“大珠小珠落玉盤”這美妙的景致,如果沒有“留聽”二字,怎可能產生階前聽雨、月移花影、聽香品顏等身臨其境的感覺?
蘇州園林之美,不僅在於亭台樓閣、樹木花草,而在於它整體空間的意象和內涵,而書法匾聯又恰如其分地“錦上添花”,共同形成鮮明的、具有強烈文化意味的民族特色。讓我們隨著時代的變革發揚光大,創造出更適合現代人心理空間的園林藝術。
獅子林內“燕譽堂”(上匾額為清畢诒策書)
拙政園內“與誰同坐軒”
(上扇形隸書額為清姚孟起書,下隸書聯為清何紹基書)
寒山寺內近代張繼(1882--1947年)書唐代張繼(天寶年間進士)《楓橋夜泊》詩碑
留園內二王法帖書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