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宅 陵鎮清末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7:12:26   編輯:古建園林松陵八坼社區中心街65號——沈宅
松陵八坼社區中心街65號,有一座建於清末的古建築。一扇厚重的大門,微微上翹的檐角,再加上東西兩面高高的防火牆,在整條老街上,這座老宅顯得十分醒目。近日,筆者又一次走進了這座老宅,探尋了老宅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老宅的主人原是八坼石鐵村人沈少祥。鎮上老人講,沈少祥和父親以“搖航船”為生,與普通的村民沒什麼兩樣,後來在一次行船途中偶得金銀財寶,於是就在八坼鎮上造房置田,開始發家致富。現在保留下來的這座沈宅近400平方米,擁有房屋3幢、磚雕門樓1座,坐南朝北的宅院現存三進,均為樓廳。
其實當時沈家在八坼鎮上的房產遠遠不止這些,從現存的沈宅聯通到南面的河邊,均是沈家的房產。如今依然住在八坼的沈家後代沈吉老先生介紹,沈家發家致富後,在鎮上置了房產,生意也越做越大,房產越來越多。除了八坼鎮上的,在木渎、橫泾均有房產。當時沈家有兄弟二人,即沈少祥和其弟沈少鶴,沈少鶴即為沈吉老先生的親爺爺。沈少祥的父親過世後,房產就留給了兄弟二人。之所以現在小鎮上只有沈少祥的故宅,而沒有其弟沈少鶴的,是因為沈少祥的子女成年後都在外生活,沒有子女在老家,因而那座古房子也就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而沈少鶴的後代依然在這邊生活,所以老房子幾次翻新,自然是看不到蹤影了。
說起沈家的先祖,沈老先生不無感慨。沈少祥的弟弟沈少鶴當時是鎮上的一名醫生,得了父親的家業後,他一邊行醫一邊開雜貨店,即長禾南貨店,安分守己地過日子,然後傳宗接代,如今他的後代依舊在小鎮上生活。而大哥沈少祥頭腦比較活絡,把父親的這份家業越做越大。至於沈少祥當時主要從事什麼行業,連沈老先生這位沈家嫡親後代也不是很清楚。他只知道少祥遠遠比少鶴厲害,可以說在當時是有權有勢。
從他的敘述中可以推測,沈少祥當時可能在朝中擔任一官半職,他的海外關系也相當明顯。他有兩個老婆,大老婆住在八坼,小老婆可能住在木渎、橫泾一帶,因為沈家在那邊有房產有生意。沈少祥和兩個老婆共育有八個子女,即二兒六女。大兒子沈一鳴是一名軍官,只是不幸在一次意外中遭迫害身亡。大女兒沈慧珍是一名工程師,退休後定居蘇州。二兒子沈二鳴定居在蘇北,曾任阜寧制藥廠廠長,其余的子女均在解放前就去了國外定居。
據說老宅原為五進,現存三進和一座磚雕門樓。第一進門前建有廊屋,東西兩個發券,西發券與西側人家的廊屋連接,形成數十米長的廊街,廊屋臨水砌有石駁岸和單落水河埠,臨水而居的水鄉風情非常濃郁。這就是鎮上人熟知的“石庫門”。
第一進後有一夾道,東側為樓梯,往裡為石板天井,天井北側置有清水磚雕門樓,因在“文革”中遭破壞,門額已難以看清,上面的紋飾尚在。第二進東、西側均建有廂房,後面原為一個寬敞的天井,現建有平屋。其中第一進與第二進樓廳均相通,設計十分巧妙。第三進廳前置有翻軒,後面有一院子。沈宅東、西兩側均置有觀音兜與馬頭牆相結合的風火牆,門面牆高處飾有雕花紋飾,足見老宅當時的輝煌。
文革期間,沈家被定為地主,房子也被充公。平反後,按照當時的政策,有海外關系的房產要歸還原主人。可是沈家後代都不在當地,時任八坼房管所會計陳順觀經辦了此事。他輾轉聯系到了遠在阜寧的沈二鳴,也是當時沈家唯一的兒子,並親自赴阜寧談房子歸還一事。後來沈二鳴為這事來過家鄉,他表示,自己常年定居在外,不會再回故裡。他希望由房管所接管房子,後來八坼房管所以三萬多元的價格從沈二鳴手中買下了這套房子,從此,沈宅的產權歸國家所有。後來這座老宅曾做過大會堂、機電站、建築站和服裝廠等,現在仍有一個五金廠租住在那兒。
如今房子雖有些破舊,但主體結構依然牢固,依稀可見主人用材的考究。據五金廠廠長莫明觀介紹,這座沈宅,最有價值的當屬大門。“前年我見門下的木頭壞了,想在門下墊個軸承。不想我們三個男人都搬不動一扇門,估計一扇就有500多斤的重量。”莫明觀一邊介紹一邊敲打著大門。筆者試圖去推門,發現真的十分沉重,由於軸承年久失修,靠一個人的力量是推不動門的。
細細端詳,沈宅的大門由左右兩扇木門組成,兩扇木門分別又由兩塊30厘米寬的木板拼成。整扇門高近2米,厚約10厘米。由於上了“年紀”,門漆幾乎全部剝落了,露出了木頭原有的顏色。倒是門的質地細密而堅實,粗看一眼,還以為是用鐵鑄成。
據說有一次,莫廠長的愛人隨手在院子裡撿了塊木料准備生爐子,卻怎麼也燒不著。後來莫太太用斧頭劈了一個上午,才把這塊木頭劈成了幾塊。最後燒是能燒著了,不過燒了好幾個小時都沒燒完。剛開始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是什麼木頭。後來發現,這塊木頭和大門的木頭竟然是一模一樣的。
這讓莫廠長十分疑惑,這到底是什麼木料,後來聽鎮上的老人講,這扇大門是用鐵樹做成的,要千年樹齡的鐵樹才能有30厘米寬的直徑。所以,這沈宅裡最稀奇的,就是這扇既防盜又防火的大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