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社稷壇
社稷壇位於北京市天安門廣場的西北側,與天安門東北側的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相對,一左一右,體現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設計原則。社稷壇早期是分開設立的,稱作太社壇、太稷壇,供奉社神和稷神(社即土地,稷即五谷),後來才逐漸合而為一,共同祭祀。社稷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它所在的地方,唐代是幽州城東北郊的一座古剎,遼代擴建為興國寺,元代又被圈入大都城內,改叫萬壽興國寺,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萬壽寺的基礎上建起了社稷壇。
社稷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地方。這種布局是依照周代以來皇宮舊制設置的,即如《考工記》所記載的“左祖(太廟)右社(社稷壇)”的布局。社稷壇全園面積約360余畝,主體建築有社稷壇、拜殿及附屬建築戟門、神庫、神廚、宰牲亭等。
社稷壇是呈正方形的三層高台,以漢白玉砌成,象征著“天圓地方”之說,壇上鋪有中黃、東青、南紅、西白、北黑的五色土,四周短牆也按方向覆蓋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國各地納貢而來的,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還象征著金、木、水、火、土五行為萬物之本。社稷是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祀的上神和谷神,商周以至清代的帝王,均沿襲社稷的大禮。歷代帝王自稱受命於天,將自己比作“天子”,將社稷象征國家構成的基礎,故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舉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師、獻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舉行社稷大典。壇四周有三重圍牆,內牆四面各辟一座漢白玉門,名“棂星門”。中間一道名“壇牆”,壇牆與外牆之間,北有拜殿和戢門,西有神庫和神廚、宰牲亭等。
拜殿是明清兩代帝王在祭掃途中避風雨的地方,故名拜殿。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曾在此停靈,1928年改名“中山堂”。1914年社稷壇辟為中央公園,後改名“中山公園”。辟為公園以後,在社稷壇四周廣建亭榭,東部有投壺亭、來今雨軒、松柏交翠亭;西部有迎晖亭、繪影樓、唐花塢、水榭、春明館、四宜軒等;南部有從圓明園遷入的蘭亭八柱和蘭亭碑,以及漢白玉制成的保衛和平坊。如同太廟一樣,社稷壇園內也以古柏著稱,其中來今雨軒旁的七株古柏相傳已達千年,樹干周長有6米多。其余的數百株翠柏遮天蔽日,挺拔蒼勁,千姿百態,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