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傳統民居建築——潮汕民居
日期:2016/12/14 13:32:14   編輯:古建園林
“下山虎”建築
潮汕民居是廣東省潮汕地區漢族傳統民居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帶,經濟比較發達,許多望族多聚居在這些地方,舊縣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況。因此,城鄉居民均有濃厚的氏族觀念,體現在聚落建築就是以姓氏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格局。
但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漢族,其傳統民居的共同特點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內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據清府縣志載:"望族營建屋廬,必建家廟,尤為壯麗。""雕梁畫棟,池台竹樹,必極工巧。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赀費。"潮汕農村多聚族而居,而整個村寨,都依其宗族觀念、風水觀念、生產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學觀念來營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獨特的理想風水人居環境。
在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有多種多樣,雖然現在的潮汕地區出現了許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在農村裡,仍然保存著一些傳統的老式民居,而且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動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四馬拖車”、“四點金”、“下山虎”等等。
四點金
“四點金”建築平面圖
四點金
四點金
四點金·子孫門
四點金·天井與大廳隔扇門
四點金·從大廳看天井
“四點金”一般對外不開窗,窗只開向內庭。這是因為“凡屋以天井為財祿,以面前屋為案山。天井闊狹得中,聚財”(《陽宅撮要》)。“財氣”從大門或從上天降臨積聚於天井後,再通過各房門窗“吸”進屋裡,若對外開窗就是葫蘆漏氣,“財氣”外洩。
“四點金”的構式建築還有許多種。只有前後四個正房,沒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廳齊向天井的,稱“四廳會”;前後房都帶“厝手房”和“八尺房”的,變八房為十室的稱為“四噴水”。如果在“四點金”外圍建一圈房屋,就叫做“四點金加厝包”。
下山虎
“下山虎”平面圖
下山虎
“下山虎”的建築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的,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余的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既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白族“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
過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戶住的。隨著社會人口的發展和增加,一家一戶住的形式漸漸被人們打破。現在,一個民居往往住著三、四戶人家。這樣的住宅,雖然住起來有些擁擠、雜亂,但是非常適合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鋪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門之上亦繪有壁畫,這些壁畫的內容不同於“門樓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間廣為流傳的戲劇故事、神話傳說,如“穆桂英掛帥”、“仙姬送子”、“郭子儀得寶”等等,正廳牆上則有一幅長壁畫,多為“十仙賀壽圖”,皆取吉祥之意。還有紅色的檀木,藍色的橼子(合稱為“紅桁藍桷”),這些豐富多彩的繪畫使得“下山虎”成為一座真正的畫苑,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有無處不在的藝術可欣賞。單獨畫並不能彰顯華麗,還有更具潮汕文化藝術代表的瑰寶:巧奪天工的雕刻,金光閃閃的潮繡和栩栩如生的剪紙,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麗堂皇,美輪美奂。
四馬拖車
“四馬拖車”平面圖
“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復雜化。
四馬拖車“四馬拖車”整個建築的各個部分都有它特殊的功能。頭進的“反照”是為了遮擋路人和客人的視線,不致使屋裡一覽無遺。通廊是主人和來訪客人停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南北廳是平時接待客人用的,而長輩們重要的會見和議事則在二進和三進的大廳進行。三進的大廳還設置祖龛供奉祖宗靈位。逢年過節、祖宗忌辰、家人要出國,就要開龛門祭拜抑或向祖宗“告別”;家人做了傷風敗俗的事要繩之以家法,也要開龛焚香,讓他在祖宗面前請罪。後庫則是供辦喪事時停放棺柩的地方。主體建築的大房由長輩居住,最高長輩一般住在三進的房子,其它房間由小輩居住。磨房、廚房、浴室、廁所等生活用房都集中在左邊的火巷。家中遇上辦喜事,則各進大廳的禅門洞開。辦喪事時更為隆重,不單要卸下“反照”,還要卸下各進的禅門。所有天井架上地板,天井的上空撐起帳篷。這樣一來,一、二、三進形成了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便於進行各種活動。總的來說,主體建築前低後高,每進遞增三級石階,這樣便於突出主要廳堂,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前進遮住後進,保證後進的采光。後包是為了保護主體建築和防盜而設。當然,像這樣大規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無緣問津的。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可在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黉爺故居”看到。
推薦閱讀:
廣東潮州古城
尋訪廣東潮州七大特色古民居
嶺南古村落——潮州龍湖古寨
潮州僑家村:客家世界第一古村