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園林——北京暢春園
日期:2016/12/14 13:31:46   編輯:古建園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和二十八年(1689),玄烨皇帝先後兩次南巡,其間深為江南山水和園林所感染,返京後即命宮廷畫師吳人葉洮在明代清華園基址上仿江南園林建造皇家“御園”,以作“避喧聽政”之用,這座園林就是後來的“暢春園”。
清代的暢春園位於清代南海澱大河莊之北,即今海澱區北京大學西牆外暢春園宿捨一帶。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推算,全園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600米,占地900畝(60公頃),東至頤和園路、南至西四環路、西至玉泉河路西側、東北至恩佑寺遺址。康熙帝曾親自命名為“暢春園”,寓意“四時皆春”、“六氣通達”。
暢春園建成之後,康熙帝大部分時間駐跸於此,只有在舉行重大儀式的時候,才會回到紫禁城。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起,康熙帝在暢春園正門前,連續數天舉辦“千叟宴”,招待進京賀壽的老人,以慶賀自己的六十大壽。參宴人數累計上萬,盛況空前。從康熙二十九年起,暢春園就成為大清帝國康熙朝實際的決策和施政中心。
從形制和景觀上來看,暢春園融合了江南園林和北方宮廷園林的特點,是北京西郊第一座兼有施政和游樂雙重功能的離宮型園林。全園坐北朝南,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南部為議政和居住用的宮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為主的園林部分。
暢春園設園門五座,分別是大宮門、大東門、小東門、大西門、西北門,其正門在南牆東側。全園南北向可以分為東中西三路,中路大宮門內的“九經三事”殿為園中正殿,是康熙皇帝會見朝臣、聽政理事之處,也即暢春園中最重要的“政治空間”。
東路的“澹寧居”為主體建築,前殿是康熙帝理政、選館和引見之所,清代著名的宮廷畫師荷蘭人郎世寧就是在這裡第一次見到康熙帝的;後殿為其讀書之處,康熙曾在此與來華耶稣會士探討天文地理問題,並在此演算西方算術和幾何題目。清溪書屋為康熙帝宴寢之所,而他最後就逝世於此。可見,東路是康熙帝處理日常政務之地及“學習和生活空間”。
西路的建築均依園內的玉泉河而築。其中,核心建築為無逸齋,是太子和皇孫讀書之所,康熙時太子胤及後來的皇孫弘歷(即乾隆)都曾在此讀書學習。可見,西路是暢春園的“休閒娛樂空間”和“儲才空間”。
暢春園開清代的園林之先河,並深深影響了其後的承德避暑山莊、圓明園、頤和園等園林。歷朝清帝均效法康熙,在京城西郊建園聽政,形成了清代的政治傳統。作為帝國儀式與權威象征的紫禁城和作為帝國實際運作決策中心的西郊園林構成了大清帝國獨特的“宮苑體制”。
暢春園後毀於鹹豐十年(1860)的英法聯軍戰火,現僅存北京大學西側門外的恩佑寺和恩慕寺山門遺址,在默默地向過往的人們講述過往的輝煌與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