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蘇北小上海—水鄉窯灣古鎮

蘇北小上海—水鄉窯灣古鎮

日期:2016/12/14 17:40:35      編輯:古建園林

窯灣古鎮古建築群

窯灣古鎮古建築群

    江蘇省新沂市窯灣鎮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三面環水,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水鄉古鎮,素有"黃金水道金三角"和"蘇北小上海"之稱。鎮轄21個行政村和一居委會,7.3萬人口,7.5萬畝耕地,6.5萬畝水域,行政區劃面積115平方公裡,是蘇北重要的水產、礦產、糧食、蔬菜、建材基地和風景旅游勝地。

窯灣古鎮古建築群

窯灣古鎮古建築群

    歷史積澱深厚,人文景觀較多。早在明清時期,窯灣就是蘇北商業重鎮,市井繁華,人氣旺盛,全國有18個省的商人在此設立商會,築店經營,世界上有10個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在此建商號、教堂,經商傳教,明末清初形成的兩條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風貌,現存古民居群834間,商會館、古廟、碑亭、古橋、古槐、古松等人文自然景觀20多處,被專家和媒體稱為"南有周莊、北有窯灣"。

窯灣古鎮古建築群

窯灣古鎮古建築群

    地理區位獨特,自然風光秀麗。窯灣地處新沂、邳州、睢寧、宿豫四縣市交界,有"雞鳴聞四縣"、"東望與海、南瞰淮泗、西顧彭城、北瞻泰岱"之描述。窯灣西依黃金水道大運河,日過桅帆千桿,夜泊舟船十裡;東臨廣闊的駱馬湖,水網交錯,島嶼星羅棋布,水草豐富,野禽敝天,風景绮麗。春夏之交,淺灘盛長蓮、藕、菱、薄草、蘆葦,蒼翠欲滴,清新幽靜,恰似綠色海洋,放眼萬頃碧波,心曠神怡,使人樂此不疲。夏秋之際,荷花盛開,嬌艷迎人,湖中蕩舟,荷香溢鼻,那種風韻,那種妩媚,叫人流連忘返,讓人陶醉。

    物華天寶,魚米之鄉。窯灣水產養殖居徐州市鄉鎮之首,被省政府授予"蘇北水產第一鎮"。擁有水域6.5萬畝,水面養殖4萬畝,年水產品生產總量3萬噸,盛產青蝦、銀魚、河蟹等名特優水產品。擁有水產品冷凍加工企業4家,其中合資企業1家,年產量3000噸。水產加工品凍青蝦、水晶河蝦、凍銀魚、散烤麥穗魚、凍煮田螺肉等,暢銷韓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地區;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駱馬湖清水沙質優、貯量大,年采量2000萬噸,行銷大江南北;風景農業科技園建設獨具特色,建有農田林網6萬畝,創匯蔬菜基地2萬畝,稻田養殖基地3萬畝,無公害大米基地3萬畝。窯灣傳統工藝釀造的飲食裴聲海內外,"窯灣綠豆燒酒"在乾隆年間即為貢品,名列江蘇八大名酒之一。傳統工藝釀造制作的甜油、醬油及風味食品"桂片雪花糕"、"小脆子"等堪稱一絕,在蘇北聞名遐迩。

普通的漁民之家

普通的漁民之家

    窯灣古鎮各具特色的建築

    窯灣原八省會館在建築工藝上各具風格。山西會館原是明代所建的關帝廟,山東會館原是明代所建的桃園結義三聖廟。這兩個會館建造工藝大體相同,莊重宏偉,大殿屋面四坡式,覆蓋琉璃瓦,出檐較淺,斗拱比例適中,整體結構謹嚴,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傳統標准模式。福建、江西會館在南方園林布局結構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麗豪華,生動活潑。窯灣街道建在運河大堤上,按照八卦圖,正是太極“S”形線上,地下“T”形出水道,路面青石街道,路兩邊青磚小瓦出檐,整齊美觀。

    由於窯灣人來自全國各地,所以住宅建築風格各式各樣。山西人住房布局結構嚴謹,宅面狹長,窗小,門小,庭院小,屋寬4米,四面樓蓋起後,在院內向天空看去,人如同在井裡,這就是山西古建築特色——“天井院”。由於院子小,周圍樓、門、窗都不出廈檐,只有小姐繡花樓出廈檐。其住宅分頭道院、中道院和後院,地勢一級比一級低。宅基寬大的分南北跨院,有小角門進入南跨院,南跨院住僕人、丫環、廚師,從中院向北小角門進入北跨院,這屬住宅上首,一般是少爺、小姐的住處和書房。院內都是沙石板鋪地,石板下有“T”形通水道,經後門排入河道,院內通水道都養烏龜二至四只,自行防止積淤阻塞。

窯灣古鎮各具特色的建築

窯灣古鎮各具特色的建築

    福建住宅仿南方園林式建築,整體磚木結構,青磚小瓦,房屋院落比較寬大,大客廳是四合隔扇門,方格式窗,堂樓出檐有廊柱。前門一般是店鋪或者是虎座門樓,大門、院門前設影壁牆,兩米高,兩米寬,上寫“福祿壽”等字,院內寬大,多種植花草或擺設太湖石假山。跨院多是矮牆,月亮圓門。

    江西、福建、蘇鎮揚人多注重室內裝飾,室內大方磚鋪地或木地板鋪地,木格扇隔牆,北牆根長條幾、八仙桌、太師椅,東山牆放書架或博古架,架上放古董、玉器、盆景、文房四寶。蘇鎮揚人多懸掛家鄉名人字畫。

    窯灣玄帝廟原名老君廟,原建於山河東岸,系宋時窯灣燒窯人為讓老君煉丹爐的神火幫助煤窯而集資修建。1668年地震後,山西人將玄帝廟改建為三清觀。光緒二十四年,玄帝廟被洪水沖垮之後,人們又在山河西岸重建了玄帝廟。

    清朝武進士馬從凱、舉人臧纡青、陸文椿住宅按照北京四合院建造。光緒二十八年,陸文椿舉人前門街道失火後,又在前門街新建五間歐州宮殿式的小洋樓,這是窯灣私人第一次蓋洋樓。這處小洋樓命名為“小蓬萊酒館”,不少外省商人和一些外國商人紛紛來此品嘗美味佳肴。

    慈雲寺、觀音庵、大仙堂、碧霞宮、奶奶廟、玄帝廟、小街子奶奶廟、城隍廟,即窯灣八廟宇,不如八大會館建築莊重、宏偉。最小的城隍廟建在江西會館南巷口頭,前後兩間小瓦屋,院內有一棵兩百多年的古槐樹,廟內城隍是明代官員史可法的塑像。1940年,駐守城隍廟的第十四代丐幫弟子康茂德,為阻止日本人砍伐廟內的古槐樹,被日寇打傷。康茂德死於1947年,窯灣城隍廟毀壞於1949年。

    窯灣五四公園又叫模范新村,建於1931年3月,由張華堂將軍創建,位於現在窯灣中學北面,入口大門設在大東門裡30米街南口,十米寬過街門樓上寫著“模范新村”四個字,入口處向南50米有一入口門樓,一對石獅把門,在大門上方寫著“五四公園”四個字。公園中央有一座演講台,也就是馮玉祥將軍點將台。此點將台磚木結構,高5.5米,後台是4米青磚小瓦三間樓,前台是一間四坡式飛檐亭台,亭前的兩棵紅柱角檐下一對木雕獅子,圍檐沿邊木格花紋圖案,亭台前的匾額上寫著“演講台”三字,兩檐柱上分別寫著兩幅對聯,上聯是“口若懸河滌國恥”,下聯是“舌如利劍斬扶桑”。台口是兩米高青條石台階,亭台前方是運動廣場,設有各類運動器材,有單槓、雙槓、木馬、秋千等。點將台東是李家大墳,高達10米,墳前排列28塊石碑,形成碑林。這些石碑將窯灣創建三百年來發生的重大事件悉數镌錄,以教育後來者。

    窯灣古鎮滄桑三百年

    公元前二百余年,楚漢相爭時期,窯灣一帶是古戰場。由沂蒙山脈山洪沖下形成一條自然沂蒙山河,經窯灣拐向南直入黃河道,造成窯灣北西兩面環水。楚霸王利用有利地形屯扎軍需糧草於此,山河西岸農民興集供駐軍生活日用品,就是後來的隅頭鎮。每年夏季山洪暴發上游沖下來泥土積淤很多,駐軍利用戰俘和犯人燒窯、燒磚、燒泥盆、燒泥碗、燒泥缸作為日用品,當時劃分三大窯群,從窯灣向東五華裡叫“上窯”,再向東五華裡叫“下窯”,再向東五華裡叫“五裡窯”和“六裡窯”,十六華裡窯群集結。當時山河東岸灣內叫“窯灣”,它是軍需特區,不受州縣管轄。

    公元220年,關公與曹兵大戰於窯灣,因孤軍作戰而大敗,兵退四十裡被困邳州土山,後來窯灣人在山河處建一座關帝廟,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關公坐式塑像高達2.5米,廟殿內西山牆壁上,畫關公騎赤兔馬飛越山河畫像。關帝廟後有一個紅石馬槽,當年關公在此喂過赤兔馬。廟前20米處有半塊碾盤石,是關公磨青龍偃月刀所用,後來錯傳是窯灣月牙橋之景。從這座廟向南五華裡有三聖廟,供的是桃園結義劉、關、張。這個漢像廟比關帝廟規模還大,單周蒼站塑像3米多高,是一般廟宇少有的。當時,窯灣漢文化建築高於一般州縣。

曲折小巷(八卦陣布防一角)

曲折小巷(八卦陣布防一角)

    公元605年,隋朝開發大運河從窯灣經過,切斷了通往黃河的山河。公元618年,唐朝施行州縣制,徐州、邳州、海州三州中窯灣位於邳州、海州交界處。隅頭在邳州最東邊,和窯灣隔一條山河。“隅”是角落,“頭”是前頭、盡頭,唐初把它命為“隅頭鎮”。而窯灣千百年來是軍事、政治特區,不受州縣管轄,沒有命名,因海州最西邊界灣子裡有很多燒窯處,順景簡稱“窯灣”。

    公元1627年,明朝天啟七年7月初七,窯灣頭灣決堤,洪水淹沒到新安鎮一帶。

    公元1668年,清朝康熙八年,郯城發生8.3級大地震,震波三百余裡,窯灣三裡相隔的隅頭鎮被沉沒地下,駱馬湖噴沙、噴水,從此千年旱湖變成水湖。

    公裡1670年,康熙十年大典期,因多年戰爭,對地震災區無財力、人力救援,康熙皇帝農歷四月初八下旨大赦天下政治犯,被滅亡的明朝官員指定到地震災區開荒生產,免於滅族之罪。於是全國十多省明代舊官員帶領族人和鄉親來到地震災區窯灣。來自全國十多省的這批人,文化素質高且有多年管理國家經驗,資金雄厚,他們精密規劃,利用窯灣“S”形自然河岸築五華裡街道,按五行八卦作為太極線,按八卦九宮方位建十條街道和一條回族街,共十一條街;建立八省會館,建築工藝莊重、宏偉、豪華。江西會館和福建會館建築的工藝可同北京皇宮相比,河南會館、河北會館、山東會館、安徽會館、山西會館、蘇鎮揚會館、青海回族清真寺等均具有一定規模。後來他們經營全國十八省工商業,東西兩處當典,名建築有十八家錢鋪、奶奶廟、大仙堂、碧霞宮、三清觀、城隍廟、慈雲寺、觀音庵、小街子奶奶廟、九宮道升仙樓等。到清末時期,窯灣已有“小上海”之稱。

    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一年,舉人臧纡倩為了防外侵敵人,在窯灣建築軍事設施——奇門遁甲八卦迷宮陣,設二十一個炮樓、八方炮台、2米高土城牆、10米寬壕溝和吊橋,統一由中央炮樓指揮,樓上設有八卦旗,用旗語指揮作戰,夜間用紅綠燈燈語指揮。“S”形狹長青石街道,高樓密排,形成八卦盤中太極線。街裡街外分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四門——北門生門,西門死門,南門傷門,東門驚門;四象生八卦,即八方炮台。窯灣十一條街,七條街“S”形,四條街道弧形,由建築物封了八卦天盤、地盤、人盤,外地人入街道就迷失方向,比《水浒傳》中朱家莊迷魂陣還要精密險要。窯灣“S”形狹長街道和三面環水地形,五行、五方、五音相生相克,如在街心一聲呼叫,聲波回蕩全城五裡都能聽到,如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窯灣建築秀、幽、奇、險的風格引起了清代皇帝的重視,乾隆皇帝在公元1765年第四次微服南巡到窯灣住在天後宮(福建會館)。他看到天後宮東西花廳建築幽美,江西會館戲樓玲珑秀麗,於是繪下圖紙帶回北京,據說現在中南海西花廳和圓明園戲樓都是仿照當年窯灣繪圖紙所建。

    窯灣三百多年來幾興幾落,第一次興盛在康熙年間,商人大批投資興建街道,築造樓台亭閣,建築工藝取自會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精華,堪稱我國一絕。

    第二次興起是公元1882年到1932年,清政府日漸衰落,對窯灣政治控制日漸放松。這時窯灣人大展鴻圖,全國十八省都與窯灣有經營貨物的來往。東北三省的山貨、干果、毛皮和窯灣綠豆燒酒、雞蛋清經窯灣遠銷南洋、新加坡、台灣、日本等地,又從這些地方帶回海外洋貨,外國汽艇、小貨輪日夜在窯灣碼頭來回裝卸,運河岸建起兩座石油庫,可容十萬斤石油。街道上設美浮石油公司、亞西亞石油公司和五洋百貨公司,美、英、法商人,意大利、加拿大、荷蘭、德國等國家傳教士來窯灣傳教,連雲港、徐州、臨沂、淮安商人都來窯灣購貨,河面船桿如林,街道人流如織,晝夜不息,窯灣三百年夜市集就是這樣傳流下來的。

    公元1938年11月初,窯灣大商人聽說日本要攻打窯灣,將財產裝上船逃往上海、武漢、香港等地,以上海為最多,五十年代初,上海有窯灣街、窯灣港、窯灣碼頭、窯灣綠豆燒酒廠。1938年11月24日,日軍和漢奸劉福榮、王振铎攻打窯灣,日寇開了兩炮,炸死老百姓六人,漢奸劫財產兩天,從此窯灣敗落下來。

    1945年10月24日,窯灣市民主政府成立,市長王夷平,市委書記許玉乾。1948年11月12日,窯灣解放,解放軍戰士用生命保護了完整的窯灣百年古建築,在1975年前後文革期間,一些珍貴的名勝古跡毀壞,這是窯灣古鎮300多年間最大的一場浩劫。

    窯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滿清政府統治三百年期間,天下很多文人志士隱居窯灣,文人墨客紛紛游訪至此。被譽為“金陵八家書畫”中的高岑、吳宏,被譽為“揚州八家書畫”中的李方膺、鄭板橋等都留下墨寶,聞名全國的秦淮歌妓也是窯灣常客。清道光年間,外國洋人不斷侵略我國,窯灣舉人臧纡倩胸懷治國之才,曾“繪海防圖成三萬余言,上奏朝庭”,奕經王爺親來窯灣“聘入幕府”,雖識才而不重用。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窯灣人陳宜鼎將軍代表中國人民接受駐台灣的日軍投降,駐台日軍最高司令雙手托投降書,低頭面向陳宜鼎將軍,這張歷史照片存放在台灣歷史博物館。從1950年到1965年,陳宜鼎將軍在南京軍事學院任教,給國家培養出一大批高級軍事人才。

    十年浩劫期間,窯灣人趙立凡陪同鄧小平等七人到美國參加聯合國會議,他是第一個走進聯合國大廳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記者。趙立凡跟隨毛主席視察過大江南北,陪同中央領導人訪問過六十多個國家,為中國新聞事業立下汗馬功勞。他的女兒趙海霞現在中央電視台主持欄目。

旅游景點

旅游景點

    旅游概況之古鎮八古

    一、千年古槐

    位於原山西會館內的一棵古槐,距今已有1800多年。東漢末劉、關、張桃園結義後,兄弟三人初創業於下邳東30裡(今窯灣處),大將關羽駐守此處,他的戰馬就栓在這槐樹上。現在古槐枝葉茂盛。

    二、黑陶古窯

    在秦末漢初時期,古沂河灣東、駱馬湖岸西是一片淤泥地帶,這裡的勞動人民利用淤泥制作各種生活用品,如泥瓦缸、瓦罐盆、碗、壺等,然後搭地窯燒制成黑陶。窯群從沂河兩岸向東,方圓20余裡。有上窯、下窯、五裡窯、六座窯等,燒出來的黑陶器具,由大運河運往蘇魯各地出售。

    三、漢時古橋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韓信被封為楚王,建都下邳,窯灣土圩子為韓信駐軍東兵營區。從窯灣通往下邳修建通道,在沂河上架起一座五洞橋,橋寬12尺,長50尺,磚石結構,橋下5個洞口,每塊磚重40斤,此橋位於窯灣西小街南邊,已不存在。

    四、韓信點將台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韓信被封為楚王,建都下邳,將軍隊分為邳東、邳西兩處大營,東漢大營設於窯灣圩子。修圩門,建校軍演武場,立點將台,位於現在窯灣中學北廣場。1931年,張華棠將軍在這裡建立“五四公園”,鏟平亂墳堆和點將台土台,在點將台處重建磚木結構抗日宣傳演講台,現不存在。

    五、楚王城樓

    公元前209年,宿遷楚霸王項羽起兵滅秦,他帶領2000農民來到窯灣,站在大東門土城樓上,號召燒窯工人起來造反,推翻暴君秦始皇。後來當地人稱大東門為楚王城樓,現已被毀。

    六、關羽馬槽

    東漢末年,關羽駐守沂河灣處(今窯灣),戰馬栓在一棵古槐樹上,樹下有紅石馬槽和半片碾盤磨刀石,稱之為“關羽馬槽”和“關羽磨刀石”,現已留存。

    七、玄帝廟

    玄帝廟建於宋代景德四年(1007年)。前後兩進大院,前大門三間供靈官像,中大殿供玄壇大帝,兩側有龜蛇二將,後大殿供太上老君,至今留存。

    八、古鎮碼頭

    隋唐時期,開發大運河,將窯灣南街斜削去一部分到河南岸,岸南稱窯灣西小街,岸北為窯灣水旱大碼頭,南北漕運糧食和東海運來的食鹽都在此碼頭裝卸、中轉。

    旅游概況之古鎮五奇

    一、雞鳴三縣

    窯灣位於邳州、宿遷、睢寧三縣交界處,每當窯灣雞叫,三縣都可聽到,故稱“雞鳴聞三縣”。

    二、一鎮兩縣

    窯灣自漢代起就是下邳和海州交界處的鄉間圩集。唐代時,以沂河西岸設邳州窯灣隅頭鎮,沂河東岸設宿遷窯灣合口鎮。清康熙八年(1669年),郯廬8.7級大地震,隅頭鎮沉陷地下,剩余幸存者遷入合口鎮,從此窯灣邳宿兩鎮合為一個窯灣鎮,鎮中心有一條界牌街,街中設一過街樓,樓下有一界石,上面刻有“邳宿交界”。街東為宿遷管轄,街西為邳州管轄。

街天一線

    三、街天一線

    窯灣古街道較窄,僅8尺,曲型街長6華裡,街兩側樓高20丈,樓檐交錯,舉目望天,街天一條長線,古稱“一線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