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浙東古鎮楓橋
日期:2016/12/14 17:11:45   編輯:古建園林
楓橋是我國文化歷史古鎮,這一不算太大的古鎮,元末至清初三百年間,竟然誕生了三個世界級的文化大師王冕、楊維祯、陳洪绶,對後世的文學藝術產生深遠影響。
楓橋有一條绮麗的山溪叫楓溪,隋朝時,曾在楓溪渡口架橋建驿站,稱之為楓橋或楓橋驿,楓橋地名由此而來。楓橋人文昌盛,文人騷客雲集於此,如陸游、辛棄疾、徐謂等一代名流常來此吟詠題記,流連忘返。如今楓橋古鎮還保留著老街的傳統的格局,兩邊都是商鋪,一家挨著一家,商品琳琅滿目。街中心有祠堂,當地人稱其為楓橋大廟,始建於南宋,重建於清代,整座建築門廳面闊五間,坐北朝南,呈長方形,由鐘樓、鼓樓、前廳、戲台、中廳、後廳、東西廂房等組成。
楓橋小天竺是值得去游覽之處,雖說規模略小一點,但也屬江南園林的精品。初建於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原為駱骖處士的別墅,其子駱問禮重修。駱問禮也算個人物,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進士(任湖廣按察使副使),曾同張居正、徐階等同朝為官,亦有政聲。小天竺整座建築鑿磐石為基,其建築極得自然之巧,占地不大,卻亭台樓閣,錯落有致,蹊徑廊池,曲折迂回,其中水池巖壁上,镌“海眼”、“忱流漱石”,為明代重臣海瑞親筆手跡。在我看來,與所見過海瑞的墨跡尚有距離,可能反復鑿刻所致。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海瑞專程來此拜訪駱問禮,可見其為人正派,為官清廉。
小天竺其實是模仿杭州天竺寺的,杭州天竺山有著名的“天竺三寺”,其中下天竺寺創建最早,距今已有1660余年,歷史上被譽為“天竺佛國”。天竺寺依山勢而建,極林泉之勝,小天竺與其較為相近。
駱問禮是大孝子,其母笃信佛教,一年幾次去杭州天竺燒香,唯一的交通工具便是坐簰筏,簰筏撐到蕭山聞堰、義橋之處,一條是富春江,一條是浦陽江,與錢塘江交匯,三江水面開闊,煙波浩渺,錢塘後浪湧前浪,簰筏跌宕起伏,浪花潑濕衣裳,來往一趟十分的辛苦。其母及年邁,行動不便,駱問禮遂在此仿設觀音堂等,供母拜谒,由此整座建築被稱為“小天竺”,也采用古人“基乃磐石,宇同雕籠”原則來建造,富有江南園林特色。
離小天竺不遠的東化城寺塔也值得觀看,它建於北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故亦稱“元祐塔”,至今有千余年歷史。全塔純磚結構,因塔勢孤高卓立,曾遭雷擊,現剩四層,塔身通體用長方形磚塊錯縫平鋪,疊砌而成,四面各層均留壺門;塔內四角束腰處,均有磚砌斗拱裝飾,造型古樸別致;建塔所用的磚塊,其側面都印有塔形圖案或“壬申元祐七年立”的紀念銘文,為國內少見。北宋末年,康王趙構南渡,特來參禮東化城寺。金兵聞訊追至,寺內眾僧奮力殺敵相拒,並將康王藏於寺後的巖縫中。金兵擒王未獲,就將東化城寺焚毀。但當年康王藏身處的巖石縫邊所刻的“藏龍”兩字,仍依稀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