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建築技術和繪畫都有發展,出版了《營造法式》,興起了界畫。宋徽宗趙佶先後修建的諸宮,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築萬歲山,後更名艮岳。艮岳主山壽山,崗連阜屬,西延為平夷之嶺;有瀑布、溪澗、池沼形成的水系。在這樣一個山水兼勝的境域中,樹木花草群植成景,亭台樓閣因勢布列。這種全景式地表現山水、植物和建築之勝的園林,稱為山水宮苑。

艮岳
中國宋代的著名宮苑。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興工,宣和四年(1122)竣工,初名萬歲山,後改名艮岳、壽岳,或連稱壽山艮岳,亦號華陽宮。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後被拆毀。宋徽宗趙佶親自寫有《御制艮岳記》,艮為地處宮城東北隅之意。艮岳位於汴京(今河南開封)景龍門內以東,封丘門(安遠門)內以西,東華門內以北,景龍江以南,周長約6裡,面積約為750畝。艮岳突破秦漢以來宮苑“一池三山”的規范,把詩情畫意移入園林,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創作為主題,在中國園林史上是一大轉折。苑中疊石、掇山的技巧,以及對於山石的審美趣味都有提高。苑中奇花異石取自南方民間,運輸花石的船隊稱為“花石綱”。

據記載,苑內峰巒崛起,岡連阜屬,眾山環列,僅中部為平地。其中東為艮岳,東西二嶺,有“介亭”、“麓雲”、“半山”、“極目”、“箫森”等五亭。南為壽山,兩峰並峙,列嶂如屏,瀑布瀉入雁池。西為“藥寮”、“西莊”,再西為“萬松嶺”,嶺畔有“倚翠樓”。艮岳與萬松嶺間自南往北為濯龍峽。中間平地鑿成大方沼,沼水東出為“研池”,西流為“鳳池”。此外因境設景,還有“綠萼華堂”、“巢雲亭”等,寓意得道飛升的有“祈真磴”、“煉丹亭”、“碧虛洞天”等。宮門位於苑的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