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紹興纖道橋

紹興纖道橋

日期:2016/12/14 17:46:28      編輯:古建園林

纖道橋

    纖道橋在浙江省紹興阮社,與蕭紹運河平行,俗稱百孔官塘橋,又稱鐵鏈橋。為石板石墩組成的長橋,其主要作用為纖夫拉纖用,此外也可用於風浪大時船只的避風。浙江紹興纖道橋建於晉代賀循疏鑿的西興運河阮社段南側,現存古纖道橋為唐元和十年(815)浙東觀察使孟簡整治運河時修建,連綿百余裡,此橋型為國內僅存,故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重修。《纖道橋碑記》雲:“自太平橋至板橋止,所有塘路以及玉、寶帶橋計貳百八十一洞。光緒九月八日,鄉紳士章文鎮、章彩彰重修,匠人毛文珍、周大寶修。”此橋為特長型石礅石梁橋。全長386.2米,由115跨石梁橋構成,其中2跨高孔,其余低孔淨跨2米,橋面用三塊石條拼成,寬1.5米,橋墩用條石干砌,橋低接近水面,只有東端第45跨較高,可通小舟。橋兩面端原有茶亭各一座,現廢。

    建國後經過修整,現保存完好。此橋為浙東運河官塘纖路柯橋段的的組成部份。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紹興著名的柯巖風景區中。

    紹興纖道橋構思奇妙、建築精巧,富有詩畫意境,為國內僅存。

    纖道橋建於晉代賀循疏鑿的西興運河阮社段南側,現存古纖道橋為唐元和十年(815)浙東觀察使孟簡整治運河時修建,連綿百余裡。其中阮社段東起雙梅上謝橋,西至錢清板橋,全長7160米,由1285孔石梁橋組成,每跨淨2米,橋面用三塊條石拼成,寬1.5米,橋墩用條石干砌,橋低接近水面,東端45跨較高,可通小舟,該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紹興纖道橋,建於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與眾不同的是該橋與河流平行,縱貫於寬闊的河道中。橋長386.2米,共115孔,每孔淨跨2米,條石干砌橋墩,以條石拼成橋面,該橋是供纖夫拉纖的通道,也是通往集鎮的大道。

    纖道橋因功用而得名,即為古時拉纖而造。“纖道”是指架設在水面上,由一座座石橋連接而成的水上通道,供纖夫背纖和躲避風浪用。古纖道位於浙江省紹興市錢清鎮附近的杭甬運河上。它自東而西穿越紹興全境,是古人行舟背纖的通橋。

    這座橋的建造,是因為運河河面甚寬,逆水行舟就需拉纖前行,所以專為纖夫拉纖而修建,俗稱“纖道橋”。

    一方面,遇到較大風浪,船只可通過橋孔進入淺水區躲避風浪,故有“避塘”之稱。另一方面,又因這種橋多數為官府出資修建,故亦有“官道”、“官塘”之稱,俗稱“百孔官塘”。

    纖道橋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跨蕭紹運河,橋面與運河平行,縱貫於寬闊的河道中。纖道低貼水面而建造,上面可以行人背纖,遇有風狂浪急時,它又能抵消、分散風浪對船只的撞擊力度。

    現存古纖道,為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浙東觀察使孟簡為大規模整治、疏浚浙東運河時所修建。由於河面寬闊,便於行舟,河堤成為人們行舟背纖的通道。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纖道橋經歷了一次大規模重修。古纖道橋舊時西起錢清江,東至曹娥江,全長75km。其中阮社段東起雙梅上謝橋,西至錢清板橋,全長7160m,由1285孔石梁橋組成,低孔每跨淨2m;橋面以3塊條石拼接而成,寬1.5m;橋墩用條石砌築,橋墩厚1.5m。古纖道橋的路基,是以石條砌築成一個個石墩,橋身石梁底面較低,僅高出水面0.5m左右。橋東端45跨較為高大,可通行小船。橋墩與橋墩間,將一塊塊石板連接,架起了水上平橋。

    古纖道橋的兩端,原有茶亭各一座,一度毀壞。現存為1949年後修整,為中國所僅有。

    據《越絕書》卷八記載得知,這條古纖道東段,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出紹興東廓門至曹娥江段浙江運河,是古越時期就已形成的“山陰古水道”。嘉慶《山陰縣志》卷四中記載,古纖道西段始鑿於西晉,此後,歷年均有疏浚工程。東可抵達曹娥江,並與西段相連接。明朝弘治年間,山陰知縣李良,改用堅硬的大青石鋪砌纖道,自虹橋達錢江,總長約20km。而後清康熙年間、鹹豐、光緒各朝均有修建。清代齊召南曾作有“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的詩句來形容古纖道的景色。

    如今,在柯華大橋以西至湖塘板橋,約3500米長的一段纖道橋,時而一面臨水,依岸砌築;時而兩面臨水,破水而築。它們互相間隔,互相銜接,是古纖道保存多種形式的一段地方。順著運河,水岸交雜相銜,似玉帶飄逸,蜿蜒伸向水天極目之處,形成路、橋、水、船渾然一體的優美景致。

    古纖道橋就砌築法可分為:“單面臨水、依岸砌築”和“兩面臨水、破水砌築”兩大類。後者又分為“實體砌築式”和“石梁平橋式”兩種。古纖道的東段,大多是屬“單面臨水,依岸砌築”之法。在泾口大橋地段、樊江至東湖之處約5km左右,尚存部分保存完好的石砌堤面。此種砌築法,用於河面不甚寬闊之處。古纖道的西段,自柯橋鎮以東上謝橋至湖塘板橋,長約7.5km。兩面臨水的古纖道,每隔500m就有一座橫跨運河的石梁橋或石拱橋,在石墩纖道橋孔中通行小船。遇到風浪時,船只可貼近纖道或在凸起的橋洞中躲避,以免於危險。

    在水深河寬的地方,多用“破水砌築”的建造法,保存完整的有“十八洞頭”、“寶帶橋段”、“玉帶橋段”等3處。這幾段纖道每隔2.36m~2.75m,即建一橋墩,橋墩與橋墩之間,上架3根長石梁(長3.37m~3.51m,寬0.49m~0.52m,厚0.28m),橋面的鋪設,用面寬1.5m左右大塊條石以“一順一丁”的方式平砌,並列鋪陳,是為”石梁平橋式”砌築法。

    “實體砌築式”纖道,其砌法為:首先將路基填築扎實,以條石交錯於石縫間向上砌疊,面上再鋪設石板。也有用“一順一丁”的砌法壘疊的,其上再以石板橫鋪,高出水面約1m左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