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古建築寶庫 重訪正定

古建築寶庫 重訪正定

日期:2016/12/14 10:59:48      編輯:古建園林

1930年代,中國營造學社三赴正定進行古建築考察,令後世獲益匪淺。在古城風貌復原工程全面啟動之際重訪正定,再現這些建築的歷史與現狀。

撰文:張永波攝影:馮方宇 楊昶


隆興寺摩尼殿內現存五尊宋代泥塑堪稱宋塑精品,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左右為迦葉、阿難兩位弟子,兩側蓮座上為文殊、普賢二菩薩,外側原塑有帝釋天和梵王天,惜今已不存。

  過些時候左邊已漸繁華,右邊仍是菜圃。在東邊我們能看見遠處高大的綠色琉璃庑殿頂;東南極遠處有似瞭望台的高建築物。順著地平由左向右看,更有教堂的塔尖;八角形的塔,綠色琉璃屋頂;和四方形的開元寺磚塔,由其他較低的屋頂上聳出……——梁思成

  午後,由隆興寺純三方丈導觀摩尼殿,殿結構雄偉,確為宋初物,佛像及塑壁亦然,惟壁畫則大部非原物矣……補量摩尼殿為余輩此行工作最重要目的之一。惟殿現為軍用,藏炮車多輛,不允參觀及攝影。幸賴純三方丈疏通,許可搭測量並攝影,令人喜出望外。——劉敦桢

  這是民國時期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梁思成和文獻部主任劉敦桢調查測繪河北省正定古城時的描述。正定素有“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博物館”的美譽,城內保存有晚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國等不同朝代的古建築,隆興寺、臨濟寺、開元寺蜚聲中外,很早即為外國學者所關注。19世紀初期,日本建築史學者伊東忠太和關野貞、佛教史研究大家常盤大定、瑞典漢學家喜龍仁等人都先後考察過正定。1930年,中國營造學社成立,專門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距京畿僅300多公裡的古城正定自然也是學社野外古建踏查的必臨之地。

  營造學社曾經三次赴正定調查古建築:1933年4月16日~21日,梁思成與莫宗江第一次考察正定,此時灤東戰事一觸即發,隨時可能危及北平,原計劃兩周的實測工作被迫縮短為六天,疏漏頗多,調查報告只以《紀略》的形式發表在學社匯刊第四卷第二期。為彌補缺憾,同年11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再赴正定,詳細測繪了半個多月,收獲頗豐,“成圖盈箧”。此次調查報告原計劃作為正定古建築專刊分上、下兩集(《隆興寺宋構》和《陽和樓及其他》)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四卷第五、六期發表,卻因種種原因未能成籍。抗日戰爭時期,這些尚未公布的詳測內容與其他諸多學社資料和照片寄存在天津英租界麥加利銀行地下庫房,遭遇水患,毀壞殆盡,至今下落不明;1935年5月18日~20日,劉敦桢、陳明達、趙法參在為期四周的河北田野古建踏查時再次重點調查並補測正定古建築細部,此時隆興寺已被軍隊占領,摩尼殿淪為炮車存放場地。關於這次調查,“記行” 部分以《河北省西部古建築調查紀略》一文發表在1935年6月《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五卷第四期上,匯刊中對正定古建調查著墨不多,因為之前“已由梁思成先生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內發表過,此處不必再提。同時劉敦桢還有一份完整的日記體版本《河北古建築調查筆記1935年5月3日~5月20日》,對正定古建調查做了詳細的記錄。這些記錄資料直到1987年《劉敦桢文集》出版時才得以公開發表。

  自1928年正定縣黨部主持開展打倒偶像運動起,正定古建、塑像等日漸毀壞。軍閥混戰、兵荒馬亂之中,中國營造學社的三次調查、測繪及攝影,梁思成、劉敦桢等建築史學家對正定的研究、記錄以及古建築保護理念,對後人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2015年恰逢劉敦桢考察正定古建築80周年,這一年,正定古城風貌復建也全面啟動。80年的時光流逝,學社當年調查的那些古建築是否依然矗立?讓我們沿著當年營造學社調查之路做一次重訪吧。

  從河北省會石家莊開車一路向北,穿過滹沱河古河道上的子龍大橋,正定南門城樓長樂門映入眼簾。南門甕城、月城城垣正在復建之中,護城河已挖通蓄水。正定的城牆,除西北角一段完全消毀外,殘垣基本相連,只是包磚大多已失,夯土牆上灌木叢生。據文獻載,正定城牆一周為24華裡,是已入列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平遙城牆的兩倍。正如梁思成在正定調查紀略》中感慨:“我因進城後幾分鐘內所得到的印象,才恍惚大物正定城之大,出乎意料之外。”

  自古作為軍事要沖的正定城,坐落於滹沱河北岸的華北平原之上,並無天塹可守,惟有擴大城垣面積,高築城牆,同時留有大片田地耕種,每逢戰爭,人們在城內耕種收獲,縱遭圍困也不至鬧饑荒,高大的城牆又能抵擋滹沱河水泛濫對城區的危害。正是出於此種考慮,,北朝晚期,北周滅北齊後,將正定城垣由河南岸遷至北岸,始修城牆。至晚唐,成德、盧龍、 魏博三鎮幾乎脫離中央朝廷的控制,擁兵自重,,縱橫割據。成德軍遂以正定為中心將城垣擴大。 藩鎮割據最終導致大唐王朝氣數耗盡,但從另 一個角度來看,成德軍控制下的正定在唐武宗舉國滅佛運動中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吸引大批高僧紛紛避難河北,如禅門大德從谂避居成德麾下趙州觀音院,高僧義玄在正定創立臨濟宗,更對後世影響深遠。日本高僧圓仁東渡大唐參學遭遇會昌法難,其《入唐求法巡禮記》記載了自趙州北上正定,經進香道至五台山的情形。這一時期,正定佛教香火興盛,奠定了後世城內多寺院格局,敦煌第61窟五台山圖壁畫中至今可見五代時期的河北道鎮州(今正定) 以及在由正定至五台山進香道上的新羅送供使。


隆興寺內轉輪藏是中國最古老的轉輪藏,其梁架結構在我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被梁思成視為“木構建築之傑作”和“建築中罕有的珍品”。


正定南城門與甕城之間的廣場上鍛煉的老人,城門外券上嵌有“三關雄鎮”的石匾額。正定城牆一周為24華裡,除西北角一段完全消毀外,殘垣基本相連,目前正在重新包磚修建中。


摩尼殿始建於1052年,面闊進深各七間,下檐四面均出山花向前的抱廈,建築形式為現存宋構之孤例。其斗拱宏大,分布舒朗,殿脊飛檐曲線如波,為宋《營造法式》之典范,具有極高的歷史、科技、藝術價值。


每逢初一、十五,正定百姓就會在隆興寺外空地燒香、磕頭,遙拜寺內的大悲觀音菩薩。


摩尼殿東側抱廈《鬼子母天》壁畫保存完好,畫工精細。


正定四塔堪稱國寶,各具特色。廣惠寺華塔造型奇特,雕飾華美,堪為塔苑一絕。


天寧寺木塔則以古老的塔心柱結構稱孤海內。


開元寺中軸線兩側塔閣對峙的平面布局,為國內孤例。鐘樓為我國唯一晚唐鐘樓遺存,下層基本為唐代原貌,上層於1988年實行落架復原性修繕。

(來源:搜狐媒體平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