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
日期:2016/12/14 17:43:20   編輯:古建園林雨中的三坊七巷,別有一番韻味
撐傘在三坊七巷裡悠然地走著,歷史如雲如煙
雨中的青磚、黛瓦、紅燈籠,影影綽綽的,都是老福州的掠影
撐傘在三坊七巷裡悠然地走著,歷史如雲如煙
福州是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福州市最為出名的歷史文化建築群就是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恰逢春雨連綿之時,旅游中國的編輯來到了三坊七巷,雨中的青磚、黛瓦、紅燈籠,比往日更顯出一絲獨特的韻味來,令人不禁感歎,“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多少翻雲覆雨的故事,多少風雅迷人的傳說,都付與春風一笑中。
福州是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福州市最為出名的歷史文化建築群就是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所謂的“三坊”指的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指的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總占地面積38.35公頃,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較好的明清古建築計159座,其中包括全國重點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裡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曾有許多文人題詩贊賞,清道光年間,文人劉心香以“三坊七巷”入詩:“七巷三坊記舊游,晚涼聲唱賣花柔。”南宋著名學者,被稱為與朱熹、張轼齊名的東南三賢之一的呂祖謙,在福州寫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詩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舊弟兄。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這首詩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動寫照,說明了當時讀書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讀的生動景象。
推薦閱讀:
桂林靈川縣百年清官村江頭洲
甘肅胡氏民居
廈門樟腳古民居
家居之衛浴風水常識
一杯酒,一知己,一境界
雨中石雕,像是歷史留下的一出默劇
透過雨簾,望穿光影,老故事咿呀傳唱
夜色漸濃,走在三坊七巷裡,漸漸地,也不辨古今
先來到了郎官巷。嚴復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他翻譯了大量西方哲學、政治、經濟學、生物學等著作。他曾居住在郎官巷並在巷裡三次遷家。為了紀念巷裡的這兩位古今人物,在郎官巷的巷口,有一幅楹聯,上書:“譯者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一進巷口,只見門牌上寫著:郎官巷。來到郎官巷的二十號:嚴復故居。進了門,先去嚴復生平介紹室,津津有味地看起圖片來。在郎官巷南側的二梅書屋逗留許久。跨過那高高的門坎時,內心不禁生出一股敬畏。這是清代翰林林星章先生的舊居。木質結構的書屋,不是高堂大屋,但每一處都流露出古時文人學士的風雅。看似漫不經心處,自有無限韻致。轉角處一盆小小的綠色植物,小天井上兩株伸向天空的修長小樹,長長的游廊盡頭,精巧的假山上蜿蜒著的紫色籐蔓,處處彌漫著一種克制,一種溫和。一間間大小不一,格局各異的書房,或由小回廊相連,或隔著小天井相望,但皆樸實無華,就連廳堂也沒有什麼特別耀眼的擺設。把所有的堂皇都小心翼翼地掩藏起來,樸實無華到極致反倒有一種凜然不可冒犯之感。書屋曲折回環,宛若迷宮般,有山窮水盡、柳暗花明之感,似乎孕育著浩瀚典籍,功成名就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我們或坐在回廊的長凳上歇息,或在曲徑上轉悠,或在演武廳想象著當年的學子也會怎樣地嬉戲玩鬧,似乎有歌詠般的誦讀之音夾著頑皮的嬉鬧之聲傳來……
走出二梅書屋,心卻仍在裡面繞不出來。直至走到緊挨著衣錦坊的黃璞故居前,才被這另一種迥異的建築喚醒。這黃氏故居,是左右對稱、前後推進的格局,顯出一種別樣的整齊謹嚴,處處透著無聲的端莊,莊重而不失精巧。一進一進的房子像串葫蘆似的,每一進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連接,而每一進的大廳,廂房,耳房、書房,起居室、天井,回廊,各有各的情致,又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故居的每一進都是以大廳為中軸,井然有序地左右鋪開,層層推進,哪一處都不得有半點含糊。緩緩地移動腳步,往昔的繁華也恍若在眼前晃過。端莊威儀的大廳曾經有過多少回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雅聚呢?玲珑秀氣的小客廳還有雍容高貴的女主人輕啟朱唇,淡掃蛾眉後吟詩品曲、輕歌曼舞的余香嗎?而典雅秀氣的繡樓是否有養在深閨裡的千金小姐回眸一笑的粲然生輝呢?曾經的繁華,終敵不過歲月的風霜,金鼎玉食的詩禮之家也在歲月裡黯然失色。浮生如夢,夢裡不知身是客。其實,誰不是人世間的匆匆過客呢?
光祿坊的風景也很不錯,以光祿吟台最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勝。光祿吟台西荔枝樹下,原有石刻“鶴磴”,是紀念林則徐晚年放鶴處。還有清代大木構造、寬敞明亮的劉家大院(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末古樸木構房的黃任故居,高牆窄道的早題巷,明代石板鋪設的老佛亭橋,都保存了明清建築的特色。
推薦閱讀:
桂林靈川縣百年清官村江頭洲
甘肅胡氏民居
廈門樟腳古民居
家居之衛浴風水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