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虎丘簡介

虎丘簡介

日期:2016/12/14 19:12:15      編輯:古建園林

虎丘,位於蘇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風景名勝區,距市中心5公裡,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素有“吳中第一名勝”的美譽,時吳王阖闾在此修城建都,死後墓地即在虎丘。而後秦始皇曾登丘覽勝;西楚霸王項羽又在此率8000子弟起兵反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並修七裡堤,使虎丘景致更為秀美。宋代詩人蘇轼曾經說過:“到蘇州而不游虎丘,誠為憾事。”因此虎丘成為旅游者的神往之地。

此山高僅36米,但古樹參天,周圍有不少名勝。山小景多,是虎丘的一大特色,特別是千年虎丘塔矗立山上,使虎丘自古以來就是著名游覽勝地。景區現有面積100公頃,保護區面積475.9公頃,作為蘇州的一個重要旅游窗口,虎丘屢獲殊榮,先後評為全國首批十佳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全國AAAA級風景區,並於2001年12月份通過了ISO9001—14001雙體系認證。

虎丘還是蘇州民間集會的重要場所,根據吳地“三市三節”的歷史,虎丘山風景名勝區管理處每年春季都舉辦藝術花會,展出牡丹、郁金香、比利時杜鵑、百合等大批名貴花卉十七余萬盆,數百個品種;秋季舉辦民俗風情濃郁的民俗廟會,展演南北交融的民俗節目,深受游客喜愛,一年兩會已成為蘇州特色旅游項目中的熱點節目。景區還在2004年春節推出了春節特色花展,主展催花牡丹,隨著景區燈光亮化工程的順利竣工,景區還將推出中秋賞月燈會等特色游覽活動。

入虎丘後,沿山路而上,一路可見著名的虎丘十八景。十八景中,首屈一指的是雲巖寺塔,又名虎丘虎丘塔塔。始建於隋文帝仁壽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後毀。現存的虎丘塔建於後周乾祐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級。原來的塔頂毀於雷擊。1956年重修時,在第三層夾層內發現石函、經箱、銅佛、銅鏡、越窯青瓷蓮花碗等大批珍貴文物。由於從宋代到清末曾遭到多次火災,因而頂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毀壞。原來的高度已無法知道,現存的塔身高47.5米,全為磚砌,重6000多噸。據記載,由於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4米,斜度為2.48度,被稱之“東方比薩斜塔”。

1956年,蘇州市政府邀請古建築專家采用鐵箍灌漿辦法,加固修整,終於保住了這座古塔。196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跡是劍池。從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別有洞天”圓洞門旁有“虎丘劍池”四個大字,每個字的筆畫都有三尺來長,筆力遒勁。據《山志》等書記載,原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後因年久,石面經風霜剝蝕,“虎丘”兩字斷落湮沒。在明代萬歷年間,由一個名叫章仲玉的蘇州刻石名家照原樣鉤摹重刻。所以在蘇州有“假虎丘真劍池”的諺語。也有人說這句話是指阖闾之墓的秘密。

擁翠山莊位於虎丘二山門內西側,總平面呈長方形,占地一畝余,此園依山築屋, 層造而上,各建築之間點綴峰石花木,有小園林之勝。山莊結合地形,巧借園外景物,布局靈活,視野開闊。在此可仰視虎丘塔,遠眺獅子山,俯覽虎丘山麓一帶秀麗風景,別有情趣。

山上有一石井,傳為唐代陸羽所挖,稱為“陸羽井”。陸羽是我國第一部茶書《茶經》的作者。據《蘇州府志》記載,陸羽曾長期寓居虎丘,他一邊研究茶葉,一邊著作《茶經》。他發現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評為“天下第三泉”。

冷香閣位於擁翠山莊北面,是品茶觀景的最佳埸所。在其庭中植梅三百株,每逢仲春,紅苞綠萼,疏影暗香。閣之上下都是五楹,東、西、南三面環以廊,高爽幽靜,別繞清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