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崇仁千年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4 17:42:55   編輯:古建園林 白牆、黑瓦、青石板路,是明清時期典型的江南村落樣式。隨著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這樣的古建築越來越少,而嵊州市崇仁鎮的中心地帶卻依然保留著一片古建築群。
走進崇仁古建築群,沒有現代化的商業嘈雜,只有一份凝固了的寧靜。然而,這份寧靜不僅來自古建築的歷史,也來自老台門裡的住戶陸續搬走後的沉默。這批建築群雖是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但目前其保護的力量依靠原來的住戶。
隨著住戶的陸續離開,已有部分老房子坍塌,政府部門由於經費不足對老房子的維護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發展旅游業,讓商業化的運作帶給古建築一絲生機,這似乎成了古村落能繼續存留下來的唯一出路。
崇仁旺族裘氏玉山公
崇仁古建築群建於宋代慶歷年間,至今已有970多年的歷史,崇仁二字來自裘氏家族的家風“崇尚仁義”,而裘氏作為崇仁的創始家族,也是能人輩出,其中康熙年間的裘佩錫就是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
裘佩錫是裘氏的第19代,生於康熙年間,字佩錫號玉山,他的出身並不富裕,但他及其子孫則成為崇仁裘氏的首富,依靠的是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誠心待人的熱情。
當時,裘佩錫雖出生在“唯有讀書高”的封建時代,但家學淵源的他卻沒有沿著先祖所走過的功名仕途繼續攀登,而最終選擇了經商。
由於父親不同意他經商,裘佩錫就跟人借了4個銀元做起了白術生意。他將白術買進,再運到紹興等地銷售。一次,白術滯銷,有一個湖南人找到裘佩錫,向他購買一批白術,還要他一同押貨到湖南。貨到湖南後,對方詐稱銀子不夠,想用蓮子抵款。身在異鄉,又考慮到蓮子在上海銷路不錯,裘佩錫就接受了湖南人的蓮子以低廉的價格抵貨款。沒想到這批蓮子在上海賣得火爆。裘佩錫開始在上海做起了蓮子生意,8年間因為誠實守信、價格公道,生意盈門,逐漸成為崇仁首富。
發家以後的裘佩錫一方面體恤民情,如乾隆一十二年,嵊縣大旱,他出資煮粥解救難民;看到嵊西門外有一座無名冢,他出錢為無錢安葬的人購買棺木。另一方面,他置地、建造台門。他有五個兒子六個女兒,就先後為五個兒子建造了主體相對獨立而又能上下通連的五個台門,且建材和雕飾都考究精美,一方面顯示了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也寄托了一位父親對子孫後代能夠世代團圓、和睦相處的心願。
古鎮的中心玉山公祠
乾隆五十六年,是裘佩錫過世後的第3年,他兒子們以先父的號為名建造了玉山公祠。作為對玉山公的景仰和緬懷,玉山公祠的地理位置處在崇仁鎮古建築群的中心部位,其建築規模和檔次,都為當時崇仁鎮建築群中的魁首,是當年裘氏家族財力和勢力的體現,也是當時最高建築技能和智慧結合的產物。
玉山公祠坐北朝南,建築面積948平方米,主體建築都分布在縱軸線上,自南至北依次為屏風牆、門廳、戲台、正大殿、後廳。門廳和正大殿之間的兩側走廊上方,建有廂房,東西北三面築有圍牆,整座建築是一個封閉狀的四合院。
在公祠裡,還有一個戲台。戲台背靠門廳,面朝正大殿,這樣的設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祖宗為敬、神靈為上思想的一個物化體現,昭示著當時以倫理常綱為核心內容的宗法文化。戲台呈正方形,面積在16平方米左右,石質台柱。戲台藻井(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呈八角形,分上下兩層。下層有16組斗拱(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一種裝飾),每層斗拱向中間出跳,每組斗拱都精雕細琢,秀美異常。上層則有八仙圖,線條流暢,如八仙騰雲駕霧。
在這個戲台上,越劇表演藝術家傅全香、袁雪芬,著名越劇藝人周寶奎、筱丹桂、張茵等都曾在此登台演出,使這裡成為越劇藝術發源地的一處紀念性建築。
最初,玉山公祠僅是裘氏家族的一個家祠,但時代的變遷使它演變成一個時代、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結晶和象征。自1791年建成以來,玉山公祠曾於民國25年重修。2000年,它又成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嵊州市政府又投資80萬元進行修繕,使之盡量恢復和保持原來的風貌。
越來越冷清的玉山公祠
54歲的王愉林基本上每天都要來到玉山公路28號的玉山公祠,現在這裡成為了崇仁鎮建築群文物保護管理所,也是整個古建築群的中心,同時,這裡也是游客來崇仁必到的地方。
1983年,玉山公祠成了鎮裡的文化站,王愉林也是從那時開始管理這個公祠,到現在已是第19個年頭。王愉林告訴記者,一開始,作為文化站的公祠是鎮裡的文化活動中心,鎮民可以在這裡打乒乓球、借書。逢年過節,鎮裡還會請一些劇團在公祠裡的古戲台上演出。
在王愉林的回憶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公祠就漸漸冷清了。公祠裡,最熱鬧的兩次活動,一次是在1990年,當時農民圍棋賽在公祠裡舉行,選手都是崇仁鎮的鎮民。講起這一段,王愉林顯得很激動,反復強調當時聶衛平也來過公祠。其實圍棋在崇仁的一段歷史,最為著名的就是祖籍崇仁的圍棋國手馬曉春,而他的啟蒙老師就是崇仁鎮人董梓根。王愉林說,上世紀90年代,因為馬曉春的緣故,圍棋在崇仁又大熱了一把。但如今,這股熱度不再,鎮政府也沒有在鎮裡的學校進行推廣。
第二次活動是在2001年,公祠成為旅游景點時,鎮裡請來了嵊州市越劇團在公祠的古戲台上演出,當時感覺整個村子的人都擠進了公祠裡看戲,但從那次後,古戲台就一直空著。
雖然公祠不設門票,但游人不多。因為文化活動中心已經搬走,現在鎮裡請了戲班子,也是學校操場上搭台唱戲,所以平時公祠也日漸冷清起來。
發展旅游才能帶給古建築生機
現在,老台門裡的居民基本只剩下老人了。家住後塘路41號,今年已經84歲的裘國城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所住的這個老台門是玉山公其中一個兒子的住所,裡面有6戶人家,現在其中3戶已經搬走,房屋空置。他的2個女兒不是在城裡就是嫁到了別的鎮上,剩下他跟老伴住在老台門裡。
裘國城一邊說話,一邊還在用自來水沖洗飯碗。他說自己年輕時在新疆工作,1988年退休回來,就一直住在這裡,“已經住了4代人,我不願意搬出去。”裘國城洗碗的水槽邊,放著兩個大水缸,他說,以前這是用來盛水的,一方面方便平時生活用水,另一方面方便著火時救火,而現在裡面養著金魚。裘國城對自來水、煤氣灶、通電這些現代化設施的出現都印象深刻,甚至旁邊那戶人家把雕花的老窗門給換了,他都記得。
現代化設施給居住的人帶來了便利,但面對鄰居的漸漸離去和老建築的消失,裘國城顯得有些不安。鎮政府對古建築的政策是居民自己進行修繕和保護,對老房子的一舉一動都需要上報,但顯然這遠遠不夠。裘國城同個台門裡有3戶人家搬走後,由於無人居住,其中有房屋的部分已經倒塌。“老房子沒人住,壞得更快。”裘國城表示,拿著每月2000多元退休工資,他尚能承擔小修小補,卻無力支付大修的費用。
王愉林說,雖然崇仁古建築群是浙江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部分主要建築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能用來保護和修繕古建築的經費卻不多。鎮裡能出的費用也不多,而且古建築的修復需要盡量維持原樣,有時幾塊磚雕的價格就是幾千元。
崇仁鎮黨委副書記韓海洋也表示,從上級下撥的費用,只能用來修修補補,而要讓古建築群自力更生就只能發展旅游,鎮裡正在跟省旅游集團談合作,談成後,有了資金才能對古建築群進行完整的修繕,但到底何時能談妥,他還拿捏不准。
推薦閱讀:
嵊州崇仁千年古建築群
浙江皤灘古鎮
湖南保存最完整古鎮之朱亭
廣西陽朔興坪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