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恆(前203—前157年),是劉邦第二子,母薄姬,公元前180年,呂後去世,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和朱虛侯劉章等粉碎了呂氏宮廷政變,迎立代王劉恆為皇帝。時年25歲,在位23年(前179—前157年)。病死,葬霸陵。西漢的11座帝陵,9個座落在長安城北的鹹陽原上,只有2座位於長安城東南。文帝霸陵便是其中之一。文帝之所以葬在這裡,主要可能是受當時昭穆制度的限制。所謂昭穆制度,即“父為昭,子為穆,孫復為昭”,在宗廟中的牌位以及墓冢的輩次排列中,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的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右方,稱穆。鹹陽原上,漢高祖劉邦居長陵,安帝惠陵居長陵西,下邊若安帝的兒子為皇帝,居長陵東,正符合昭東穆西的禮制。但文帝是劉邦和薄姬的兒子,與惠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同屬穆位。在陵區內的位置便不好安排,文帝只得另辟陵區了。
漢文帝灞陵,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裡,位於今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隅,即今瀑橋區毛西鄉楊家屹塔村,當地人稱為“鳳凰嘴”,白鹿原地處灞、浐二水之間,南連巍峨的秦嶺,北臨蜿蜒曲折的灞河。
霸陵“因其山,不起墳,”地面上沒有封土。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其中以石砌築,堅固異常。修築起來可能比平地起家的長陵、安陵省工,但仍是一項相當浩大的工程,當時朝廷任命了“郎中令武(張武)為復土將軍,發近縣見卒萬六千人,發內史卒萬五千人,藏郭穿復土屬將軍武。”由於霸陵是斬原為家、鑿崖為墓,所以陵墓排水成了個重要問題。《長安志》卷十一引《關中記》記載:霸陵之上“為池,池有四出道以瀉水”,這該是霸陵的部分排水設施。
文帝治霸陵“因山為陵”,除了力求“節儉”,更是為了陵墓安全。有一次,文帝攜帶慎夫人到霸陵,群臣前呼後擁。他看到修築中的霸陵,不無感慨他說:“‘嗟乎!以北山石為停,用擰絮斯陳,囊漆其間,豈可動哉!,左右皆日:‘善,。釋之前進日:‘使其中有可欲者,雖銅南山猶有鄙;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棒,又何戚焉’!”文帝十分賞識張釋之這番話,可見,文帝“節葬”,“因山為陵”,“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使其中無可欲”,確保安全。
灞陵園建築情況,文獻記載甚少,今地面也未發現陵園遺跡,只能在只鱗片爪的史料中窺見一點蹤影。灞陵陵園史稱“盛德園”,內建寢殿、便殿。山陵位於陵園之中。陵墓“因其山,不起墳”,依山鑿掘墓室。《史記·張釋之傳》載:“上(文帝)至灞陵顧謂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為椁,纻絮斫陳絮漆其間,其可動哉!”足見文帝依山為陵的目的是防止日後被盜掘。
山陵內部結構,今不得其詳。據明朝何仲默《雍大記》載:“至元辛卯(1291年)秋,灞水沖開灞陵外羨門,沖出石板五百余片。”由此推知,灞陵墓門、墓道和墓室可能是用石板壘砌而成。營建山陵時,為防止水患,墓室“上有四出道,以瀉水”,但經漫長的時間,水道被沙石堵塞,已失去瀉水作用,所以墓門早年就被水沖開,今墓室結構已不可辨認。陵前矗立宋元以後的石碑二十五通,今也多已散失。
漢文帝在歷史上是位號稱“清廉”的皇帝,史載漢文帝曾指令“置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為飾”,但這並非事實。西晉末年,長安尹桓、解武等數千戶饑民“盜發漢霸,杜二陵(杜陵為宣帝陵),多獲珍寶”。以致於晉愍帝驚奇不已,問大臣索琳:“漢陵中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東西呢?”索琳答道:“漢代的皇帝即位一年後就開始營建陵墓,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使用,三分之一應酬賓客,三分之一就專門用於帝陵的營建和隨葬品的收集,怎麼能不奢侈呢?這兩個陵在漢陵中還是比較儉省的,這也是百世應當汲取的教訓啊!”由此看帝來,文帝的薄葬,不過是表面文章而已。
據《鹹寧縣志》載,灞陵陵邑在陵園東南的曹家堡一帶,而灞陵故城在灞橋鎮一帶。但由於灞河幾經改道,灞河邊的灞陵故城遺址已難尋找。近年有關專家根據有關文獻,對灞陵故城再次進行調查,在今謝王莊北、新寺村的高地上發現大量漢代磚瓦和“長樂未央”殘瓦當。據當地百姓講,10多年前在該地打井時,在地下2公尺深處挖出用卵石鋪的地面,路旁還鋪有方磚,在附近還發現大量夯土層地基。據此推斷,這裡可能是當年的灞陵故城遺址。
灞陵東北1公裡左右,有漢文帝窦皇後陵。窦皇後陵園垣牆為夯土築成,今在園內發現大量建築遺存,有西漢筒瓦、板瓦、雲紋瓦當等,可以想見當年陵園中必有較大規模的殿堂建築。陵冢位於陵園正中,現高19米,周長564米。陵園之東有從葬坑多座,現發掘36座,出土了造型優美的彩繪??搠?敧?捯浵???o??陶俑、陶罐和馬、牛、羊等動物骨骼。
灞陵西南有文帝母薄太後的南陵。因陵冢西隔渭水遙望漢高祖長陵,故史書有“東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說法,當地百姓稱為“望子冢”。南陵陵冢呈覆斗形,現高29.5米,周長為560米。陵冢四周有夯土築成的陵園垣牆,垣牆正中建有門阙。陵園西北有從葬坑數十座,現清理20余座,出土陶俑、陶罐、陶棺多件。
文獻記載,有窦皇後的女兒館陶公主,外孫女孝武陳皇後、董偃等亦陪葬灞陵。
灞陵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對六朝及唐代依山為陵的建制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