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天香】話牡丹
日期:2016/12/14 19:13:15   編輯:古建園林清明谷雨之間,是牡丹開放的季節。《本草綱目》載:“牡丹以色丹者為上,雖結子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丹。”
牡丹有多種別名,各有原由。牡丹與芍藥花形相似而干為木質,又謂之木芍藥,古時牡丹、芍藥統稱芍藥,自唐以後始分為二。牡丹苗似羊桃,夏季開白花,秋季結實圓綠,冬季實為赤色,凌冬不凋,根似芍藥,肉白皮丹,故名百兩金。唐朝開元盛世,牡丹始盛於長安。據傳,有一次唐玄宗在內殿觀賞牡丹時,問及牡丹之詩何者為首,陳修已奏曰,當推李正封,其詩有句“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牡丹自此便有“國色天香”之稱。唐代劉禹錫詩雲:“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色、姿、香、韻俱佳,故《本草綱目》稱:“群芳中以牡丹為第一,故世謂‘花王’。”唐詩有“翠霧紅雲護短牆,豪華端稱作花王”。唐徐夤贊“萬萬花中第一流”,唐時王公貴族以觀賞牡丹為熱,“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牡丹花姿美,花大色艷,富麗堂皇,雍容大度,歐陽修贊“天下真花獨牡丹”,故有“富貴花”之號。長期以來,牡丹成為富貴、繁榮昌盛的象征。
牡丹還頗具風節操守。“洛陽花”是牡丹的別名,據《事物紀原》記載,謂唐武則天冬月游後苑,下令百花開放,惟獨牡丹不畏強權,沒有開花,遂被貶洛陽。“強項若此,得貶固宜”。李漁《閒情偶記》曰:“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側面,正面宜向陽,此種花通義也。然他種猶能委屈,獨牡丹不肯通融,處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則死,此其骯髒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誰能屈之?”
牡丹自古以來就是傳遞愛情的使者,《詩經》中熱戀的青年男女就相互贈以芍藥。李白曾寫《清平調詞》三章,借吟牡丹來贊楊貴妃的美貌,第二章曰:“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據李睿《松窗雜錄》載,“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白,召太真妃以步辇從。诏特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遂命李龜年宣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傳為美談。
牡丹花品甚多,明王象晉的《群芳譜》記載多至180余種。全國有500多個品種。現有的名品很多,皆錫以嘉名,如“二喬”、“仙女妝”、“天女散花”、“昭君出塞”、“嬌容三變”、“酒醉楊妃”等,皆冠之以歷史上的美女和傳說中的仙女名。另如流溢著珠光寶氣的富貴名,如“一品朱衣”、“嬰珞寶珠”、“冠世墨玉”、“黑海金”等。姚黃和魏紫原是宋時洛陽姚、魏兩姓氏所培育的兩個優良牡丹品種,一直流傳至今,被分別冠以“花王”和“王後”之名。其他有“洛陽紅”、“狀元紅”、“首案紅”等。
隋炀帝在洛陽建西苑,诏天下進奇石花卉,易州進牡丹二十箱,植於西苑,自此,牡丹進入了皇家園林。由於牡丹被視為“富貴、吉祥”之物,含有“興隆、發家”之意,故千余年來大量用於園林之中。蘇州園林中繪有雍容牡丹的花瓶、花盤、花缸,置於室內、案頭、幾上,幾乎隨處可見。園林廳堂裙板、鋪地、磚雕門樓、磚雕橋面上都刻有牡丹圖案,牡丹與其他吉祥植物圖案的組合也大量出現在園林的雕刻中:如牡丹與芙蓉、牡丹與長春花表示“富貴長春”;牡丹與海棠象征“光耀門庭”;牡丹與桃表示“長壽、富貴和榮譽”;牡丹與水仙是“神仙富貴”的隱語;牡丹與松樹、壽石又是“富貴、榮譽與長壽”的象征;牡丹還常與荷花、菊花、梅花等畫在一起,象征四季,牡丹代表春天所開的花。
牡丹在蘇州園林中,有孤植、叢植、片植。成為構景的重要內容,每每用歌詠牡丹的名篇立意,如網師園用李白的《清平調詞》三章之一“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千古絕唱立意,名之為“露華館”。拙政園的“繡绮亭”,取意唐杜甫“绮繡相輾轉,琳琅愈青熒”詩句意,亭在黃石假山之頂,形容國色天香、芳艷絕美的牡丹和綠萼紅苞、香清品高的芍藥,景色優美如繡绮。園林實物組景中,牡丹與海棠、玉蘭配合,象征“玉堂富貴”等。蘇州園林中還築有古雅的牡丹台。明文震孟《長物志?花木?牡丹》中說:“用文石為欄,參差數級,以此列種。”如留園有明代的牡丹台,尤其難能可貴,上面雕刻著精美的動物圖案,古樸可愛。
牡丹自秦漢時就以藥植物載人了《神農本草經》,至今已有兩千年歷史了,牡丹根皮含有丹皮貳、芍藥貳、丹皮酚、苯甲酸等成分,可以入藥。牡丹花瓣還可蒸酒,牡丹露酒味正香醇。牡丹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進入了文學領域,宋代開始出現了牡丹專著,此後,歌詠牡丹的名作不勝枚舉。南北朝時,北齊楊子華畫牡丹,自此,牡丹又走進畫學藝術領域。所以,牡丹文化兼容了哲學、宗教、文學、藝術、藥學、植物學、民俗等文化,牡丹所提供的文化信息,符合宇宙間的“文化全息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